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俞孔坚:缔造现代中国桃花源的理想主义者

admin 2005-09-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什么是时尚?
  什么是时尚?

  时尚可以不花钱。时尚可以很简单。品位这东西,完全不在于是否昂贵,而在于顺乎自然,以人的舒适为起点,接下来全看手法高明不高明。

  向我阐释这番理念的,不是T台上某位妖娆多姿的服装设计师,更不是从香车美酒花团锦簇中走出来绝代佳人,而是一位跟泥土、跟大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学者、设计师兼艺术家——他最迷恋的是野草和稻田,他的乐趣是与土地为伴,他乐意把她们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对象和共事的伙伴。

  这个人叫俞孔坚

  俞孔坚属于人们通常说的“海归”。他没有英文名字。

  漫漫长途,冰山一角

  今年春天,北京曾有过一场著名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举国关注。之后,更多的人认识了俞孔坚教授,听到了他批判眼下违背生态规律的种种做法的呐喊之声,并且记住了这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浪漫和斗志都充沛得无以复加的设计师。尽管,抨击他的人可不比支持他的人数量少,情绪激烈程度不相上下。

  4个月之后、恰好在本次采访结束的第2天晚上,中央台新闻频道播出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防渗膜一事的最后决定:已经铺下去的防渗膜全部撤掉,还没铺设的部分当然也不再继续,总局领导公开表示,改用天然办法防止渗漏“显然是最好的”。

  几乎与听证会同时,北京某家日报于4月初刊登了一则消息——“景观设计师:正规军不过千人,资深人员年薪达30万”。文中这样解释:景观设计这门学科是从国外引进的,过去把这个职业的名称翻译成“风景园林师”,但是它范畴小,主要指设计配套绿地的人员;现在译成“景观设计师”,则是沿袭美国的理念,范畴扩展到整个城市的景观脉络设计和大尺度的规划。

  相信当时没几个人能猜到这番“更新换代”背后的故事,也尚且没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景观设计学是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事,说白了,这件事明白得早、搞得好,大家都能住得舒坦、活得自在,否则就只能眼瞅着我们生存的城市一天一天沦陷下去。

  景观设计师的前世今生

  8个月前,2004年12月20日,著名的《焦点访谈》罕见地用尽13分钟篇幅,来介绍一项“新”的职业:景观设计师。当时俞孔坚出现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满面笑容,由于他和众多同仁多年的努力推动,这一传统行当的新形象终于被国家劳动部及有关方面认可,名正而言顺,成为国家承认的新兴职业之一

  1年前,清华继北大之后成立景观学系。当年刚刚回国时,俞孔坚曾在两个学校的抉择中选了北大;如今,清华每年花费上百万从西方“引进”景观设计学教授。

  2年半前,北大景观中心正式脱生为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任院长,仅仅通过网络发布消息的一周之内,就聚齐了全国各地800多人在揭幕之日到京参会。之后没出24小时,北京市就发布了因非典禁止集会的通知……

  6年前,俞孔坚领导的“土人景观”跟中山市政府合作,将废弃造船厂改造成岐江公园,地处市区、占地11公顷。历时3年,波折无数,终于按俞孔坚的设想落成:在保留旧有工业设备的基础上,生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园子,水木相依,人器相谐。2002年这项目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荣誉奖(专业领域里的最高奖,国内尚无他人获得);去年又意外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评委们说它“具有标本意义”,把中国的设计大大推前了,因此破天荒地把奖颁给了油画、国画等传统美术之外的景观设计类作品;今时今日,公园周围的地价翻了3倍不止……

  8年前,俞孔坚满腔热情回国创业,他是头一个学成归国的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刚一回来就接受北大邀请,成立了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同时他振臂一呼,成立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既是公司,也是研究所,当时成员大概2、3人,现如今已有200多人。

  16年前,26岁的青年教师俞孔坚怀揣着些许茫然、和更多期待,偕妻赴美,开始他事业上的“哈佛之旅”,也开启了他在景观设计学上的研究之门。

  同样是那一年,北京林业大学(俞孔坚出国前在那儿读书、执教)首次招收“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而等到1997年俞孔坚回京时,该专业竟然已经被取消了,直到2004年在多方努力下才又恢复。

  前文中提到,“风景园林师”一职,后来发展成新生代行业“景观设计师”。

  先天下之热爱而爱

  8年回国路,走得不平坦,但俞孔坚坦言“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他的土地观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他在向理想飞奔的路途中也结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仿佛怀着某种信念在黑暗中一点一点摸索,终于牵到了彼此的手。

