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张正春:圆明园事件的伟大意义?

admin 2005-08-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三月份以来所发生的圆明园事件已经历时四个多月,现在距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做出圆明园防渗工程要“全面整改”的意见也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据8月8日以来的新闻报道:圆明园整改工程即将开工!整改工程似乎是封闭进行
  今年三月份以来所发生的圆明园事件已经历时四个多月,现在距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做出圆明园防渗工程要“全面整改”的意见也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据8月8日以来的新闻报道:圆明园整改工程即将开工!整改工程似乎是封闭进行的,新闻报道很少。种种迹象表明,“圆明园事件”还在进行中,事情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毫无疑问,“圆明园事件”已经成为2005年影响最大的新闻事件之一,它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圆明园事件何以如此旷日持久?圆明园事件何以如此充满争议?圆明园事件究竟还要如何演变?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和环保总局的评审意见发布以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是非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答案,然而,事情远没有到此为止,在圆明园事件中提出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而寻找这些答案的努力正是圆明园事件演变的内在动力。面对诸多疑问,透过重重迷雾,我们不禁要问:圆明园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

  经过媒体的充分曝光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在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以及各方的激烈争辩之中,有关决策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毫无例外地处于完全的监督之下,这就是圆明园事件。这次影响全国的圆明园事件给每一个中国人提出了一份考卷:它考验着每个人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考验着有关部门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经久不息的争论和不同利益的权衡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多样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考验着我们的胆识和魄力。时至今日,圆明园事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是非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圆明园生态环保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一个古典园林的文物保护问题,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到关键时期的一个关系到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圆明园事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和文物保护问题?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锋,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叉点上,我们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圆明园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圆明园事件意味着科学概念的更新和科学革命的启蒙。

  在圆明园事件中,如何科学决策以及如何理解科学成为首当其冲的困难问题。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这个基本的生态学常识,有人却表现出无知的瞎说和无耻的狡辩。整体性原理是生态学第一原理,背离生态学原理讨论问题就会丧失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就会使我们陷入到偏见的陷阱和短见的纠缠中丧失正确判断的智慧。生态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性很强的当代前沿科学,它代表科学发展的新概念和新思想。在倡导科学决策的现代社会,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产物,当代科学是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的“新科学”(或曰“大科学”)形态,这就是所谓“高科技时代”的科学形态。和上个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发生的情况相似,本世纪初正在全球孕育着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和更加深入的当代科学革命。当代科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统一体。物理学和化学是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态学也是科学,园艺学和考古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以及美学和哲学都是科学,只有综合的和全面的结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结论。反之,任何片面的认识和局部的结论就不符合当代科学的理念,它只能是科学研究的资料积累,不能代表真正的科学结论。那种把科学割裂开来的做法,那种以偏概全、只凭自己专业判断定是非的做法已经是一种过时的和狭隘的科学观念,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观念。旧的科学标准和科学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这就是当代科学革命之真义。科学精神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中得到真理和智慧,那种刻舟求剑式的坚持科学是以科学的幌子扼杀科学和真理,是科学的敌人和社会的罪人。真正的科学家是驾御科学的主人而非被科学捆绑的奴才,那些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并且常常自以为是的“专家”不是科学家,而是科学奴,他们是不会得到真正的科学结论的。因此,依靠科学并不等于依靠专家,这在当代社会解决复杂问题时尤其重要。在圆明园事件中,各个专业的专家往往各执一词,并且互不相让,这种争论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争论,反而沦为狭义的情绪表达和斤斤计较。没有求同存异的胸怀,没有去伪存真的智慧,这种讨论有什么科学意义呢?如果单从水文科学和水利工程原理的角度来看圆明园防渗工程,铺设防渗膜不失为一种科学方法;如果单从“节水”的角度看问题,铺设防渗膜就成了唯一正确的选择,任何孤立地看待圆明园防渗工程,防渗都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铺设防渗膜是一项毫无疑问的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从北京市的整体生态状况和未来北京的生态演变趋势来看,问题就完全不同了,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它严重违背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也违背了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规划原理和设计思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圆明园非同寻常,它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脱离这一点讨论问题能得出科学结论吗?长期以来,在圆明园的争论中,讲不讲科学以及如何讲科学已经成为必须克服的“人为障碍”,不解决这个认识问题,所谓科学争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实际上严重阻碍了圆明园的建设和保护。圆明园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态学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园林建设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等众多学科的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很显然,解决圆明园的问题需要综合科学,单一的科学专业往往难以胜任。真正解决圆明园的问题更需要大家而不能只限于是专家。

