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

admin 2005-10-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通过对中国LA学科教育发展的全面回顾,论证学科诞生于1951年创立的造园组,分析讨论学科中译名的原则,提出学科的核心是空间规划与设计,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景域,倡导建构具有中国人特点和中国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

  近年来,关于我国LA(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简称,即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的关注。然而,对我国LA学科诞生历程认知的缺失,导致了教育界对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建构的混乱。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LA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一个全面的回顾,探讨其学科起源、中译名、核心以及研究对象等重要问题,倡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1 造园学课程

  首先,我国LA学科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什么呢?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从20年代起,中国一些农学院的园艺系、森林系或工学院的建筑系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课程,中国开始有现代园林学教育,同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并行。[1]”尽管关于这两门课程开设的记载零星而不完整,只能综合学校档案、学科先驱传记以及相关出版物来推测,不过依然有充足的材料证明森林系和园艺系中开设的庭园学或造园学是我国LA学科最早的专业课程。
  据目前所能够掌握的资料,我国最早开设庭园学的是1922-1927年间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章守玉先生(1897-1985,又名章君瑜,1919年春考入日本千叶高等园艺学校,1922年回国)[2、3]。从章先生的早年著作《花卉园艺学》中可以了解到他的“庭园学”思想。他认为:“园艺者,谓园地之艺植也;按英语之Gardening及Horticulture二字,亦具同样之意义。惟近代园艺事业之范围,逐渐扩充,已不复限于园地之培植矣。凡栽植果树、花卉、蔬菜以及观赏树木之事业,均称之园艺。故便宜上可大别为下列四类:花卉园艺(Floriculture)、果树园艺(Pomology)、蔬菜园艺(Olericulture)和风致园艺(Landscape Gardening)。……风致园艺研究园庭公园之设计布置方法。[4]”从英文词汇来看,章先生的风致园艺和其开设的庭园学是一样的。此外,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是我国最早开设园艺学科的学校——它在1912年设立了园艺科。章守玉先生在1912年考入该校,1915年毕业,留在校农场实习,1918年春离校东渡日本。
  1927年,浙江大学园艺系成立。此后几年内,该系很有可能开设了庭园学或造园学课程,因为早年留法的范肖岩先生(?年-1940年)为教员之一。1929年10月,范肖岩与吴耕民等先生在杭州笕桥第二农场创建浙大园艺学会。范先生为浙大教授, 1930年出版了《造园法》(GARDEN MAKING)。从该书的内容来看,所谓的“造园”即为“私人庭园的营造”。虽然也讲述了东西方传统园林史,但是几乎没有涉及到公园,只是一本营造私人花园或单位机构的专类园的设计以及工程方面的书籍;附录重要观赏树木和重要草花一览表[5]。因此,不能等同于LA学科。
  同期,李驹先生(又名李超然)也可能开设了造园学方面的课程。他于1917年秋考入法国高等园艺学校,学习造园学和观赏植物学,毕业后获园艺工程师称号。1922年秋-1923年初与留法同学孙福熙等赴法国里昂,沿途考察了法国北部海滨城镇的公园、风景区、园艺场与农场。1923年回国后,开始调查研究我国的造园学、园艺学。他于1926-1927年任河南大学教授、园艺系主任兼农场主任,1927-1930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兼任南京中山陵园设计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公园管理处主任。期间,他设计了多个公园,如开封的龙亭公园、繁塔寺公园、南城公园,南京的五洲公园(现玄武湖公园)、秦淮河公园,杭州的湖滨公园等[6]。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李先生在这段时期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的明确的记载。
  可以肯定的是,1931-1933年,陈植先生(1899-1989)在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开设了造园学课程[7]。他的《造园学概论》就是作为讲义分发给同学并修改增补而成的。因为中华农学会与商务印书馆有约,便把该书列入《大学丛书》,在1935年4月出版,1947年4月增订再版。《造园学概论》是解放前的少数几本造园方面的论著,并被推荐为教科书,所以能够体现出当时的造园学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表1)。其中,“天然公园”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国家公园”或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都市美”相当于“城市设计”。该书的参考文献非常丰富,有中文、日文和英文三部分[3]。此前,他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与公园论》中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译为“造园学”。而“造园学”是日本LA学科的译名,约在20世纪10年代后期由日本学者从《园冶》中选出,作为此前争执不下的“庭园学”与“景园学”的统称[7-9]

