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全文

admin 2015-07-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和国务院批准的《新区设立审核办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要求,为推进南京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重要意义

  (一)区位条件优越

  (二)创新资源丰富

  (三)产业基础雄厚

  (四)基础设施完善

  (五)承载能力较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总体布局

  (一)建设沿江城镇发展带

  (二)加强产业空间集聚

  (三)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自主创新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二)创新资源要素体制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和国务院批准的《新区设立审核办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要求,为推进南京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基础和重要意义

  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覆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等园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130万,地区生产总值1435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63亿元。

  (一)区位条件优越。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连南接北、通江达海,集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完善。

  (二)创新资源丰富。南京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高等院校53所、省级以上科研机构600多个、在校大学生70多万、两院院士279位、国家“”特聘专家185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超过980人。新区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50多个,集聚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数百家,为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教资源基础。

  (三)产业基础雄厚。新区拥有国家级、省级园区5个,2014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8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卫星应用、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航运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近三年产值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

  (四)基础设施完善。南京市港航资源优良、集疏运条件较好,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通,5万吨海轮可直达,江海转运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多条桥梁、轨道、隧道连接长江南北,高速公路、铁路、城际铁路等快速路网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信息、能源、水利等重大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五)承载能力较强。新区拥有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湖泊湿地资源丰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浦口、六合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新区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超过800立方米,近三年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到60%以上,国家级、省级园区面积达140平方公里,具有较强的产业、人口承载能力。

  加快新区建设,有利于推动南京及苏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有利于统筹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同发展,并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机衔接;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示范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改革先行、法治先行和生态先行,推动江北新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与上海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联动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战略定位。自主创新先导区。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4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新区创新集成、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潜力与活力,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高创新型新区建设水平。 2.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江北新区落户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提升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美丽乡村)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绿色、智慧、人文新区。 3.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4.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南京港与长江沿线港口联动,加快长江区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打造江海联动、铁水联运、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5台,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协同合作。(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上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区。

  三、总体布局

  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区域统筹、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协调发展,形成“一带六区三走廊”区域布局。

  (一)建设沿江城镇发展带。依托沿江岸线,加强整体城市设计,科学展开新区城市发展框架,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着力提升商贸、枢纽、文化等城市功能,有序推进大厂地区旧城改造,适时启动重工业搬迁改造,加强浦口火车站、六合文庙、瓜埠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面向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的现代商贸核心区。

  (二)加强产业空间集聚。依托南京高新区,以软件产业片区、生物医药谷、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为载体,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卫星导航产业、先进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依托南京化工园区,重点拓展精细化工产业链,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浦口、六合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机车、电力电气、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依托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宁台合作。依托浦口老城区,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康复养老及相关配套服务等多种功能复合的服务业集群。

  (三)加强生态空间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加强农田林网保护和建设,形成田园式的农业生态开敞空间。严格保护老山—亭子山—长江、滁河—大厂隔离绿地—八卦洲、方山—灵岩山—八卦洲三条生态廊道,保护老山、平山等生态绿地和金牛湖、大泉湖、滁河湿地等生态水体,加强生态绿地、水体和城市清洁空气廊道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持基本水系格局,重点保护滁河、马汊河等通江水系,保障兴隆洲—乌鱼洲、绿水湾等沿江湿地生态,确保城镇周边蓄滞洪空间7充足。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自主创新。

  1.强化自主创新示范引领。积极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卫星导航产业、生物医药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自主创新重要引擎。依托浦口区大学集聚区、科研院所、工程中心和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集成电路、基因测序、北斗导航、轨道交通等创新平台,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强化创新要素支撑。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公共创新中心。大力集聚创新要素,探索创新要素有效利用新模式,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介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引导多元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以高新区、海峡两岸科工园、化工园等园区和浦口区大学集聚区为重点,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打造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以高新区软件园、浦口区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载体,创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园区和各类公共平台建设、运营管理,更好地发挥各类资本、人才协同促进科技创新作用。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健全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建立高新技术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形成集研发、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创新产业链。

