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法国著名城市景观设计师亚历山大·谢梅道幅及其作品

admin 2005-06-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亚历山大·谢梅道夫1973年从凡尔赛国立高等园艺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前身)毕业之后不久,与J.古龙、A.马格里特和克莱尔·高哈汝合作,创建“绿方格”景观设计公司,1978年成立自己的“景观设计事务所”。曾在凡尔赛风景园林学院、巴黎托尔比阿克建筑学院以及日内瓦建筑学院任教。近年来的作品主要有南特市会议大厦环境设计、里昂交易所广场、巴黎十三大校园环境设计、里昂法院环境设计以及勒·阿弗尔市海滨景观设计等。

1 A.谢梅道夫的设计思想简介

  A.谢梅道夫生于1950年,1973年毕业于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园艺学院。此后不久,便与J.古龙、A.马格里特和克莱尔·高哈汝等风景园林师合作,创建了绿方格景观设计公司。1978年又独自成立景观设计事务所(Bureau des Paysages)。该设计公司在法国因其规模较大、作品涉及面广而著称。保持在20多位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组成的设计团队,作为一个单纯从事景观设计的公司,这一规模在法国是很少见的。
  在设计实践之余,A.谢梅道夫曾经在凡尔赛风景园林学院和巴黎托尔比阿克建筑学院以及瑞士日内瓦任教。此外,法国许多著名建筑师都与A. 谢梅道夫有过项目合作,曾经在景观设计事务所工作过的国内外建筑师、风景园林师难计其数,笔者也曾在其中工作3年。可以说,A.谢梅道夫及其景观设计事务所在发展法国风景园林事业和培养青年建筑师、风景园林师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A.谢梅道夫的设计作品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城市家具小品、居住区、集团公司环境和大学校园、城市设计、高速公路景观、工业园区、海滨以及区域景观规划等,可以说涉及到风景园林行业的方方面面。主要作品有法国驻印度新德里大使馆花园设计、法国财政部大厦环境设计(图1)、巴黎近郊犹太城Hautes-Bruyeres住宅区环境设计(图2)、南特市会议大厦环境设计、里昂交易所广场设计、巴黎十三大校园环境设计、里昂法院环境设计、拉·比埃伍尔(La Bievre)河谷景观设计等(图3、图4)。曾因塞纳·圣德尼(Saine-St.-Denis)省有轨电车环境设计以及勒阿弗尔市海滨景观设计获Moniteur杂志颁发的城市空间设计大奖(图5)、因Sainte-Genevievre-des-Bois市别墅区规划设计获城市发展设计大奖等。


图1 法国财政部大厦

图2 巴黎近郊犹太城Hautes-Bruyeres住宅区

图3 拉·比埃伍尔(La Bievere)河谷景观及城市家具设计

图4 拉·比埃伍尔(La Bievre)河谷景观及城市家具设计

图5 塞纳·圣德尼省有轨电车环境设计

  A.谢梅道夫的父亲P.谢梅道夫(Paul Chemetov)是法国著名的建筑师,代表作品为巴黎财政部大厦建筑设计。因此,A.谢梅道夫年轻时就经常随父亲去建筑工地,并有机会与著名的风景园林师米歇尔·高哈汝结识。或许,A.谢梅道夫本人的理想是后来在他父亲和高哈汝的影响下进入凡尔赛园艺学院学习风景园林,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高哈汝和雅克·西蒙这两位风景园林大师的设计思想对他的影响十分深刻。由于与建筑师的关系十分密切,A.谢梅道夫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知程度以及在设计作品上都表现出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他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更加偏重于城市设计。
  A.谢梅道夫说道:“虽然我是风景园林师,但是我尝试着不做风景园林设计。我认为风景园林是一种文化,是维系作品的必要性和条理性的文化。我更愿意将这种文化理解成一种布局与建造的方式。”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理解为A.谢梅道夫希望涉足于建筑领域所做的一种铺垫。
  A.谢梅道夫与J.古龙、A.马格里特和克莱尔·高哈汝合作的绿方格景观设计公司所设计的风景园林作品,也为他带来了一定的声誉。因此,在他本人景观设计公司成立不久的1979年,就有机会参与了当时一些大型工程的方案竞赛,如塞纳·圣德尼省的苏塞公园以及后来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图6)方案招标。虽然最终未能获得竞赛的胜利,但是其设计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理念与观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图6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方案