表1 《造园学概论》(1947年)的目次[3]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造园学之意义;第二章 造园学于学术界之位置;第三章 造园学之体系;第四章 造园之分类
第二编 造园史
第一章中国造园史;第二章 西洋造园史;第三章 日本造园史
第三编 造园各论
第一章 庭园;第二章 都市公园;第三章 天然公园;第四章 植物园;第五章 公墓;第六章 都市美
第四编 结论
第一章 国内造园近况;第二章 南京都市美增进之必要;第三章 对于我国造园教育之管见;第四章 对于我国造园行政管见

  在建筑系,中央大学开设过庭园学课程。1933年发布的《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课程标准》中列有《庭园学》科目,2学分,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相关科目是《都市计划》, 3学分,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10]。1929年,国民政府在颁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的同时,也曾组织人员对全国大学课程进行了整顿。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先生(1901-1972)和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的刘福泰先生(1893-1952)等参加了工学院分系科目表的起草和审查,这次起草的科目表实际上在1939年才颁布,其中即有庭园课程(表2),故中央大学的庭园学课程可能在1930年前后已经开设。设置的原因似乎是受日本建筑系的课程设置的影响,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日本的一些建筑系已经开设了庭园学课程,而中央大学的刘敦桢先生(1897-1968)1922年从日本留学归国,1927-1933年间曾在中央大学任教。1937年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合并为天津大学建筑系)课程设置也有“庭院设计”和“都市广域设计”[11]。严格来说,当时建筑系开设的庭院学不能作为LA学科的核心专业课。以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为例,庭院学:“授一画三,四年级上期必修,授绘建筑物庭园平面”,都市计划:“画六讲二,必修,授划古今都市街道及转运制度之轻便公园之规划及公共建筑市中心区等一切计划”[12],它们不是以公园设计为核心的。
  1939年8月12日,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高校分系统一课程规定。它首次确立了造园学为园艺学系的必修课程以及森林学系的选修课程。在建筑学系中,相近的是庭园以及都市设计两门课程,都是选修课程(表2) 1

表2 《大学文理法农工商各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相关课程状况

必修
学分
学年
选修
学分
学年
园艺学系
造园学
4~6
第四学年第一、二学期
苗圃学
3
第二学年
花卉园艺
4~6
第四学年第一、二学期
观赏树木
4~6
第三学年
森林学系
 
 
 
造园学
4~6
第四学年
建筑学系
 
 
 
庭园
1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每周实习3小时)
 
 
 
都市设计
1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每周实习6小时)

