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甄晓玥:新美学与生态城市主义国际论坛之企业高峰论坛

admin 2010-1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主持人(李迪华):感谢王辉先生。从这个名字看来,我们知道是实践,但是大家知道所有的思路都是循环保护的,是实践理论,王辉先生给大家贡献的是都是实践中的真正的精华,也就是实践的思想。从温先生开始,后面

  主持人(李迪华):感谢王辉先生。从这个名字看来,我们知道是实践,但是大家知道所有的思路都是循环保护的,是实践理论,王辉先生给大家贡献的是都是实践中的真正的精华,也就是实践的思想。从温先生开始,后面的嘉宾都是清华大学培养的,很高兴他们今天在北大的讲坛里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起来发展这个学科,发展我们的事业。 


甄晓玥 研究员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人物简介:

  1991年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6获学士学位,1998获硕士学位,之后赴美在弗吉尼亚大学土木工程系主攻雨洪及流域管理,于2002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注册工程师,在美国环境顾问公司Tetra Tech任主任工程师(Principal Engineer)。主要工作经验包括:

  雨水利用及控制设施的规划及评估;

  雨洪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流域和水质模型的应用

  首先特别感谢有这次机会,跟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大师们同台讨论一些问题。刚才李老师介绍我本人是一个工程师,但是我本身应该是一个行外人,是一个景观设计爱好者。我到美国以后才对景观有所认识,我被它美的方面深深吸引。这个行业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首先让人很佩服,刚才这么多大师引经据典,他们都很有才华,有丰富渊博的背景,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要素。 

  大家都在讲知识多元化,很高兴土木工程在景观设计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俞老师总是把大禹作为景观设计师的祖宗,我们土木工程也是把大禹作为建筑设计的祖宗,这还是有渊源的。 

  景观设计最让人感动的是使命感。我1998年出国以后,切身体会到美国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比如公园、没有被破坏的水和空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每年回国,看到中国每年都有很巨大的变化,有时候是大破坏,感觉其实我们中国人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能保证人们有干净的水和空气。 

  我是清华毕业的,打算谈一些实际的东西——从我们工程师角度是怎么看待雨水的。 

  Reston是我原来在美国住了六、七年的地方,它在美国景观设计历史上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60年代时,一个景观设计师在这个地方买了大概20、30平方公里的一块地,他当时想把这个地方建成一种没有模式的地方,他有两个原则:1、这个地方大家不需要开车很久去工作、去娱乐,这个地方应该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和娱乐很方便的集中的地方。2、大家可以在生活周围尽量享受自然。这个地方不大,但是五脏俱全,有办公楼、商业街,还有社区,每个周末天气好的时候,社区会卖一些当地的东西。 

  这位老先生现在90多岁,就住在这个社区高楼里面的一栋,他一直生活在Reston,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是他一手造起来的。人们很感谢他当初这些理念,在这个社区里给他做了这个雕像。 

  他当初的理念就是想把这个地方做的跟自然很接近,所以他把离河流源头比较近的地方保留下来,完全不破坏当地的植被,又通过在下游地方做一些坝,做一些景观。当时做这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解决排水问题,使下游的地方不至于在下大雨的时候会被淹。在60、70年代,这是大家很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不是值得推广?这是我要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地区的卫星图片上,绿色很多,不透水的地面或者没开挖的地方,按比例来讲不是很大,跟中国比起来是很低的比例。现在一下大雨,河岸很多泥土都被冲起来,这些泥沙实际上到了人工湖里去了,经过常年累计,人工湖会瘀积,所以每年他要花很多钱进行清瘀。清理泥沙无外乎就是水流,水流急了,就可以冲起来,但是水位怎么样比自然条件下要变得急呢,本来一些自然河流,在人们开挖之后会有被侵蚀的现象,因为不透水下立面的增加,让水失去了下渗和蒸发的机会。在下雨的时候,它们很快、很大量的方式排到河流里,就会造成这种侵蚀。从我们工程师角度来讲,首先末端治理方法就是变成很自然的状况。做这个项目的人,去年加入到我们公司,他在Reston做了很多河岸修复的工程。 