  在圆明园的保护和重建的问题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争论,有些争论是有益的,但是,应该承认,许多争论由于专业局限和历史局限,对于圆明园的讨论始终停留在“瞎子摸象”的水平,人们各说各的理,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较少考虑整体问题和长远规划的问题,致使长期以来大部分讨论就圆明园而说圆明园,就事论事,不从国家角度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而是纠缠于眼前的利益是非,虽然辛苦劳累,问题成堆,穷于应付,这样的讨论实无益于圆明园的发展,而圆明园的问题也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当然,这里所说的争论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指学术争论的范畴,至于那些站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狡辩就不足挂齿了。

  圆明园事件提出了科学决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类似圆明园事件所出现的种种争论不休、议而不决的科学困境向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挑战。面对无数困难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对未来的中国崛起以及中国崛起之后中国必将承担起推动和领导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次圆明园事件所代表的许多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在进一步揭开了当代科学革命的序幕。这个话是不是说重了?回顾上个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德国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发表分别引领了物理学革命和心理学革命,美国人摩尔根的基因论所创立的细胞遗传学引领了整个二十世纪的生物学革命!二十世纪初有两个美国年轻人赖特兄弟发明的飞机更是把人类带到了一个航空时代!还有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大量发明!这就是美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二十一世纪会怎样呢?生态学被认为是当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颠覆性”学科,因为她将刷新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详见拙著《中国生态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次“圆明园事件”是一次生态学概念和环保概念的大普及,它必将引起生态学界和社会公众对于生态学的深入思考。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水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园林学和园艺学、建筑工程学和景观设计学、水文学、社会学、法学……涉及到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必将引发许多基础理论的研究。至于节水技术、节能技术以及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科学越来越重要的今日中国,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也必将向中国科学界提出日益严峻的挑战。新的更深刻的科学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科学家和发明家能够袖手旁观吗?

  要想认清中国在当代科学革命中的地位需要考察一下近代科学发展史。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艺术复兴是相伴随的和密不可分的。世界科学中心的不断转移给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一个中心是意大利,当时的主导科学是天文学;第二个中心是英国,当时的主导科学是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时期);第三个中心是法国,化学(主要是无机化学)是当时的主流科学;第四个中心是德国,主要贡献是有机化学和现代物理学;第五个中心是美国,主导科学是现代生物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那么,第六个科学中心在哪里呢?科学中心不断转移的规律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文化艺术营养,只有新的文化艺术背景才能够为科学革命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学营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挑战,欧美文化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科学革命的需要!中国,只有中国和中国所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新的科学革命所需要的营养。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圆明园事件是科学和艺术的碰撞,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碰撞,是古代科学和艺术向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这是科学革命的一种催化剂。解决圆明园的问题需要依靠科学,但是,在圆明园事件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科学概念的苍白无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缺陷又说明了一个问题:真正解决好圆明园的问题还需要科学技术革命。

  其二,圆明园事件意味着圆明园的新生,意味着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检讨和反省,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回归。

