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700亿元打造“南上海”
admin
2002-10-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宁波的经济地位,但这对杭州并没有什么影响。”在刚刚结束的“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杭州市长茅临生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和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宁波的经济地位,但这对杭州并没有什么影响。”在刚刚结束的“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杭州市长茅临生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和周边地区一样,杭州也要借助上海的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
茅市长如此信心十足,是因为他手里攥着杭州市“钱江新城”的崭新规划。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钱江新城”的70余项重点项目总投资在1700亿元之巨,其中仅轨道交通的预算就达140亿元。早在今年1月,“钱江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已经全面启动,7月1日,作为未来杭州市级中心之一的整个“钱江新城”正式动工。根据杭州市政府的远期规划,以钱塘江为依托的“钱江新城”是杭州城市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重要工程。
接轨陆家嘴CBD
在这次“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每人都拿到了以“迈向钱塘江时代”为题的厚厚两大本规划。规划显示,比杭州城扩大后的宜人环境更加诱人的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美好前程。
据介绍,“钱江新城”位于钱塘江边,占地200余公顷。未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杭州全城,将包由现有城区1个主城和3个副城构成中心城区,外围有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六大组团,形成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镇和城镇群;城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到2005年市区人口将达400万人,在新世纪初的10年里,杭州市的目标是GDP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成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上海的第二大区域性都市。
茅市长告诉记者,“钱江新城”是杭州未来的CBD(中心商务区),距离上海仅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随着陆家嘴CBD的成熟,新中心可能与上海陆家嘴中心共同构成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市场运作的多级CBD网络。杭州的雄心可见一斑。
区域重新定位
事实上,构建新城的想法不仅仅是出于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裕祥教授说,随着宁波、温州崛起为能够与杭州抗衡的区域中心城市,杭州在省内独领风骚的中心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杭州的经济总量排在强市之列,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实力已经无法得到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
而慈溪—嘉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即将动工建设,又使杭州面临一个更直接的威胁:沿海大通道东移。直到目前,杭州仍然是上海向东南、大西南物流辐射的中转站,宁波、舟山港口的后方疏运中心,这一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曾对杭州“截留”往来的发展要素作出无可否认的贡献。但有专家提醒说,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前车之鉴表明,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可能使杭州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
近一两年来,“长三角”内跨区通道的纷纷立项和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区域的交通乃至经济格局。相对于逐步丧失苏、锡、常腹地的南京,杭州的实力还稍逊一筹;南京正在不断发展“南京都市圈”,而据调查,杭州的强力影响腹地已经收缩到了市域范围和浙南的金华地区,沪苏甬等城市的吸引力已经把杭州团团包围。
面临势力范围被蚕食,扩张几乎是杭州能想到的自然而又必然的举措。2001年3月,余杭、萧山撤市建区,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到3000多平方公里,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茅临生市长说,在长江三角洲,上海的龙头地位无可替代,而杭州是很重要的副中心城市。
下注“南上海”发展
茅市长的话既表明了杭城东拓、意在长三角的用心,更透露了杭州发展之路的最终选择:借力上海。有关专家在杭州市的规划中指出,上海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对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布局有重要影响,从空间结构形态看,杭州有可能成为“南上海”。
杭州与上海的关系一直有点微妙,抛开杭城人对上海人的复杂心理,杭州在经济的发展上对上海似乎也总处于暗中较劲的状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共有5万家在沪企业,25万从业者,累计投资500亿元。但在其中却难觅杭州企业的影子,杭州在沪投资的企业规模都相当有限,而且基本局限于餐饮业。作为区域内相距如此之近的两大城市,出现这样的局面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中科院地理所陈述彭院士说,据测算,近年来沪杭关联度已经从5.6%上升到19.6%。杭州最新的发展战略中明白地写着:杭州的未来必须定位于“长三角”整体协调发展,尤其要注意与区域核心城市上海的联系,在产业选择和空间发展方向上做足“互补”的文章。建造“钱江新城”,正是杭州发力的开始。
茅市长如此信心十足,是因为他手里攥着杭州市“钱江新城”的崭新规划。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钱江新城”的70余项重点项目总投资在1700亿元之巨,其中仅轨道交通的预算就达140亿元。早在今年1月,“钱江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已经全面启动,7月1日,作为未来杭州市级中心之一的整个“钱江新城”正式动工。根据杭州市政府的远期规划,以钱塘江为依托的“钱江新城”是杭州城市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重要工程。
接轨陆家嘴CBD
在这次“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每人都拿到了以“迈向钱塘江时代”为题的厚厚两大本规划。规划显示,比杭州城扩大后的宜人环境更加诱人的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美好前程。
据介绍,“钱江新城”位于钱塘江边,占地200余公顷。未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杭州全城,将包由现有城区1个主城和3个副城构成中心城区,外围有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六大组团,形成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镇和城镇群;城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到2005年市区人口将达400万人,在新世纪初的10年里,杭州市的目标是GDP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成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上海的第二大区域性都市。
茅市长告诉记者,“钱江新城”是杭州未来的CBD(中心商务区),距离上海仅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随着陆家嘴CBD的成熟,新中心可能与上海陆家嘴中心共同构成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市场运作的多级CBD网络。杭州的雄心可见一斑。
区域重新定位
事实上,构建新城的想法不仅仅是出于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裕祥教授说,随着宁波、温州崛起为能够与杭州抗衡的区域中心城市,杭州在省内独领风骚的中心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杭州的经济总量排在强市之列,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实力已经无法得到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
而慈溪—嘉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即将动工建设,又使杭州面临一个更直接的威胁:沿海大通道东移。直到目前,杭州仍然是上海向东南、大西南物流辐射的中转站,宁波、舟山港口的后方疏运中心,这一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曾对杭州“截留”往来的发展要素作出无可否认的贡献。但有专家提醒说,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前车之鉴表明,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可能使杭州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
近一两年来,“长三角”内跨区通道的纷纷立项和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区域的交通乃至经济格局。相对于逐步丧失苏、锡、常腹地的南京,杭州的实力还稍逊一筹;南京正在不断发展“南京都市圈”,而据调查,杭州的强力影响腹地已经收缩到了市域范围和浙南的金华地区,沪苏甬等城市的吸引力已经把杭州团团包围。
面临势力范围被蚕食,扩张几乎是杭州能想到的自然而又必然的举措。2001年3月,余杭、萧山撤市建区,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到3000多平方公里,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茅临生市长说,在长江三角洲,上海的龙头地位无可替代,而杭州是很重要的副中心城市。
下注“南上海”发展
茅市长的话既表明了杭城东拓、意在长三角的用心,更透露了杭州发展之路的最终选择:借力上海。有关专家在杭州市的规划中指出,上海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对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布局有重要影响,从空间结构形态看,杭州有可能成为“南上海”。
杭州与上海的关系一直有点微妙,抛开杭城人对上海人的复杂心理,杭州在经济的发展上对上海似乎也总处于暗中较劲的状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共有5万家在沪企业,25万从业者,累计投资500亿元。但在其中却难觅杭州企业的影子,杭州在沪投资的企业规模都相当有限,而且基本局限于餐饮业。作为区域内相距如此之近的两大城市,出现这样的局面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中科院地理所陈述彭院士说,据测算,近年来沪杭关联度已经从5.6%上升到19.6%。杭州最新的发展战略中明白地写着:杭州的未来必须定位于“长三角”整体协调发展,尤其要注意与区域核心城市上海的联系,在产业选择和空间发展方向上做足“互补”的文章。建造“钱江新城”,正是杭州发力的开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