2 观赏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中提到:“1949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的园艺系设置了观赏园艺组,但在1952年高等院系调整后停办。[14]”实际上,记载确切的观赏组是在1945年秋季由程世抚先生(1907-1988年)创立。据《金陵大学校刊》第345期记载:“本校园艺系教授沈隽,汪菊渊先生先后离校,……新聘程世抚博士2返校任教……[15]”而该刊第351期即有“观赏组程世抚先生”之称谓[16],第355期还有“该系观赏组主任教授兼农科研究所果树组主任程世抚先生”之言[17],而此前的各期均无关于“观赏组”的报道。1946年2月程先生奉调任上海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处长,李驹先生代授其开设课程[18]。金陵大学观赏组开设的课程细目有待考证,目前只能知道开设了造园学(必修)和城市计划(讲座性质)[19]。程先生于1929年在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以及康奈尔大学求学,并于1932年获LA硕士学位。同年赴欧洲考察城市建设和造园史,重点了解欧洲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和造园史实例,并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资料[20]。程先生后来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师。
  然而,金陵大学园艺系似乎很早开始了分组教学。20世纪30年代初期该系分设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园艺利用和欣赏园艺四组[21],据曾于1941-1945年间在金陵大学园艺系就读的朱有玠先生的回忆也基本上确认了分组教学在1945年之前的实际存在。这种分类和当时对园艺学科的分类基本一致,但是,据1944-1948年间在金陵大学园艺系就读的鲁涤非先生回忆,所谓的分组只是毕业论文的方向。现有的资料的记载也不能给予准确回答[18-19]。从金陵大学的观赏组半年后改名为“花卉组”的情形来看[18],它显然是没有能够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课程。或许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观赏或造园方向的教员较少,课程的开设往往因他们去留而增删。不过,“欣赏园艺”一词也逐渐变成了“观赏园艺”。
  在几个观赏组之中,发育比较完善的应该是复旦大学的观赏组3。根据《复旦农学院通讯》记载的相关信息,推知复旦大学在1949年秋季学期将园艺系分设为“果蔬组和观赏组”[23]。观赏组学生需要完成八、九门相关课程(表3)。园艺系的课程在不到两年内修订了3次,但观赏组的主要课程基本不变。造园学先分成造园概论和造园学,后又合为造园学一门课,并最终确认了“观赏组的重点课是造园学”[25]。其时,复旦大学的园艺系主任为留学法国的毛宗良先生(1897-1970)[28]。观赏组的造园学课程由毛宗良先生和章守玉先生共同讲授。其中,毛先生主讲西欧庭园,章先生主讲日本和中国庭园。在1952年高等院系调整中,复旦大学的园艺系被调到了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并成立了观赏园艺教研组[29]。到1953年暑假后,观赏组“根据省内外的需要状况”停办[30],共有18名毕业生4。因为一年级统一上公共课,所以复旦大学的观赏组只存在两级,即1949级和1950级,其中第二级只有1人,即朱竹韵先生。
  复旦大学观赏组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观赏植物的利用。它的学科重点和目的是:“以观赏植物与造园学为主体,配合图画、测量学、植物分类、温室园艺等课程,使学者由认识植物进而布置观赏植物,美化环境改造自然。[32]”因此,章守玉先生倡导的“观赏园艺”与陈植先生的“造园学”是有区别的。
  尽管没有分组教学,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园艺组在1934年已设置了一系列的类似于“观赏组”性质的相关课程。15年后的复旦大学观赏组的主要必修课程与其十分相似(表3)。尤为特别的是,它开设了“都市计划”。这门课程可能是程世抚先生开设的——他在1933-1937年间历任浙江大学园艺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不过,自程先生离去之后,据1938-1942年间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就读的余树勋先生回忆,该校已经没有了“都市计划”课程。尽管如此,该系在1940-1946年因为抗日战争在贵州湄谭办学期间,还是作了当地的城市规划以及设计了湄谭公园[33]

表3 浙江大学开设的“观赏园艺”性质的必修课程与复旦大学园艺系观赏组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比较表[24-27]

国立浙江大学园艺组(1934年秋季)
国立复旦大学园艺系观赏组(1949年秋季)
课程
年级
学期
学分
课程
年级
学期
学分
备注
测量
二年级
上学期
3
花卉园艺
二年级
上、下学期
6
分组前已设
花卉
二年级
下学期
3
植物分类
二年级
上、下学期
6
 
观赏树木
三年级
上学期
3
测量学
二年级
上学期
3
 
温室苗圃学
三年级
上学期
3
图画
二年级
上学期
3
 
造庭学
三年级
下学期
4
造园学概论
二年级
下学期
3
半年后被取消
都市计划
四年级
上学期
2
观赏树木
三年级
上、下学期
6
分组前已设
种植制图
四年级
上学期
2
造园学
四年级
上、下学期
6
分组前已设
园艺植物生理
四年级
下学期
3
温室园艺
四年级
上学期
3
 
 
 
 
 
温室花卉
四年级
下学期
3
 

  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观赏园艺课程主要受到了日本人的教育体系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园艺学,只有果树、蔬菜和花卉3个分支。1926年,童玉民先生(1897-?)5开始把园艺(Horticulture)分为果树园艺(Fruit gardening)、蔬菜园艺(Vegetative gardening)、花卉园艺(Flower gardening)、造庭园艺(Landscape gardening)和种苗园艺(Seed gardening)5种。其中,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和种苗园艺合称为实用的园艺或营业的园艺(Commercial gardening),把花卉园艺和造庭园艺合称为娱乐的园艺(Amateur gardening)。他还认为:“造庭园艺亦称风致园艺,又可简称之曰造园。[34]”从浙大1933年开设的“造庭学”和后来的“庭园设计”的名称以及此后的一些出版物来看,童先生的分类影响深远。1933年,章守玉先生在《花卉园艺》中把Landscape Gardening等同于风致园艺,如果不是受童先生的影响,恐怕也是受其在日本的教育的影响吧。章先生在日本千叶高等园艺学校,除学习果树、蔬菜外,还专攻造园(准确来说是1915年前后日本农科院校开设的“庭园学”)以及花卉园艺[2]