  应该承认,自1900年以后,圆明园就被世人所遗忘,伟大的圆明园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抽象的符号,仅此而已。如果“爱国主义教育”和“国耻教育”仅限于中学课本上的文章,那么,形同虚设的圆明园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简单化地把圆明园作为一个“国耻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圆明园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游客稀少,人们很少重视对它的研究。和颐和园相比就会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颐和园和圆明园同时被毁,然而颐和园由于被慈禧太后重建,现在游客如云、专家青睐,成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真正代表。而圆明园呢?每年接待的游客只是颐和园的一个零头!这体现了什么教育价值啊?圆明园不能再荒废下去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圆明园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从近代园林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们对颐和园大书特书,而对圆明园往往是一笔带过,许多所谓关心和爱护圆明园的人们,他们一年究竟能够去几次圆明园呢?他们究竟知道圆明园的多少价值呢?无论出发点是多么善良,那种维持圆明园的荒芜凄凉的简单想法是天真的和不切实际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在“圆明园事件”中,我先后认真考察圆明园几十次,真是回味无穷、感慨良多!所谓园外有园、园内套园的“万园之园”,没有切身体会和深入调查是很难理解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考察中,我深感惭愧:自己往日对圆明园的误解也是非常严重的!我在此特别强烈呼吁:每一个具有古道热肠的中国人,每一个真正关心圆明园命运的人,应该多去几次圆明园,只要细心体会、认真观察,圆明园的意态和神韵会让您难以忘怀!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多去一次圆明园,其人生品位和文化修养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境界!

  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和教育失误,我们对于历史和文化艺术的无知是惊人的。圆明园记录着中国三百年以来荣辱兴衰的非凡历史,圆明园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学术思想和精神信仰的崇高境界。圆明园对于中国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圆明园事件中,我们却常常陷入到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因为几百万的水费和几千万的工程费用就可以牺牲圆明园吗?难道1700人的生活困难就可以毁了圆明园吗?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以后最终彻底毁灭,这意味着什么呢?1860年和1900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这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崛起并迅速向全世界扩张,于是就有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圆明园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之手。186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欧洲的进一步扩张和美国、日本的迅速崛起加剧了世界争霸。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不可避免地彻底毁灭了。中国从此彻底衰弱,直至二战以后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才逐步扭转了走向衰亡的厄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繁荣富强,圆明园也得到了初步保护。二十一世纪是全球一体化的新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全面崛起的世纪。2005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艺术进行重大调整和实现战略大发展的新起点,这一年,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纲领,并在党内开展了影响深远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在这年春天的“两会”之后,在“党员先进行教育”的活动中,“圆明园事件”爆发了。看来,圆明园又一次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由此看来,“圆明园事件”是非同寻常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极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圆明园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圆明园是一个历史纽带,她珍藏着中国人无比丰富的历史记忆;圆明园是一个文化艺术纽带,她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想;圆明园是一个感情纽带,她联系着亿万中华儿女的荣辱情怀;圆明园对于中国人而言非常敏感,圆明园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化艺术圣地,她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任何有损于圆明园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和不可饶恕的,任何不负责任的改造圆明园的做法都将受到中华民族的声讨!圆明园的保护问题涉及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涉及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任何其他利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是圆明园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因为如此,任何蒙混过关的想法,任何是似而非的做法,都是愚蠢的和行不通的,即或强行而为,难免成为历史的罪人。只要看一下清宫档案(见《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全二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就会发现,雍正帝和乾隆皇帝对于圆明园的建设和管理是多么地无微不至、关怀备至!圆明园是清帝国鼎盛时期的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这次圆明园事件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圆明园无比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圆明园复活了,她将在这次圆明园事件中获得新生!