  4.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创客联盟、创业学院、科技金融相结合的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组建跨区域创客联盟,全面对接长江中下游范围内众创资源,为创客群体、组织及个人提供完善的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之间的相互结合,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一站式众创集聚地,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强对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以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软件园、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优势领域,促进新兴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稳步实施大厂老工业片区布局调整,开展化工行业绿色改造升级行动,推进南京化工园建设世界级绿色循环化工产业基地。按照国家规定,引导现有石化产品等商品交易市场规范运行,形成有影响力的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不断提升江北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影响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南京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力促进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在统筹考虑科研布局和科技资源的基础上,以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为载体,鼓励相关高校、技术研究院、研发与设计中心、实验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在新区设立各类高技术服务业平台。大力推动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小微金融等特色金融发展。

  4.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经营机制创新、经营业态创新,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动农业与科技、旅游、生态、养生相融合,大力推进集科普展示、生态种植、休闲观光、秸秆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江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统一规划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布局,提升农产品交易和储运水平。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重视新区城市设计,加强浦口、高新大厂、雄州组团规划建设,推进老城区功能重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功能稳定,逐步形成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特色彰显、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

  2.推进产城融合。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加快建设桥林、龙袍新城,加强市政、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综合性产业新城。大力发展一批以特色镇为代表的新市镇,合理配置产业形态,形成一批生态宜居新市镇、农业特色产业重点镇、风景文化旅游名镇、都市休闲度假中心镇。

  3.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以“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出有畅行”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就业、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帮助农民增加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

  1.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发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江达海的通航能力,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促进龙潭、西坝、七坝等港区合理分工与转型升级。加强南京港与长江沿线港口合作,建设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枢纽,打造长江航运物流重要节点,着力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与沿江物流园区通道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经济、快速的货运与物流服务。

  2.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南京铁路北站,加强西坝综合港区建设,提升临港铁路场站和港站后方通道能力,形成公、铁、水联运的港口物流枢纽。以轨道交通为主导,注重多种交通方式的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提高集装箱和大宗货物联运比重,推动过江通道、城际铁路、区域快速干线路网建设,抓紧开工建设长江五桥,积极做好上元门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推进宁合(南京—合肥)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强化江北新区与南京主城区、新区与周边省市之间的快速高效连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网络、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公交为延伸”的城市客运网络。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城区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完善流域、区域防洪体系,提升长江干堤、滁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能力,推进蒿子圩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七里河环境综合整治等中小河流治理及水系连通、农田水利重点片区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以及农村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水环境。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4.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以建设智慧新区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区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纤宽带网建设,搭建万兆骨干传输网,加快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加快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形成便捷惠民的信息服务体系、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智慧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大对自然资源环境、城乡人居环境保护的力度,以长江沿岸湿地、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等为重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和考核。加大南京江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为市民提供更加绿色宜居的生态空间。

  2.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积极开展大气环境治理,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整治城市扬尘与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秸秆焚烧污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沿江化工等排污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严格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管理,加快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达100%。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保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3.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科学进行项目选址和开发建设,严格控制新增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涉及占用耕地的应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新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加强商业和民用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优质清洁能源,提高城市绿色低碳消费水平。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推进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的“三废”循环利用,确保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大力推进节水减排工作,促进水循环利用。

  4.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管理系统,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编制新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企业名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大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制定大环保执法事项目录,形成全覆盖的环保执法体系。探索建立绿色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权重。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1.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充分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实现江北新区与上海自贸区产业联动。加大新区投融资、贸易服务、外商投资等体制改革创新。以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优化新区投资环境,增强服务功能,增创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支持新区企业跨国布局和发展,提升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2.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围绕快速交通网络构建、资源环境保障、产业分工合作、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等关键领域,实现与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联动发展,加快与长三角其它地区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一体化建设;加强与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合作,建立与周边区域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不断提高跨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与滁州等安徽中北部地区协同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1.提升行政效能。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江苏省和南京市可根据需要赋予新区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新区在改革创新中先行先试。着力整合区域内各类行政资源,进一步理顺内部行政管理体制,适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形成协同管理、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管理模式,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规范市场秩序,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框架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施细则,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清单等目录,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

  3.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加,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构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推进基本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诚信新区。

  (二)创新资源要素体制机制。

  1.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实行适应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完善差别化的地价控制标准。健全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应体系,探索租赁、作价入股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加快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探索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新区合理用地需求,对新区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单列,新区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可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

  2.推进金融创新。探索建立江苏省金融办、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参与的新区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机制,支持新区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积极运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新区开发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入驻新区,依法依规开展人民币业务。

  3.完善公共财税机制。逐步建立以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对新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江苏省、南京市要在专项资金中予以优先扶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有效方式。新区内凡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4.健全人才支撑体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推动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着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业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完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