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俞孔坚:低碳就是让自然做功

admin 2010-02-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他走的是一条低碳之路。

  他走的是一条低碳之路。

  每天从北大创新中心,他步行半小时回到圆明园附近叫褐石的家。

  在顶层仅有的30多平的露台上,他布置了家里的“低碳房”。太阳能电板,用来取暖;室内的一面水墙,用来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收集来的雨水,养花种菜,绿意盎然。

  他的办公室如出一辙,各种绿植装点其间,在他眼里,植物强大的碳汇能力使其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身为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坦言,低碳可以做到这么小,也可以很大。

  他给记者讲述了认识低碳经济必须注意的三个角度。一是空间层面上的规划;二是技术层面的思考;三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国土生态服务能力是解决碳问题的根本”

  中国已成为第一汽车消费大国,北京每百户有60辆车,而且私家车拥有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城市环境压力可见一斑。

  他说,解决低碳问题的根本是国土的规划和设计,科学合理地利用国土,保证自然生态健康。为了安全健康的地球,国土的生态服务能力要得到保证,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国土的生态服务能力是下降的,河流在污染,栖息地在减少,地下水位在下降。
  他叹息长江防洪堤两岸、三峡大坝用了多少水泥,北京河道都是水泥做起来的,这样就等于把自然系统的碳调节能力给切断了。俞孔坚说,宏观上,我们要反思水利工程城市和规划方法。防洪可不可以不用水泥,顺应自然,减少人类的干预,自然本身就是高效的平衡系统,可以解决我们的碳平衡问题。

  “我们破坏了自然,把它给治残了。正反都错了,错了两次。使得我们的碳系统能力降低。”

  令人欣慰的是土人的关于国土生态安全的方法和理论,被写进国土资源部的规划,指导国土资源规划。在2009年,土人还完成了北京市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

  俞孔坚强调,首先要建立一个绿色基础设施,恢复自然本能的生产功能,包括碳的吸收、调节功能,如废水的调节,温度的调节,城市之所以产生热岛效应,与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有关,自然承载的功能的降低。

  “只要我们完整合理地规划自然,自然就不会出现碳过剩,地球也就不会发烧,碳只是一个方面问题,必须放在一个大的系统去考虑这个问题。”

  “废物是因为工业的介入,自然界所有碳吸收完毕都变成养料,碳都保留在,要树立自然的系统的概念。”

  中国历史神话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都被他拿来举证。他认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第一个解决了环境的问题。“大禹治水,采取是顺应的机制,利用自然本身的调节能力,‘顺’就是反规划设计,如何适应洪水,如何适应涝的局面。”

  俞孔坚认为,水系统对碳吸收能力很大的,国土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保留什么,祛除什么是很关键的。像盐藻,热带滨海湿地,芦苇,湿地系统,对碳的吸收能力强,固碳能力高,使得自然能够有一个生态服务的能力。

  “我们从规划设计上,宏观上维持生态健康,保护湿地、河流系统,如果这些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住了,自然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就非常强,如果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修大坝,建防洪堤,把湿地填掉,自然系统被破坏,自然的生态服务能力毫无疑问会下降,自然本来能够吸收。”

  “低碳并不仅仅高技术,最简单的就是让自然做功”

  从技术层面来说,俞孔坚说,低碳并不仅仅是高技术,最简单的就是种花养草,让自然做功用,通过自然系统来吸收,自然界有这个净化能力。不需花钱或者花钱很少。这样与此同时也就节约了碳。

  俞孔坚为此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的例子。

  后滩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规划总面积约14.2公顷、岸线长约1.7公里。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

  他说,后滩湿地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如果用电来做处理污水,每年得耗费300万的电费。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

  除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外,设计充分利用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黄浦江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竹材作为会时大面积铺地。

  俞孔坚强调,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树立低碳美学观是改变高碳生活方式的途径”

  作为低碳智能城市建设试点,土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设计基础的中国光谷•伊托邦将成为武汉城市圈中心区大光谷板块的新发展引擎。

  2009年11月,土人“适应的调色板——再生景观设计”天津桥园项目获得全球最高景观奖,桥园因此成为城市生态恢复和低碳美学的样板。

  而低碳设计的背后是一种强大的低碳美学观在支撑。他要求人们树立低碳美学观,反思审美教育,为自己营造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希望媒体倡导低碳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俞孔坚认为,在一个开放而无限的资源环境中,人类的无度挥霍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动力。但人们突然发现,地球只有一个。于是,无穷的挥霍欲和有限的环境承载力之间便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幻想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满足欲望的效率,来减少碳排放,比如飞机如何更高效,汽车的排放如何更小,房子如何更节能,等等。事实是,科技本身不能解决地球升温的问题。

  “数学很简单,当一个无穷大的数乘以任何小的一个数时,结果还是无穷大。所以只要人类还有扩展欲望的空间,任何科技或节能、节约的技术,都将无济于事,而只能饮鸩止渴。正如网速的提高不能减少我们办公的时间、马路的宽敞带来的是更多的汽车一样,依赖科技和效能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碳总量的排放。人类如果不节制,如果不解决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问题,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技术只是暂时部分问题。”

  他归纳到:“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挥霍本能和无度的欲望是低碳生活的头号敌人。宗教是改变我们高碳生活方式的途径,其替代品是美学,我把它叫做‘低碳美学’或‘大脚美学’。那就是要推翻千百年来士大夫们和贵族们所定义的“下脚美学”倡导大脚之美,野草之美。”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