  其三、圆明园事件意味着中华民族顺利崛起。

  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二十一世纪影响世界的最大的历史事件,对此,中国和世界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全都是好事,更没有风平浪静和一帆风顺。欧洲崛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膨胀所带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破坏导致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危机,欧洲把战争和苦难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全球性的资源掠夺中,随着财富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以及大部分亚洲文明相继毁于欧洲的炮火之中,亿万人民在水深火热的赤贫状态中挣扎。古老的中国也没能幸免于难,圆明园的第一次劫难就是19世纪世界性的文明灾难和战争破坏的一个集中体现。1860年,圆明园并没有完全被毁,中国并没有被彻底征服,战后清政府对圆明园进行了重建和修复。然而,没等中国喘过气来,1900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全面崛起的欧洲和新崛起的美国、日本一起组建的“八国联军”像饿狼一样更加凶猛地扑向中国,这一次战争给圆明园带来了灭顶之灾。经济膨胀是现代战争机器的直接动力,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全面占有世界资源的列强彻底摧毁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历史地看,圆明园被毁是命中注定的,是残酷的历史命运所注定的,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在当时真正保护它的安全,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是十九世纪人类古代文明空前浩劫的历史见证。圆明园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灾难和列强争霸的罪恶,它提醒我们冷静地检讨人类现代文明。在十九世纪的世界战争中崛起的欧洲又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衰败了,继之而起的美国又怎么样呢?伊拉克战争又一次延续了当年“八国联军”的历史罪恶,谎言不能掩盖帝国主义的罪恶本质。问题是,崛起的大国始终不能改变其贪婪的本性,侵略和扩张总是不可避免,难道崛起就一定要破坏吗?这种崛起能够长久吗?“911事件”敲响了美国走向衰落的丧钟,那些发达国家此起彼伏的恐怖事件使欧美所代表的西方文明陷入了持续不断的噩梦之中。所谓西方的价值观实际上已经彻底破产了。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苏联、日本……在一系列“崛起”和“衰败”的历史演义中,多少悲剧不堪回首!今天,中国又在崛起之中,如何避免重蹈列强称霸的覆辙,如何避免资源浪费和文明破坏,如何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如何在顺利崛起中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圆明园事件”唤醒了国人的环保意识和历史文化觉悟,我们不能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了!追求单纯经济效益的愿望如果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危机。只有彻底克服崛起与破坏的恶性循环,人类文明才能走出彼此毁灭最终同归于尽的厄运。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和未来,中国的崛起一定要走节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的道路。圆明园事件唤醒了国人的忧患意识:勿忘国耻,勿忘历史教训,勿忘传统与道德,勿忘道义和责任,让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给我们的经济快车安装一个救命的“安全阀”吧!有了“刹车装置”,我们的经济快车才能够顺利地到达和平富强的目的地!

  其四,圆明园事件意味着中国环保时代的真正到来。

  环保意识和生态概念形成了当代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思想基础。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人类思想史,神本意识、人本意识和环保意识显然代表着三个大的思想飞跃。从中国思想发展史来看,殷商以前是神本意识为主的阶段,周、秦、汉、唐是以人本意识为主的历史发展阶段,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与“三教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主流意识比较接近于现代的“环保意识”,这个阶段,“以和为贵”的儒家文化、“师法自然”的道家学说和“色空不二”的佛教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方思想史上,中世纪以前是神本意识为主的历史发展阶段,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来是以人本意识为主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战以后出现的环保运动揭开了“环保时代”的序幕,环保意识逐渐影响到思想文化领域,虽然思想文化革命的先兆已经出现,环保意识尚未成为主流意识,“人权”的概念依然高高在上。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环保问题日益尖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呼之欲出了。在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欧美价值观的崩溃和自由政治神话的破产,伴随中国崛起的新的历史需求,环保意识必将成为真正的主流意识。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革命,环保意识必将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各个方面,而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彻底的变革,引导这个变革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时,佛教思想也会产生应有的作用。从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军突起的生态学必将对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体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这已经被许多生态学家所提及)。从未来演变趋势来看,环保意识的科学基础是生态学,而环保意识的思想基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化,科学革命、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将不可避免,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也势在必行,它将奠定人类未来文明大厦的坚实基础。