  这个工程本身有意思的一点是怎么筹钱来做这个事情。实际上是公司自己筹钱做这个项目,但是把它作为一个银行,如果哪个开发商需要开发一些敏感的区域,做起来很花钱,大概1米要700美金,是投资很大的一个项目,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目的也是盈利,他坚信将来这个环境会越来越严,当人们想开发的时候,一定要从他这里面来买。当时做的河流修复的一些设计,设计的手段无外乎就是把水流变慢,把边岸用石块等固定。 

  北京的河流都是被固化的,大家想想如果这些河流被固化会有什么现象?肯定比我们刚才看到被侵蚀的河岸更严重。我们需要不被固化的河道,有没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面?这是我下面要着重讲的一点。城市化,把自然的土地变为我们人类所用,还有不透水的建筑物、马路。减少下渗和蒸发,减少静流的途径。下雨的时候,马路就可以开船,不下雨的时候,河里面就可以开车,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 

  从大的水文循环的示意图,蒸发和下渗其实都是把一些脏的水变成干净的水,雨水本身刚产生的时候,里面可能有路面上冲刷出来的污染物,我们现在泥沙管理的新思路就是把污染的水变成干净的水。想尽量把我们开发过的场景或者一个状况变成未开发前的有茂密植被的情况。 

  现在美国有一个词叫: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意思无外乎是模拟自然。从设计层面来讲,首先要鼓励下渗和蒸发,利用植被做这些事情。从规划角度上,在大层面规划上,强调在场地开发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的地形,把低势的地方利用起来,比如做一些湿地,做一些水处理的设施,尽量要保留河岸两边的缓冲带,因为缓冲带对河流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公司在LID下做一些事情,首先做一些比较细节的,比如写LID具体的手册,主要把具体设计程序化的工程师们,可以很容易把这些东西实施到自己的项目中去。LID里面有很多具体技术,包括透水路面、透水铺装、生物滞留石,很适用于小地方,包括路边一些处理。 

  从景观设计角度,从工程上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多大,要挖多深,具体进水配比怎么样。下面需要景观设计师以美的视角把它放在应该放的地方,还考虑其他功能,比如这个人可能从他的房子走到停车的地方,需要考虑到这些细节。这个例子是很好的景观设计师和工程师配合的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也在探索,从比较大的规模上,怎么配置、放置这些小的处理设施,因为从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答案。这是我们在帮助洛杉矶郡做的一个项目,从整个郡来做一个规划,在什么地方需要放多少边际才能达到的水质标准,这个地方很大,有一万平方公里,降雨和土质、地形在整个范围内差别都很大。 

  在美国,法律很关键,每条河流都要算一下污染物的承载量,如果不达标,法律要你提出质疑答案。现在给我们的问题是雨水处理设施,怎么通过一种最经济方式来达到这些水质标准。我们现在也在探讨如何结合微观和宏观的规划来解答这个问题。传统设计雨水措施的做法是用设计暴雨的方式,算一下设计暴雨在开发前和开发后对这个场地的情况,然后我们要做一个处理的装置,把开发情况变成开发前的水文和水质的情况。这是在美国最普遍实行的一种方式。这么大规模,我们怎么能保证都按照这个设计暴雨做,是不是能通过刚才我讲的设计标准呢,谁也不知道。 

  我们先在微观上优化一下,如果想处理水质,想做效率和费用的曲线的估算,就是花多少钱可以降低多少污染物,在微观层面上做了效益和费用曲线以后,我们再在宏观上进行优化,在整个地方放多少处理设施能够达到最优级。这是一些图片,颜色的深度表明放它的大小和多少。还有很多红点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如果每个地方都按某种设计暴雨来做的话,需要20亿,如果按优化方式来做的话,大概只有2亿,通过对一些敏感的区域或者优先区域进行处理的话,可以用很小的经费来达到达标的目的。这当然出于探讨,但是可能跟规划也有点联系,我觉得模型在规划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模拟方式对问题有一个分析,对我们决策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谢谢大家!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