3 森林造园教研组
 
  与金陵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相异,浙江大学设立的并非是“观赏园艺组”,而是“森林造园教研组”。教研组是解放后的产物。在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中提到:“第十八条 教学研究指导组(以下简称教研组)为教学的基本组织,由一种课目或性质相近的几种课目之全体教师组成;各教研组设主任一人,由校(院)长就教授中聘任,报请中央教育部备案。[35]6” 据孙筱祥先生回忆,浙江大学的“森林造园教研组”成立于1952年秋季即全国院系调整之后,1953年夏季解散。当时浙江大学的森林系调整到东北林学院,有一名教授不愿离开,留在园艺系,开设森林学课程。这是“森林造园教研组”名称的缘由。该教研组的教师为:孙筱祥(教研组主任、讲师,讲授观赏园艺、制图绘画)、熊同和(园艺系主任、教授,讲授园艺产品加工)、林汝瑶(1901-1976,校总务处长、教授,讲授观赏树木学)、蒋芸生(1901-1971,教授,讲授花卉学)、储椒生(副教授,讲授造园学)、尹兆培(观赏园艺助教)、吴寅(兼职教授、杭州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讲授园林建筑)、姚永正(美术助教)以及一名原杭州市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讲授建筑结构)。实际上,浙江大学1950年已经开始分组培养,从二年级开始,1953年培养出了3名毕业生,只是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名称。
  浙江大学的“森林造园教研组”是一次重要的学科教育实践。教研组只是一个教学单位,本来不能等同于解放前以系为单位的学科体系或解放后的专业概念。不过,浙江大学的实际培养模式与复旦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观赏组”一样,也是从二年级分科的。它的教员组成与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造园组”也相类似,都是强调观赏植物和空间设计的结合。据孙筱祥先生介绍,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他的设计实践。当时,他任杭州西湖风景建设小组长(1950-1955年)和杭州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1951-1955年),并正在设计杭州花港观鱼公园(1951-1954年)以及规划杭州植物园(1952-1953年)。这次实践对孙筱祥先生而言,影响深远。自此以后,他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成为了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设计师和学者之一。