  因此,拉维莱特公园方案竞赛的获胜者、建筑师贝尔纳·屈米(Bernard Tschumi)1985年邀请A.谢梅道夫创作拉维莱特公园中的主题花园之一:“活力园”(Jardin de l’énergie)。A.谢梅道夫在接受了这一邀请之后,仔细研究了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总体设计思想,并且认真思考了 “园林艺术”园的创作思想:在拉维莱特公园序列景观中插入一个由下沉式空间形成的局部片断,园中布置象征自然的一种植物材料——竹子和代表人工的一种技术产品——混凝土,并使自然与人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个主题性小园完全采用竹类植物造景,因此人们又称之为 “竹园”(Jardin de bambous)。A.谢梅道夫希望人们将竹园看作是一处集展示、试验、生产与再生等各种思潮于一体的场所,其中园艺知识与工程技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他曾说:“竹园是我非常喜爱的场所,因为它充分展示了枝叶与混凝土的魅力,代表了我的观点与信念。由于我的独特经历,使得我更偏重于城市景观设计,因此,我对混凝土这一材料兴趣浓厚。我并不喜欢那种质地光滑的,或者建筑师常用的处理手法,而是偏好那种通常用于基础设施的表面粗犷的混凝土,完全给人以大地般的感受。”
  A.谢梅道夫近几年来的城市设计作品既有城市形象的重新塑造,包括在拥挤的城市近郊的一些小型城市局部空间形态设计;又有领土的整治,如法国雷恩市la Vilaine河流沿岸的整治规划;也有新建筑围合的空间环境的创造性设计,如拉库耐夫市(la Courneuve)的城市公园、南希市的城市发展新区及水景园(Jardin d’eau)设计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A.谢梅道夫将空间与实体融为一体的创作理念,以及在公共空间中追求“交流与共享、规律与验证、个性与整体相平衡的理想。”
  在勒阿弗尔市海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能够理解A. 谢梅道夫所提出的共享景观的理念,即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所有人的概念。他将城市向港口和大海敞开,目的是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发现城市的地平线景观。在城市边缘地带通过一系列散步道和休憩平台的设置,激起人们心中那种既平常、又变化多端的情绪。几组非常类似的空间并列所形成的整体效果,与海滨特有的景观保持高度的统一性。”A.谢梅道夫还经常邀请一些艺术家通力合作,使得其设计作品具有原创性的特征。他本人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才能,一些通常被人们视为俗气的景观,甚至败景,经过他的巧妙处理,改变成人们乐于接受的景致。虽然人们因此而将他列入技术派景观设计师,但这并不是说他在放弃个性表现,而是体现出一种宝贵的对景观价值重新认识并且加以征服的意愿。他的注意力始终在不断扩大,致力于对场址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周围地理景观的研究之上,并最终停留在整个国土景观之上,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他力求征服景观的愿望和基本条件,正因为如此,A.谢梅道夫常常被同行们视为“扩张主义者”。
  A.谢梅道夫常说:“风景到底有什么用呢?地理学家伊夫·拉科斯特(Yves Lacoste)说过,风景原本是用于战争的。而我认为风景现在用于国土整治规划,也就是说有助于人类的和平。”

2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
  Bamboo’s garden in the park de la Villette

  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图7)设计中,A. 谢梅道夫着重表现了一种人工创造小气候的高超技巧。竹园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 “小气候的舞台”,舞台上表演者便是在巴黎非常少见的竹类植物。虽然竹园的植物景观看上去似乎比较单一,实际上园内种有30多个品种的竹子,变化非常丰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竹子专类园了。现在,竹园已成为好奇的巴黎市民随植物学家辨认竹子品种的理想场所,人们对各种竹子之间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图7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总平面及竹园

