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俞孔坚:环评不是改造圆明园的充分条件

admin 2005-07-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7月5日,圆明园环评报告公布。   在我看来,环评报告只是针对一个铺设防渗膜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是具有多重价值的,一个通常意义的环评报告是绝对不够的。环评是一切工程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圆明园改

  7月5日,圆明园环评报告公布。

  在我看来,环评报告只是针对一个铺设防渗膜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是具有多重价值的,一个通常意义的环评报告是绝对不够的。环评是一切工程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圆明园改造工程的充分条件。
 
  在圆明园的多重价值中,最重要的是作为遗址的价值。所谓遗址是文化遗产的一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址的定义是:在历史学、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作品或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以及包括历史遗迹的地区。圆明园尽管目前还不是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但至少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包括历史学的、美学的和生态学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历史教育、自然教育、审美启智和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区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任何试图恢复其当年“壮丽景象”的工程,同任何试图将其改造成为一个娱乐公园的工程,都是有背于遗址性质的。

  在对待圆明园的问题上,必须首先明确它作为遗产(遗址)的价值,才能谈在改造工程的技术上是否可行。基于世界公认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文化遗产必须满足真实性(Authentici鄄ty)检验。真实性就是反对复制、作伪和假冒的原真特性。

  判别真实性的判断依据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利用方式、传统技术与管理、位置与环境、言语和其他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这样,对照不容否定的事实,我们只要用基本的常识,就可以对圆明园改造工程的是非作出判断:从形式和物质真实性看:防渗工程中彻底毁坏原有驳岸,代之以水泥勾缝的石质硬化护岸,是对真实性的彻底破坏:因为无论从设计形式、材料、技术和非物质精神感受以及和环境的关系,都是彻底地破坏性的和不可恢复的。稍有中国传统园林修养的人都明白,假借美化和改善环境为由的水岸改造工程是何等的丑陋,不但严重破坏了遗址的审美和启智功能,也亵渎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更无真实性可言。

  从精神与感受的真实性看:除了形式和物质的证实性,经过100多年来的演替所形成的乡土植被,杨、柳、榆等落叶乔木,与原有建筑和假山遗址一起,共同形成了圆明园悲壮而苍凉的“真实的遗址感”。这种遗址感是精神的,是遗产真实性的有机构成部分。现行的改造工程伐掉大面积的林灌,代之以草坪、观赏花卉的园艺栽培品种和各种外来观赏树木。任何有基本文学修养的人都可以判断,这是对圆明园遗址真实性的莫大损害。

  从利用方式看:作为遗址公园,圆明园的主要功能是历史教育、遗址的悲剧美学体验、北京的乡土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现行的改造工程却以游乐甚至娱乐为功能导向,严重破坏了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真实性。

  所以,就圆明园本身来讲,首先应该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它的价值;就进行中的圆明园工程来讲,首先应该从历史学、美学角度,以是否损害遗址的真实性为基本标准,从设计和形式、材料和利用方式,从精神体验和感受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和判断。而目前试图通过技术的环评来决定现行工程是否合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公众的欺骗。因此,即使环评报告支持防渗工程,也只是盗用科学的名义来进行非道义的工程,更不能作为继续改造工程的依据和借口。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院长)

  相关链接: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