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自然:正确理解才能科学表达

admin 2006-12-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如何理解和表现自然是今年园林设计界诸多研讨会探讨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提出,对自然的片面理解和对自然景观僵化的表现,是目前我国出现很多失败设计的根源。为此,记
  如何理解和表现自然是今年园林设计界诸多研讨会探讨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提出,对自然的片面理解和对自然景观僵化的表现,是目前我国出现很多失败设计的根源。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朱建宁教授以及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

  片面追求反而破坏自然

  王向荣表示,当代中国很多园林设计还停留在对山水自然景观的简单模拟层面,一些设计师对自然的认识非常肤浅和模糊,只是凭借主观想象来模拟所谓的自然景观,造成了很多不伦不类的失败之作。而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设计师虽然给自己的设计贴上“自然”与“生态”的标签,但其作品依旧人工气息十足,忽视了人体的舒适性以及动植物生存的适宜性,依旧是徒有其表的装饰性景观。更有甚者,为追求所谓的自然山水景观,不顾场地的条件限制,大规模挖湖堆山,彻底摧毁了原有场地的自然风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朱建宁指出,园林设计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态度,一种是终止原有的景观演变进程,代之以新的演变方式;另一种是融入原有的景观演变进程,设计方案包容景观演变的原动力,而中国景观设计师普遍采用前一种态度。

  批判继承古典园林自然观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而现代园林建设中也在大量应用古典园林的成景要素和营造理念,有不少古典园林的影子,而所谓的自然危机与古典园林传统继承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朱建宁认为,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总体思想,的确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人也可以称得上最早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的民族。然而,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理解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为基础建造的自然山水园林也不能完全符合当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对古典园林要批判地继承。
  首先,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国传统园林自然文化着重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和再现,以及对景物象征意义、历史典故或象形意味的联想,缺乏对自然形态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其生态功能的认识。现代园林应在全面认识自然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摆脱单纯对自然外部形态的写意或模仿,更多地表现对自然成因和内在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现代园林不能一味局限在古人的层面。现代园林理论认为,自然分为纯自然、美学的自然、劳作的自然和受到破坏或破坏后经过修复的自然。现代园林对自然的理解应跨出前两类自然的狭小范畴,学会理解和欣赏各种类型的自然。
  第三,传统园林为模拟自然形态而采用的诸如叠山置石等手法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当代园林不应重蹈古人的覆辙,而应走出筑山理水的狭窄范畴,探索出一条环境友好型园林建设之路。

  大尺度设计是对自然的管理

  刘滨谊提出,当代园林正在经历从小尺度到大尺度,从设计理念向大规划理念的转变。然而,我国不少设计师的思想仍旧局限在“创造”景观的老路上,力求把人的观点强加在自然之上,设计出了大量与地域景观格格不入的孤立的景观实体。这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类型,更因为新的设计难以抵抗自然的力量而造成维护管理上的极大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地区,更造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破坏。
  王向荣认为,当尺度放大到整个地域的范畴时,自然本身的规律决定一切,大尺度的设计其实只是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设计师要做的不是“创造景观”,而是“融入景观”。
  而要实现这种管理,最重要的是发现的能力。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对环境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同时,他应该能够预见场地整治的变化方向,始终明确场地的改变过程。可以说,风景园林师的眼光本身就是设计过程。
  因此,大尺度的设计过程其实只是将土地的信息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把土地的各种功能和使用目标协调好就足够了,并不要进行太多地创作。最好的园林设计应该看起来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