  虽然拉维莱特公园的占地面积达到35hm2,但是竹园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面积也只有3000m2。因此,要想在这么小的空间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将游人从公园的其他部分吸引到竹园中来,难度可想而知,竹园的可识别性和原创性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首先,A.谢梅道夫采用了下沉式园林的手法,创造出三维空间,以达到扩大视觉效果的目的,可谓小中见大手法的典范。同时,低于原地面5m的封闭性空间处理,也形成了园内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使得竹子这类南方植物能够在巴黎露地越冬。其次,A.谢梅道夫在园中种植了高大的毛竹,竹梢伸出地面,游人在公园中很容易找到竹园,提高了竹园的标识性。
  由于采用了沉床式花园结构,使得场址中原有的地下管道完全暴露出来。以处理工程技术见长的A.谢梅道夫,在这里又有了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他从将工程技术与景观效果结合起来的设计观点出发,将这些通常隐藏在地下的设施裹以沥青和混凝土,巧妙地使其成为园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这种展现在游人眼前的是与众不同的景观,达到了A.谢梅道夫刻意追求的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效果。在下沉式竹园的排水处理上,他同样遵循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思想,顺理成章地在园边设置环形水渠,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增加了园内的湿度,同时也是连接全园的景观带。
  不仅如此,竹园的照明设计也体现了功能与美观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A. 谢梅道夫采用类似卫星天线的锅形反射板,形成反射式照明效果,并且在将灯光汇聚并反射到园内的同时,将光源产生的热量也一并反射到竹叶上,借此能够局部地改善竹园中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竹子的生长。
  为了突出竹园的原创性和艺术性特征,A.谢梅道夫特地邀请了两位艺术家参与设计。莱特奈尔(Bernhard Leitner)借鉴意大利园林中的水剧场,在园内建造了一座声学建筑,被称为“声乐管”。他利用斜坡和竹林环绕的两段半圆形的、带有壁泉和格栅的墙壁,将轻风吹拂的声音、竹叶的沙沙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座在此凝听自然之声的“音乐厅”。另一位艺术家比恩(Daniel Buren)采用抽象而又含蓄的手法,以卵石在园路上铺设了一段黑白相间的条带,与拉维莱特公园总体构图的方向感相一致,令人联想到投射在地面上的毛竹的阴影,又使得下沉式竹园与全园的构图相呼应。
  与大多数设计师一样,A. 谢梅道夫本人也有自己喜爱的游览竹园的线路,实际上也是空间设计的思路:“我喜欢从设置水台阶的一端进入竹园,先下到声乐管。城市的喧闹在慢慢减弱,流水声逐渐代替了原有的噪音,到这儿,我们知道已经身在花园中了……,穿过竹林中的小径,我从利用斜坡设计的流线型台阶上步出竹园。在设计这条台阶的线形时,我想到的是一条荒野的竹林小径。之所以采用流线型构图,一方面是为了视线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竹园中有数条小径汇聚于此,我将不同方向的小径加以重叠,画出了台阶的线形。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段台阶,而且是人们亦步亦趋、追求景观发展变化的脚步。”

3 勒阿弗尔市海滨景观设计
  Public spaces for the beach at Havre

  勒阿弗尔市海滨景观设计是笔者在A.谢梅道夫的景观设计事务所工作期间所主持的工程项目之一。设计从1991年夏季开始,一年半后完成施工图。1993年春季开工兴建,历时三年始成。工程总投资3300余万法郎(图8)。


