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俞孔坚:城市景观路 难在体制上

admin 2003-11-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俞孔坚教授在广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大地形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进入通往生态城市之路非常迫切。然而由于法规体制方面的原
  日前,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俞孔坚教授在广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大地形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进入通往生态城市之路非常迫切。然而由于法规体制方面的原因,“反规划”设计的城市景观之路全面推广开来仍十分艰难。   应该从西方国家的教训中获得智慧   近年来,俞孔坚教授通过对我国土地开发主体转变、城市快速扩张、环境受到破坏,城市规划总是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且因滞后而不断修改等现实问题的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规划”的思想,即城市规划和设计首先应该从规划和设计不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优先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写作了《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他介绍,两年多来这种从城市生态系统入手的城市设计观念得到了许多市长及专业人员的认同,并在浙江台州等城市开始实施。  作为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的博士,俞孔坚教授对国外城市景观建设的成就和弊病非常熟悉。所以他特别强调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应该从过去西方国家教训中获得智慧。俞孔坚教授坦言,目前国内大小城市遍地开花的建景观大道、城市中心广场,为美化而兴建公园、以展示为目的的居住区美化、大树移植之风等,实际上是在步100多年前美国等城市化思潮的后尘,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城市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人性的潮流。   法规体制限制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法规体制上的原因,要把优先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战略思想全面推广开来仍是比较艰难的。  一是我国规划管理上强调的是城市总体规划,现在各地城市在做的都是建设规划,按照城市人口来申报建设用地,土地管理部门据此审批建设用地指标,城市永远围绕“人口——批地——建设规划”做文章;  二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上,“区域”这个层次上没有人管。国土管理以行政区划为边界,而“反规划”是建立在区域基础上的,例如一条河流、一座山脉是穿过几个行政区界的,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上缺乏一个区域性的管理机构。俞教授举例说,像美国有一个类似区域管理的机构,称为“县”,洛杉矶市的生态规划就受这个“县”管。我国政府机构缺少这样的层次,因为跨区域的生态系统规划要政府来协调的,这个不改变,区域性的生态基础规划很难操作;  三是在认识问题上,许多市长、规划局长等主管领导认识到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认为这不是我分内的事,我只要把所在城市建设好、把本局所管的范围规划好就行了,忘记了大战略,结果往往小决策导致大失误;  四是我国大的社会背景上,形成了对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传统模式,就是只看建了多少项目,盖了多少房子;而不看保护了多少河流,保护了多少青山。这是传统的以建设为主导的思想,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   大地生态系统就是一棵生命之树   俞孔坚教授指出,景观设计是设计土地,解决土地与人的关系。大地生态系统就是一棵生命之树,房子就是树上的果实。果实可以一年一结,但大树的树干和枝杈是不能动的。如果砍去了树干,大树的生长受到破坏,果实就难以结出来了。我们实施“反规划”战略,就是要培育具有持续性生长能力的大地生命之树。  为此,俞孔坚教授几年来坚持不懈地通过三条途径来呼吁“反规划”的思想:一是写书、做报告,每期的市长培训班他都去讲,还到全国各地做报告100多场;二是办学培养人才,在北京大学办起了全国第一个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三是创办实体亲自做“反规划”的案例,目前他创办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已经有200多人的队伍,每年实施的项目有100多个。  俞孔坚教授说,城市景观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哪怕是在那些最现代化的城市中,人们仍然可以在非常绿色与生态的环境中过着健康而舒适的生活。他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入党的重要文件,这是第一次。所以,通向未来中国的城市景观之路既有我们可以回味的过去,也有指导未来的路标,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脚下的路,而这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