4 造园组

  1946年夏天,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园艺系的专业课大体是以下4个方面: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园艺利用(即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观赏园艺方面所开的主要课程有:花卉园艺、观赏树木、造园艺术(附庭园设计)。其时实行学分学年制,由从金陵大学过来的汪菊渊副教授为观赏园艺和蔬菜园艺方面的课程主讲教师[36]。1951年,在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小组上7,汪菊渊先生与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即建筑系)吴良镛先生商议,两校联合试办造园组。这个设想后来得到了梁思成先生的赞同[37]。同年8月15日,北京农业大学校委会根据汪菊渊教授的报告:“新中国建设展开后,造园专才各方面迫切需要,都市计划委员会希望我们能专设一组,系里都赞成,但设组需要清华建筑系合作。曾经与清华梁思成及周教务长(培源)商洽,已荷同意。”决议:“在目前不增加学校负担的条件下,同意园艺系与清华建筑系合作办理造园组。[38]”不久,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成立了“造园艺术教研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城市计划教研组改名为 “城市计划与园林建设教研组”。1951年9月,由汪菊渊先生带领助教陈有民先生及自园艺系三年级中选出的10名学生在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借读。开课不久,北京农业大学收到了教育部批准试办的批文。在营建学系吴良镛先生、助教朱自煊先生及其他建筑、工程课、美术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1953年出色地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毕业8人)。1952年9月,又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选出第二批10名学员作为造园组的学生。1953年8月,造园组迁回北京农业大学自办[36、37]
  造园组开设的课程体系明显比过去开设的4门课程更加系统以及切合学科的实践需要。造园组第一班开设了素描(李宗津讲授)、水彩(华宜玉讲授)、制图(即设计初步,莫宗江、朱自煊讲授)、城市计划(即城市规划,吴良镛、胡允敬讲授)、测量学(土木工程系一位姓褚的教员讲授)、营造学(先后由刘致平、陈文澜讲授)、中国建筑(刘致平讲授)、植物分类(中国科学院崔友文讲授)、森林学(中国林业科学院赫景盛讲授)、公园设计(集体拟定题目并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专题讲授,吴良镛为主)、园林工程(清华土木工程系某教授)等课程8。李嘉乐、徐德权等先生开设过一些专题讲座。1952年暑期实习,学生被安排到江南的5个城市实习,1953年暑假部分学生被安排到承德避暑山庄实习[38]。据陈有民先生口述,当时他和汪菊渊先生经常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听课,根据学科实践需要,增设、调整和补充课程。造园组直接把LA的两大骨干学科结合起来,是中国LA学科建设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LA学科教育的创举。
  最重要的是,造园组首次把西方现代学科意识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结合起来。这可以从汪菊渊、梁思成以及吴良镛3位先生的造园思想发展中得到阐释。汪先生最初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29-1931年),因对农村工作发生了兴趣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后改为主系园艺、副系农艺。1933年春假时,汪先生与同学结伴赴北平(今北京)游览,参观了北海、颐和园等名园,宏伟壮丽的景色使他开始对园林发生了兴趣,研读了明代计成著的《园治》重刊本(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出版);1934-1936年间,在庐山森林植物园工作;1936-1944年间任金陵大学教员[38]。1946年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讲授造园艺术、观赏树木、花卉园艺及蔬菜园艺学等课程。梁思成先生接触中国传统园林的时间也较早。1937年,梁思成看了童寯先生(1900-1983年)的《江南园林志》手稿后,致信说“拜读之余,不胜钦佩”[39]。梁思成先生在1947-1948年担任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顾问期间,出席了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体系环境”学术会议,接触了许多建筑师及有关住宅、城市规划、艺术与艺术理论、园艺学、卫生学、公共卫生学等方面的专家。回国后,他拟定的《清华大学工学院营建系(建筑工程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其中即有造园学系课程设置的构想[10]。此外,1951年,梁思成在所作的《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设想了在北京城墙上设置城墙公园[40]。吴良镛先生在1943年下半年曾经选修过毛宗良先生讲授的庭院课程,也看了一些造园学方面的书籍。1948-1950年在美国留学期间,也曾经访问过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了解过LA学科的情况;还在旧金山与著名的园林设计师会谈过。吴良镛先生对园林学科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甚至在造园组停办之后,1956年还指导一名研究生完成了《文化休息公园的规划设计问题》的论文。他后来发展了梁思成先生的“体系环境”的思想,倡导建筑、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LA)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因此,与观赏组只是简单的引进西方的花园种植设计与技艺有别,造园组还非常重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尽管清华大学停止了造园组的合办,后来却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 造园专业

  在1950年开始的大学教学改革中,培养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该年8月,高等教育部指出:“高等学校主要任务式在于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故各高等学校为配合业务部门需要干部之计划,将校中原有系组向专门化方面发展,是符合建设需要的。” 1952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会上,各代表讨论了农业院校的任务、办学方针、全国农学院的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计划以及课程改革问题。会后,高等教育部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的报告》。《报告》中谈到:“……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需要并参照苏联的经验,在会议上着重讨论了专业的设置问题。……通过了全国农学院院系调整及专业设置计划的方案。[35]”1952年担任高等教育部顾问的前苏联专家福民介绍过前苏联大学的做法:“各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原则是:(1)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生产需要,……(2)在考虑一个学校设立哪些专业时,一定要照顾到所设的专业都是性质相近的。……[35]”于是,面向首都城市建设需要而试办的造园组被正式批准为全国唯一开设的造园专业;而其他农业院校的园艺系只被允许设置果树蔬菜专业。1952年上半年北京农业大学通过教育部得到了列宁格勒(现彼得格勒)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9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8]
  造园专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陈植先生曾说过:“造园学在我国大学林学、园艺及建筑等系中,列为正式课程已有三十余年之历史,解放后,1952年,教育部并在北京农业大学中成立造园专业(1956年始调整至北京林学院),而各大市人民委员会中,亦先后相继成立园林局、处,以负造园设计、施工、管理之责,抑亦我国造园科学事业前途中,足资欣慰者也。[7]”。陈植先生还谈到:“1952年暑假,有人拟照各种学会成例发起一个‘风景建设学会’征求造园学界的同志签名发起,大家因为‘风景建设’只是造园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造园学的全貌,主张应为‘造园学会’,反对擅自更改,因之流产。这足以说明造园学这个名称已为国内造园学界同志所一致拥护。[41]
  1953年夏天,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造园组的两年约定到期[38]。同年,国家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改革。清华大学调整为综合性重点工业大学。造园组(造园专业)于是迁回北京农业大学自办[36、37]。清华大学校建筑系的“城市计划与园林建设教研组”恢复原来“城市计划教研组”的名称。因师资所限,造园专业在1953年没有招生。