图8 勒阿弗尔海滨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勒阿弗尔市位于塞纳河口岸,西临英吉利海峡,是法国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集装箱和石油运输业居全国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城市几乎被战火夷为平地。50年代经法国著名的建筑师贝莱(Auguste Perret)重新规划设计,形成方整规则的新型城市布局。
  勒阿弗尔海滨地处城市西边,呈南北带状走向,长约1500m,涨潮时海滩平均宽度在150m。南边一直延伸至勒阿弗尔港,北面与圣阿德莱斯(Sainte Adresse)山丘相接,东面由城市干道及沿街住宅和小型商业服务建筑所限定。游船和油轮在距海滩西侧不到3000m处往来穿行,形成一道景观。A. 谢梅道夫强调要寻求“从场址中原有的与众不同的景观要素着手”,并且采用过渡性景观空间的处理手法,利用一切便利条件,力求将海滨和海平线与城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充分发掘和利用场址中原有的不同寻常的景观资源及要素,并使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塑造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空间环境,是A.谢梅道夫景观设计作品共同的出发点,事实证明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勒阿弗尔海滨过去是宽阔的卵石海滩,不利于人们在海滩上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人与海的距离。因此,海滨景观设计的主导思想便是人与海的尽可能地接近。考虑到海滩用地呈带状的特点以及海平线和城市轮廓线等水平线特征,A. 谢梅道夫顺理成章地采用了线性空间的布局手法,利用一系列平行的景观带,使人们从沥青混凝土街道逐渐过渡到卵石海滩和海水边。
  同时在尺度上,只有连续的、长达近千米的景观带才能够与辽阔的海滨空间相提并论,并且起到在海平线与城市轮廓线之间的协调与过渡作用。因此,在视觉上,从城市到海洋,人们逐渐感受到景观要素在从建筑景观带和道路景观带过渡到园林景观带和海滩景观带,空间边界在从城市轮廓线过渡到海堤线、地平线和海平线。空间在不断变化,景色在渐渐过渡,引导着人们逐步向海面接近。城市、园林、海滩、大海、船舶等景观要素互相对比,互相渗透,共同创造出一个风格独特而又协调统一的海滨景观。
  设计的城市景观带首先是对城市建筑立面和城市街道景观进行地调整,以期与海滨整体景观相协调。并且紧贴城市街道兴建宽阔的下沉式散步平台,夏季兼做停车场,减少了城市交通对海滨的干扰。然后引来圣阿德莱斯山脚下的地下淡水泉,在散步平台边形成一条清澈的溪流,沿岸种植水、湿生植物。紧接着是缓坡草地景观带,与街道的护坡和山丘连成一线,并且在卵石滩上开辟出一处可供人们赤足行走、自由娱乐的场所,与过去的卵石滩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草坪活动区边缘建抬高的海堤,形成临海的散步道。在这些与海岸线平行的景观带之间,还穿插有数条面向大海的小径。
  A.谢梅道夫希望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材料,以形成海滨景观的独特性。如将勒阿弗尔港口运输的废旧集装箱,经过重新装饰,改建成夏季海滨服务设施的临时用房,如安全监督岗哨、淋浴间或季节性餐厅等。在硬质景观的处理上,也就地取材,以卵石混凝土结合红色的黏土地砖和经过再处理的铁路上废弃的枕木,这也是A.谢梅道夫惯常的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设计思想的体现。
  经过改造后的勒阿弗尔海滨在景观上有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这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大众化的“小城镇”,人们可以在海边散步、休憩、度假,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多变的海景。而在冬季,人们在这里也可以欣赏到自由空旷,却并不单调的海滨景观和园林景观。采用将城市向大海敞开的海滨景观设计手法,大大增强了勒阿弗尔这座城市的时代感。
  设计改造后的海滨景观既不同于过去的海滩,但也不会使居民感到十分陌生。设计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与人们心中隐含的期望相一致,从而使得作品能够长期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最优秀的作品应使人感到没有经过设计,只是将场址中已有的景观特色发掘并有机地组织起来,其实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谛。勒阿弗尔市海滨景观设计就是朝着这一方向的努力。

作者简介:朱建宁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法国国家风景园林师 / 北京清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100083) 

收稿日期:2001年1月9日
修稿日期:2001年2月6日
出版日期:2001年2月25日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