  环保概念是在20世纪的一系列生态灾难中出现在公众意识之中的。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经济获得了极其迅猛的发展,然而,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直接催生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直到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寂静的春天》给美国和全世界提出了一个警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方,人类面临着一个毁灭性的生态灾难,除非我们悬崖勒马!虽然环保运动已经遍及全球,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强势面前,环保力量总是显得微不足道,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形势尤其严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必然趋势,问题只是中国在何时崛起以及中国将以什么方式崛起?中国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回顾历史,大英帝国的崛起以及美国的崛起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继之而起的中国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变化,怎样趋利避害,如何给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值得中国和全世界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如何描绘世界的前景?如何创建人类未来文明?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全球王国时代”建立一个万国和谐、各族和睦的和平社会?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民文雅、生活祥和,人们相敬互爱,置身于“天人合一”的仙境中,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淡泊纯朴,与世无争,在琴、棋、书、画的艺术修养中提高人生的品位,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太平盛世,也是当年圆明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就是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这几点在圆明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也是整个圆明园事件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圆明园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所创建的古代生态工程,它的目的是“再造乾坤”营造山川秀美的“世外桃源”,因此,圆明园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历经劫难的圆明园能否重建以及应该不应该重建始终存在争议,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圆明园能否重建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圆明园应该不应该重建则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说到圆明园的重建,这使我想起波兰首都以及波兰国家博物馆在二战之后的重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人民深受其苦,波兰的建筑被毁掉了85%,波兰在战争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首都被夷为平地。战后的波兰迅速重建首都,并且完全按照原样恢复了具有波兰风格的许多古老的建筑物,今天,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成了经久不衰的旅游胜地,它们成为英雄的波兰人民不可战胜的象征。圆明园固然是一个“国耻纪念地”,然而,圆明园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国耻纪念地”。由于长春园(圆明园三园之一)的“西洋楼景区”的断柱残石已经代替了圆明园的主体形象,圆明园的形象(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形象)被彻底歪曲了,圆明园的内涵和价值被误解了,这样,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被人们彻底遗忘了,结果把圆明园误认为一个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建筑物毁了,园林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就只有“国耻纪念地”的教育价值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现在是需要澄清这个错误概念的时候了。我的意见是,除了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以外,在圆明园五千多亩的中国古典园林应该而且必须完全实现重建和恢复,当然,这必须在国家做到了充分准备之后,而且必须在“三山五园”的整体规划和北京市长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以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互相联系的和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是合二为一的。这次圆明园事件初步解决了一些环境保护的问题,然而,文物保护的问题随着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全面整改工作的开展就充分地暴露出来,而圆明园的复建问题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因此,我所说的中国的环保时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环保时代,而是一个由现代环保意识所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的时代。

  中国的环保形势是极其严峻的。由于人口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枯竭已经全面出现。水污染(主要是河流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包括酸雨)已经非常严重,并且非常普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化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云贵高原的生态危机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压力也在日益加剧。独一无二的、美丽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铁路今年就要开通。随着青藏高原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必将面临严重威胁(见拙著《青藏之窗》,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我们准备好了吗?青藏高原的环保问题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环保问题,我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下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成功辉煌的光环背后,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不容回避。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功不能掩盖沉重的历史教训,然而,谁又能说这些历史教训被认真总结了呢?面对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要接受历史的审判!政治家和科学家也要接受历史的审判!有罪无罪,是功是过,历史自然会有结论。

  城市化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史无前例的迅猛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无数历史文化名城丧失了千古以来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千城一面,单调乏味,城市成了钢筋水泥丛林和文化艺术沙漠,古色古香没有了,诗情画意没有了,人与自然的纽带被割断了。当中国人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突然发现,自己被自己抛弃了!没有中国人的精神性格,没有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这种人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外国人,他们只好在一种奇怪的境遇中熬煎自己的灵魂。当我们毁掉了自己的美好家园,背井离乡到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生活,难道我们必须要毁掉地球去火星上生活才自在吗?

  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环保事业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必将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生态安全和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中国的环保事业是一项全世界关注的伟大事业,中国真正进入到环保时代将是全世界的福音。圆明园事件是中国进入环保时代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圆明园事件具有非常重大的世界意义。

  中国的环保事业从圆明园事件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的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

  其五、圆明园事件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

  在欧美崛起的西方工业革命浪潮中,几乎所有主要的人类古代文明都被无情地毁灭了,人类现代文明成为一种单一的工业文明。然而,唯一的例外是,历经劫难的中华文明却幸存了下来,这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人类古代文明毁灭的不幸之中的万幸。但是,中华文明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明能否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呢?

