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访“寻找远去的西湖”指导教师著名景观设计师王向荣

admin 2004-04-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王向荣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8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学位,1991~1995年留德,获卡塞尔大学城市与景观规划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创立多义景观设
  王向荣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8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学位,1991~1995年留德,获卡塞尔大学城市与景观规划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创立多义景观设计工作室。2002年6月,他指导的4名研究生,以“寻找远去的西湖”为题所作的设计方案获得第39届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日前,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让我们从这次获奖的作品谈起吧。请谈谈作品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方案是如何形成的?  

  王向荣(以下简称王):整个方案构思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落实到图面上花了10多天。这个设计缘于我在2001年4月主持的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项目。项目的目的是让西湖的水循环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趋于一种自然的平衡,彻底解决西湖由于生活污水、茶园废水及有机体造成的淤塞问题,使西湖恢复昔日美景。恰好第39届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的主题是“景观设计中废水的综合利用”。参赛的4名研究生都参加了“西湖西进”项目的研究,做了大量调查和分析,为竞赛方案提供了完备的原始数据和理论指导,这是竞赛方案取得成功的基础。参赛时我们选择了龙泓涧为典型案例进行设计和改造,方案中贯穿了生态、景观、文化三者和谐共生的设计观点,通过各种新技术和现代手法阐述西湖悠久的“禅”与“茶”的文化内涵,以新的方式和面貌再现西湖昔日的清水、禅冥、茶香,并通过对水空间的塑造和村庄再设计,使生态原则得以体现和展示,诠释“景观设计中废水的综合利用”这个主题,从而使整个方案成为景观、生态、艺术的统一体。  

  记:参赛之前你们有没有想过会获奖,你认为它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王:参赛之前我们就自信有实力获奖,因为除了方案切题之外,我们是一个相互尊重、优势互补的整体。但我们最后得到最高奖,其中也有幸运的因素。这个设计方案最打动人的地方,应该说是它较好地解决了风景区废水的处理和利用问题,满足了大赛主题的要求。生态方面,我们采用过滤、沉淀、吸收等一系列措施,使最终流入西湖的水是干净的,从而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景观方面,我们着力表现了“禅”与“茶”的文化内涵,保存现有的植被,同时采用有利于水净化和整个文化与景观环境塑造的乡土树种,最终形成景观、生态、文化的统一。  

  记:有人说这个作品有模仿早期大地艺术海岸沙丘螺旋纹样之嫌,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螺旋纹样不仅在大地艺术中有体现,在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也有表现。这些基本的形式大家都可以用,关键是看你怎么用,用的时候有没有加入设计者自己更深、更新的内涵。需要解释的是,我们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之所以采用这个纹样,是希望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延续的景观变化,让水注入西湖前流经的区域更多,与植物有更亲密的接触,最终达到净化西湖的目的。  

  记:你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设计师,在你的作品中总反映出一些独特的思想。能谈谈你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吗?  

  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都希望达到一种平衡。景观设计中我追求社会性、艺术性和生态原则的相对平衡。社会性是指景观设计师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把思想和功能结合起来,切实为使用者的需要服务,这才是设计的本质。做到这一点要做很多调查,分析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所以,做一个设计师先要做一个研究者。艺术性是指你的作品要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享受。这要求设计者有很高的修养。修养来自长期的学习,所以说设计师也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此外,设计要符合生态的要求,后期养护便于环保(比方说利用雨水、中水进行浇灌),更要有一个长远的景观效果。  

  记:目前中国的景观设计正处在与国际交融的特殊阶段,有优势也有劣势,你对此怎么看?你认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王:我国现在缺乏有思想、有见解的明星设计师。现在景观设计师很受关注,机会也很多。但有些设计师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作品应有的设计水准,导致各地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景观,这一点不容原谅。至于发展方向是很难预测的,景观设计中包含多元文化,我们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风格。  

  记:你创建了多义景观设计工作室,作为一个教师,同时又是学院的领导,还要主持这个景观设计室,你怎样把握这些角色的变化呢?  

  王:我试图达到一种平衡。我的生活很充实,但是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去年一年我只休息过两天,但我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我必须多实践、多读书、多思考、多考察,亲身参与景观设计的全过程,发表论文,出版书籍,每年去国外考察一次,这样做是为了保持灵感和活力。所有这些角色并不矛盾而且相互补充。相比之下,我喜欢教师、设计师和研究者的身份,因为这些离我的兴趣最近,离景观设计最近。创立设计室是想给我的设计一个载体和依托,商业目的是第二位的。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项目,这是支持我走到今天的理念。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