6 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国务院现在已经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会同各有关部门在3月内制定从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42]”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高等教育部制定了《高等教育十二年规划》。同年3月22日,高教部发文,决定将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同年8月,正式将造园专业定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并转属于北京林学院[36、42]
  1952年10月,当北京林学院初成立时,高等教育部也曾希望学习苏联专业设置模式,考虑是否把这一专业改名并调整到林学院去。但当时林学院刚刚成立,教学力量尤其是基础课程方面的力量还感到不足,因此没有就这样做[43]。造园组的建设无疑促使了学科的快速成长,造园专业从农业大学园艺系调整到林学院,是自1939年造园学课程被确立为园艺系必修课程以来的最重大的转变。这是标志着中国LA学科初步完成学科教育体系的建构。
  从“造园”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也就正式开始了本学科半个世纪以来的“正名”之争。为什么要改名呢?一般认为是全面学习苏联的结果。北京农业大学在1952年下半年已经拿到了列宁格勒(现彼得格勒)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8],但是当时并没有改名。1954年年11月,高等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问世,它明确指出这一专业目录是参考前苏联大学的专业目录制定的。专业目录不仅列举了各类专业名称,而且注明各类专业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共分11个部门40类257种,在农学类设有果树蔬菜专业,林业类设有造林,土木建筑与建筑学类设有建筑学专业和城市建筑与经营专业,既没有“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也没有后来所谓的“园林建筑”[44]10。据1957-1961年在莫斯科林业大学留学的郦芷若先生回忆,尽管列宁格勒(现彼得格勒)林学院设有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但是在莫斯科林业大学只是在造林专业下设立了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门化(专门化相当于我国的专业方向)。可见当时苏联的这个专业也不多。中国将“造园”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似乎与行政官员有直接的关系,可惜,当事人或过世或已记忆模糊,导致这几乎成了一段疑案。
  陈植先生对专业名称的改变感到非常惊讶[41],认为这个名称十分含糊。汪菊渊先生则在回复陈植先生的质疑时说:“‘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千真万确地不能就是‘造园学’。它既未‘混淆视听’,更未‘缩小范围’,它的范围比园林艺术或造园学的更为广大。城市绿化的‘绿化’两字是广义的,也包括特殊‘造林意义的绿化’,但不等于就是造林绿化。我们对于‘绿化’意义的了解,不能仅仅限于字面上,认为就是指栽植绿色的植物而已。……绿化这词可以有广义和窄义的解说,绿化不等于造林。人民日报‘绿化祖国’的社论中写道:‘要尽可能地在河渠、道路、农田、房屋旁边多多载树以便美化环境、增加收益。’难道说这是在路旁、宅旁造林吗?社论里的‘既要绿化乡村,也要绿化城市’。难道说是在城市中造林吗?1956-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里提出‘在十二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我们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就是它并不仅指造林;荒山,尤其是荒地的绿化,可以是造林也可以是造园,要看地点条件而定。例如北京西山、十三陵绿化造风景林,将来就是森林公园区;近郊区有的荒地、废地,也将绿化成为公园。[43]”可见,汪先生一方面把专业改名拖延了3年多,尽力在行政和专业之间周旋,一方面也初步孕育了将专业拓展到大地景物规划的思想。
  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在北京林学院的成立,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建筑类学科的教学力量被削弱,一方面又提供了从全国集中优秀人才的机遇(表4)。1956-1957年间,很多教员被教育部调来参加专业的建设。1957年11月,林业部批复同意北京林学院建立了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这是本学科在全国最早建立的系(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11

表4 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成立初期(1956-1957年)的主要教师人员

序号
姓名
生卒时间
调整前的院校和职务
调整后
1
汪菊渊
1913-1996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创建者、负责人,教授
任系副主任、教授,讲授居民区绿化、园林史;1995年当选工程院士
2
陈有民
1926-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创建者、讲师
讲授观赏树木学,后任园林树木教研组主任(1958-1965年,1979-1991年)
3
宗维城
1911-1998
北京农业大学,原复旦大学观赏组教员
讲授美术(素描、制图和水彩)
4
俞静淑
1923-1995
北京农业大学专业讲师
讲授苗圃学
5
孙筱祥
1921-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讲师,曾任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森林造园教研组主任
任园林设计教研组主任(1957-1987年),讲授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
6
姚同珍
1928-
浙江大学园艺系1946级,1950年毕业,杭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职员
花卉学助教
7
张守恒
1929-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1949级,1953年毕业,助教
 