  中国古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国古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或曰精神文明)。人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部分。其一是以汉字和汉语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成就,包括古典艺术美学和古典哲学思想以及古代神话和宗教,包括唐诗、宋词和山水画等等,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核心和灵魂。其二,以建筑工程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明成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包括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以及万里长城,遍布神州大地的宫观寺庙等等,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主体。其三,以传统观念为指导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为基础的家庭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生命线。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统”、“政统”、“学统”和“血统”,这才是中国所谓传统。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绝,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地推陈出新,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语言符号和建筑符号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文明的复兴离不开古代汉语典籍和古代建筑工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中华文明的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中华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当中华文明的完整体系被分解以后,中国文化的生命和中华文明的灵魂就面临严重的危机。不幸的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断被肢解,当完整性和真实性被破坏以后,一系列的曲解和误解就产生了。走进中国的任何一个博物馆,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我们常常会看到处处存在的支离破碎的景象。以天安门广场为例,虽然天安门作为重要文物受人关注,然而,她的“左膀右臂”却被分离了:左边(东)的“太庙”被改造成“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西)的“社稷坛”被改造成“中山公园”,这样一来,所谓“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和文化理念被破坏了,天安门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和精神信念就失去了许多意义,这是非常可惜的!我相信,这个错误迟早会得到改正!话说回来,圆明园是一个没有受到现代建筑影响的完整存在,如果严格按照历史原貌重建圆明园(这个工程当然是极其艰巨的,然而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将是中华文明能否振兴的一个考验),圆明园就会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获得新生的一个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将会得到完整体现,这样,圆明园就会成为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一个重要开端。回顾中华文明史的演变,秦汉以前的典籍文章堪称瑰宝,唐诗宋词堪称瑰宝,宋元绘画堪称瑰宝,明清园林堪称瑰宝,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实载体,她浓缩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华文明将永远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圆明园是明清园林的顶峰,是中华第一园和“万园之园”,由此可见,圆明园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明珠,她的复建和再现辉煌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中国崛起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崛起,而是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全面崛起!只有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才能够保证中国经济顺利崛起,中国崛起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就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保驾护航,防止西方价值观的误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国走上西方列强的老路,才能避免人类未来文明走向自我毁灭的歧途。

  从历史上看,每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必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必将是一个科学中心和艺术中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崛起之后,中国必将会成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也必将成为全球性的科学中心和教育中心。中国如果要在未来顺利崛起,就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要成为中华文明之都。当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领袖国家的时候,北京将会成为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都市,那时的北京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她必将成为全世界向往的地方,如果圆明园恢复了盛世景象,她将是一颗耀眼夺目的中华文明之珠而受到全世界的尊崇和欣赏,而屹立在“西洋楼景区”的残迹废墟将会显得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引起人们的凭吊和思考!

  我坚信:圆明园必将和伟大的中华文明一起得到全面的复兴!

  后记:今年春天发生的旷日持久的“圆明园事件”给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一份考卷:考察我们的爱国心和责任心,考察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考察我们的眼光和魄力,考察我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全面的媒体监督,广泛的公众讨论,各方专家的争论,考验着有关政府机构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是圆明园事件。今年是讨论中国和平崛起最多的一年,中国能不能顺利崛起以及中国将如何崛起?这是全世界都关注的大事,中国准备好了吗?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是基本前提,科学技术准备、政治经济准备和文化艺术准备必须要全面到位,现在看来,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圆明园事件是一个启示,我们的准备还远远不够!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回顾这些国家的崛起历史,他们都是在西方价值观的思想指导下崛起的,他们的崛起都是在一种相同的模式中完成的,中国崛起不能盲目套用用他们的方式,否则,地球承担不起,人类承受不了!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模式。中国崛起必须是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主要靠文化艺术和正当的经济发展,而不是靠战争掠夺。和平崛起与武装崛起相比较,和平崛起要承担非常艰巨的社会道义责任,必须解决全球和平问题,必须建立一套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发展制度,这需要一种高尚的思想文化和高效的经济制度以及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建立一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一个完全有效的联合国管理制度。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的崛起有许多重大事情要做,让我们从圆明园开始吧!

  2005年8月7日初稿,8月11日修改,8月14日再改。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