  在去年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他态度温和、语气坚决、言辞犀利的演讲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

  “高速城市化扩张,使原来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地变成了单一的建设区。大地景观正发生着五千年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民族生存空间的危机、国土生态安全危机是史无前例的。”

  “土地是活的,是生命的有机体!……把土地的血脉切断了,破坏了山水的自然格局,……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我们的城市也将是死的。” 

   “当西方人在炸掉他们的人工河渠,埋掉高架桥时,我们却在花大把大把的钱,重复着100年前美国人犯过的错误……”

  这位曾被国内同仁赞誉为“公用型知识分子”(相对地还有雇用型和御用型)的人,他发出的声音一开始是细微的、压制的、被淹没了,如今已逐渐地扩大开去,更多民众开始留意他的想法、倾听他对土地那番恳切的讲述、逐步认同他对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设想,还有——亲身享受他设计的项目。

  他最近刚刚完成两件事: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校园浙江省整个台州市的“反规划”方案

  前者利用校区用地原本是郊外一块稻田的天然条件,将水稻种进校园,既可做景观,也可让“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学生群体中充分延续,例如中国的很多节气,都是根据庄稼的栽种、管理和收割来的。春种秋收的切身感受让学生们晓得自己未来职业的出发点,始终应立足自己的民族和土地,这也是俞孔坚在事业追求上一贯坚持的。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赞道:“育米如育人,稻香飘校园。”

  后一个项目则考虑到台州市需要抵御海潮袭击的特点,先划出一部分地区,不得盖楼建厦,是为“反规划”的第一步,即先确定哪里不可以建什么,接下来才是哪里可以建什么。“反规划”理论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前卫的。

  2005年7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公布,“反规划”之台州案例、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两项目,分别获得规划荣誉奖(ASLA Honor Award, Planning and Analysis)和设计荣誉奖(ASLA Design Honor Award)两项专业大奖。北大和土人景观也成为唯一美国之外的设计者却同时拿到两项大奖的。

  俞孔坚开玩笑说:“如果每个项目都按我的设计思路实现,每个都会拿奖。”最近这4、5年,土人设计院差不多实现了200多个项目,也只占他们接洽项目的20~30%,其它的不是理念不合,就是中途夭折。后者更让人难受,因为俞孔坚往往在立项之初就跟他要做项目的土地建立了感情。

  “我们(国内)不缺好的设计师,我们缺好的甲方。”俞孔坚说。曾作为甲方跟他合作过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阎立军说,俞孔坚曾经在河北某地为了做一个项目,因为特别重视土地,重视“魂”的东西,他把酒店的被子搬出来睡在野地里,感受了一夜寒风,仿佛又见“千年古道”。做出来的方案后来还是被否了,他跟对方争论得很激烈,眼泪都快出来了。对土地的情感、对河流的热爱、对草木的疼惜,从俞孔坚小时候在家乡金华的白沙溪畔放牛时,就深深埋进他心里了。

  从近年来他的团队所获奖项也可看出,这个领域是典型的边缘学科,或曰跨领域学科,需要丰富的知识,除了科学,还有艺术,除了技术,还有天文地理历史植物……然而最重要,尤其是对中国的现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情感,对待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的情感。

  理想中的桃花源,也许并不远

  俞孔坚17岁离家到北京念书,当时母亲给他带了一包家乡的土。现在25年过去了,这包土一直陪他进京、赴美、回国,他把土跟博士服搁在一块,并将自己的设计院也命名为“土人”。

  俞孔坚鼓励十几岁的儿子利用暑假期间回金华探访俞氏的家族史,看看当年他曾留连的小溪、池塘和芦苇荡,看看当年滋养过村里好几辈人的土地,儿子拍回很多照片,内心触动很大。俞孔坚开心大笑道:“看,这就是俞氏寻根之旅。要让他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更开心的是,他为岐江公园项目撰写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一文被收录进江苏版的中学语文课本。

  俞孔坚锲而不舍地做着教育、推广的工作,并坚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的学生们的”。他自称牺牲者,但是从笑容里可以看到他内心强烈的自信。他当算是世界上最乐观的“牺牲者”了。

  城市的进化过程,跟一个人的成长极其相似,可能入迷途,可能有茫然,可能因强烈地寻求认同反而在模仿的歧途中丢了自己,而最终,乐观的人们相信,回归自我才是必然的结局。

  俞孔坚这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带着对中国土地的深深热爱回来,集合了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一同书写着重建现代城市桃花源的诗篇。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