8
梁永基
1931-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1950级,1954年毕业,助教
后任城市园林系副主任(1980-1986年)
9
陈兆玲
1931-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1950级,1954年毕业,助教
 
10
杨赉丽
1933-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1951级,1955年毕业,助教
后于1961-1962年参加教育部组织在同济大学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师进修班
11
孟兆祯
1932-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1952级,1956年毕业,助教
后任风景园林系主任(1988-1993年),1999年当选工程院士
12
俞善福
1933-
北京林学院造园专业1952级,1957年毕业,助教
1986年调至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创办园林专业,任园林教研组主任
13
金承藻
1921-1993
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
讲授投影几何、园林建筑设计,后任建筑教研室主任
14
周家琪
1919-1982
山东农学院园艺系讲师,曾任金陵大学园艺专修科讲师
任花卉教研组主任
15
华珮琤
1930-
北京农业大学造园1950级,1954年毕业,建筑工程部城市设计院设计师
 
16
李驹
1900-1982
西南农学院园艺系主任、教授,曾留学法国并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1957年调入
任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园林系)主任(1957-1965年),讲授苗圃学
17
陈俊愉
1917-
武汉大学园艺系观赏组创建者、华中农学院园艺系副主任、教授,曾留学丹麦,1957年调入
任遗传教研组主任、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园林系)副主任(1957-1965年)、城市园林系主任(1979-1984年),研究和讲授花卉育种与引种以及品种分类;1997年当选工程院士
18
余树勋
1919-
武汉大学园艺系观赏组教员,副教授,曾留学越南和丹麦,1957年调入
讲授园林工程课(1957-1960年),后创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建设系园林专业(1960-1964年),任系副主任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很多高校追随“大跃进”形势,贸然增设新专业,办学规模突然膨胀。有几个学校也开设了LA学科专业,但是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又很快下马。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在1958年6月即林学系设置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59年春季并入林学专业,成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门化,1960年9月恢复专业,1962年5月又被撤销;1959-1960年继续招生,但最后一届在三年级转入林学专业。该专业主要由南京林学院1958年林学毕业的刘玉莲和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59毕业的王志诚、杨培玉、徐竟芷以及1960年毕业的刘旭云、张亚昭等先生组建。1976年以后,刘玉莲先生还多方奔走,使该校于1981年恢复成立了园林绿化专业。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在1959年在林学系设置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在连续两年招生之后,1962年被撤销。湖南林学院(长沙,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1960年间开设园林化专业,由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59毕业的沙钱荪先生组建,只招了一届学生,1962年暑假被撤销,转入林学专业。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在1960年在林学系开设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59毕业的李瑞华先生组建;但只办了一届,1961年11月被撤销。上海农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在1960年开办了一届园林绿化专业,1961年被撤销,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将4年制改为3年制,1963年暑假作专科毕业。限于办学条件,这些院校基本上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员任教,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也不多。

