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俞孔坚:越土的越是现代的

admin 2005-09-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23日,在市政协四楼会议厅举行的“生态与人文的城市”主题报告会上,俞孔坚使用了大量幻灯片,并从照片讲起。“这是我从100米高空拍下的杭州,毫无规划、杂乱的

  23日,在市政协四楼会议厅举行的“生态与人文的城市”主题报告会上,俞孔坚使用了大量幻灯片,并从照片讲起。“这是我从100米高空拍下的杭州,毫无规划、杂乱的建筑,水泥丛林,到处都是覆盖物,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哪里能看出是杭州?哪里还像人间天堂?!” 

  “去年,‘神舟’五号上天,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实现了,可是,看看这张从宇宙飞船上拍回来的照片:我们北边的俄罗斯是绿色的,南边的东南亚是绿色的,只有我们的国土枯黄一片。我希望这张祖国母亲的影像,能唤起一个期待复兴的民族的忧患意识!” 

  整个长达3小时的演讲中,俞孔坚始终笑容可掬,但言辞犀利:“这是一个尽情挥霍的年代,尽情地挥霍 着土地、资源、纳税人的钱。看看要建的央视大楼,用十分之一的钱,就可以建同样功能的建筑。这是在建造一个展示性的传媒帝国的形象。当西方人在炸掉他们的人工河渠,扒掉高架桥时,我们却在花大把大把的钱,重复着100年前美国人犯过的错误……” 

  俞孔坚,41岁,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报告会结束后,记者利用俞教授短暂的休息时间采访了他。 

  多数人希望生活在“桃花源”中 

  俞孔坚是中国唯一一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博士,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设计学专家。自称“土人”的他,其实有着一长串耀眼的头衔: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作为业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强调: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强调和谐统一。这是他一贯坚持和遵循的“土人理念”。 

  东晋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影响了中国千年以来造家宅的风格。俞孔坚认为:“中国多数的老百姓还是希望生活在桃花源中的。” 

  他曾做过一项调查: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环境模式是什么?他做出5个方案供人们选择,72.4%的人选择了这样一种理想环境的典型模式: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水面,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戏,令人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因此,把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联在一起,是俞孔坚设计风格的最基本出发点。 

  中国城市设计误区多 

  俞孔坚列举了许多中国城市设计和建设之中的不和谐“案例”。以景观大道为例,俞孔坚说,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和展示性景观大道而大兴土木。它们往往以欧洲的巴洛克城市景观大道为模板,强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的装饰。景观大道是作为车流干道来设计的,对步行者是一道危险的屏障。隔断道路两侧的交通,功能交混复杂,导致城市功能效率低下。 

  再说休闲广场,许多广场往往不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而是把市民当作观众,广场或广场的雕塑、广场边的办公大楼却成为主体。如果不在空中,广场优美的几何图案难以欣赏。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踩草坪为美,以花样翻新、繁复的几何图案为美,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和安全。广场上无树阴供人遮阳,无座椅供人休闲,热衷于抛光大理石和花岗岩铺地,市民却举步维艰,雨雪之后,更成为不敢光顾之地。 

  俞孔坚认为:“普通人是城市的主人,在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中最应该得到关怀。” 

  就地取材 天人合一 

  俞孔坚坦言自己对自然、对土地有着无法形容的热爱和眷恋。“有时候出差到外地,见到大片高高的野草,我会忍不住跳下去拥抱它们,我甚至愿意就那样生长在它们中间,无休止地时时刻刻体验它们的美丽和美妙……” 

  在俞孔坚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在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体现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和谐。他认为,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体现人的归属感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 

  在把广东中山粤中船厂改建成公园的过程中,俞孔坚提出了一个当时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的设计思路:以造船厂为主题,保留部分机械设备及厂棚,把一些齿轮、机器甚至铆钉作为道具,四周种上野草,建立一个工业主题公园,唤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年代的追忆。此话一出,立即遭到90%以上的专家的否定:这也成公园?这不是乱套吗?在他的坚持下,公园建成后让所有反对的人无不赞叹他的“鬼斧神工”。 

  在设计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时,校方提出两个要求:一要花钱最少,二要最短时间见效果。于是,俞孔坚想到了东北最出名的大米。他把整个校园设计成“稻田式”,只不过田埂由传统的泥土换成笔直的水泥板,还颇具匠心地在稻田中给学生预留了读书用的座椅。现在,该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插秧节和收割节,不仅让校园与众不同,还让学生领略到劳动和收获的无比快乐。收获的大米还被学校一袋袋封好,留做送给来访贵宾的礼品。“育米如育人”,这份省钱、但却意义非凡的礼物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 

  俞孔坚认为没有比设计更愉快的事了,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融入设计中的一草一木。他说,其实越是土的东西越是现代,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在他看来,真正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 

  把祖国大地建成大园林 

  原本在美国拥有一份很好工作的俞孔坚,心里有一件事永远也放不下。“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我的理想是使祖国大地园林化。”带着心中的梦想,1997年1月,俞孔坚和家人回国了,他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开始了他“土人理念”的渗透。 

  在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他的研究所不仅为国内外完成了30余项高品位的大型项目规划设计,而且他还被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聘为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向数百名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广泛传播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发思想。除了投资100万元在北大设立“土人设计学基金”,用以奖励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外,俞孔坚还有一个愿望:5年内筹集1亿元资金,在北大设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生院,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俞孔坚所从事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已全部融化在他的生命中,需要的时候便会从内心深处不断涌出,并带着感情向人讲述。经过多次演讲的磨炼,俞孔坚能够把一门深奥的学问,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美丽而简洁。“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这一模式与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而景观设计学就是把人类活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过程紧密协调,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以持续。” 

  俞孔坚说他的长远目标是要创办一个世界一流的建筑学院,因此他心中有一个大建筑观,这就是充分利用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文理学科背景,开展跨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合作,强调建筑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材料实验室,教师学生动手参与建造;采用教授研究室/工作室双轨制等办学方针构成北大建筑的特色。 

  时代在发展和变化,俞孔坚的景观设计会过时吗?“不会!”俞孔坚回答。“人性是不会变的,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恒的理想,而我的设计恰恰就是基于这个思想基础上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