7 园林规划专门化
 
  1958年秋季,在大跃进的浪潮下,同济大学在城市建设系12的城市规划专业1956级中分设了园林规划专门化。当时的名称比较混乱,初为“绿化专业”,在1960年才逐渐确定为“园林规划专门化”。1958年级的城市规划专业两个班共60人,分出园林规划专门化15人,其中即有丁文魁先生(1936-2000)和陈久昆先生。专门化是时任城市建设系副主任的李德华先生领导,潘百顺和臧庆生先生具体负责;是“在战斗中学习”的,本校教员基本没有讲授过专业课。然而,学生们通过到各地实地规划设计以及一些专家讲座,也获得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据陈久昆先生回忆,他们先后参与了上海西郊公园动物笼舍设计、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设计、杭州动物园规划以及桂林阳朔风景区游览线规划等项目;得到了各地专家的指导,比如上海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程绪珂和设计科的吴振千、顾正、虞颂华、柳绿华、陈丽芳等先生以及杭州市园林管理局长余森文(1904-1992)和花港观鱼公园的现场施工监管者胡绪渭等先生。
  同济大学的园林规划专门化对LA学科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首先,为什么该校会成立这个专门化呢?“大跃进”的热潮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不过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的主要教员对园林学科并不陌生。1946年3月,上海市政府成立都市计划小组,黄做燊(1915-1975年)、钟耀华、(德籍)Richard. Paulick、A. J. Bran d t、陆谦受、金经昌、程世抚、陈占祥等8人制定了都市计划图(一稿);1951年,程世抚、冯纪忠和钟耀华完成了《绿地研究报告》[45]。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建筑系成立,黄做燊、金经昌、冯纪忠等先生为主要教员。1956年,该系教员陈从周先生(1918-2000)的《苏州园林》问世,显示了同济对中国传统园林也十分感兴趣。1979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园林绿化专业成立,是为当时仅有的3个开设LA学科专业的学校之一。1986年城市规划系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即从建筑系并入。可见,它与城市规划的密切性。其次,期间的教学成果促成后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和建筑院系LA学科专业的开设。园林规划专门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在实践中提高,通过两年来的项目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1960年开始编写,并于1961年油印出《动物园规划》和《风景区休疗养规划》两本教材。1961年11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规划教研组(沈国尧)、同济大学城市建筑系规划教研组(潘百顺)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建设系园林规划教研组(王溢伦)3个学校在1961年11月编写了《城市园林绿化》大纲,1962年1月改名为《绿化建设》并油印出来。这3本油印的教材为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6]积累了重要的素材和经验,而后者一直被作为建筑院系城市绿地系统方面的非常重要的教材来使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也分别在1986年、1987年开始设置风景园林专业,这两本教材无疑起到了一定的触媒的作用。这些学校对我国建筑院系的LA学科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 园林专业

  1963年9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的报告》。这次修订规定了统一的专业名称,对原有的专业名称进行了必要的订正,体现专业的主要业务内容,注意简明通俗,并且照顾到原有名称长期沿用的影响。大多数专业保留原有名称,只对少数确实不妥的专业名称做了订正[47],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即是其一。1964年1月,根据林业部的批示,北京林学院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改名为园林专业,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改名为园林系[42]。但是,“园林专业”实际上在1960年已经招生,它是建筑工程部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设立的,由曾在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任教的余树勋先生主持,其他主要教员也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如阎林甫、冯桂丛、郑建春和于志熙等先生。尽管只招了一届20多名学生,在4年的教学实践中,余先生还是尝试了把园艺学和建筑学相融合,致使后来学生的工作成效较高。这是继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和浙江大学森林造园教研组之后的又一次成功的尝试。可惜,它遭受了和上述那些被撤销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同样的命运,在1961年停止了招生。
  园林本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名词,此前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和陈从周的《苏州园林》两本著作产生过普遍的影响。但园林专业名称的确立,是与1958年12月中共第八届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大地园林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在该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到:“应当争取在若干年内,根据地方条件,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例如三分之一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实行轮休,种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种其万紫千红的观赏植物,实行大地园林化”[48]。“园林化”的结果是首先是导致“园林植物”概念的产生。北京林学院的观赏树木学课程在1960年下半年就改名为“园林树木学”了,花卉园艺学,也在1960年前后简称为花卉学了,不久,它们合称为“园林植物”。随后,园林植物教研组也成立了。它和园林设计教研组形成园林专业的两个重要领域。 
  1964年7月,毛泽东主席针对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下达的关于取消盆花和庭园工作的指示,促使了园林专业的停办。1964年9月30日,林业部下达指示在北京林学院园林系进行“园林教育革命”运动。同年底,林业部派人来校指导,北京林学院成立“园林教育革命”工作组。发动全系党员教师对园林专业教材进行清查,清查所谓“封、资、修”毒素,进行揭发批判,并给主要教师冠以“集封、资、修之大成”、“公开宣传修正主义”、“培养少爷、小姐”等罪名。1965年3月22日及4 月20日,林业部正式下达[65]28号和[65]50号文件,决定停办园林专业。1965年7月1日,北京林学院宣布林业部上述决定,园林专业停办,撤销园林系建制,将园林系教师并入林业系,成立园林教研组,基本保存了园林系的教师队伍[42]。北京林学院的“园林教育革命”实际上成了我国“文革”的先声,这也似乎印证北宋·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所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之言。
  1972年,政治运动告一段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两年后,北京林学院(当时被下放到云南,名称叫做云南林学院)恢复园林系建制并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7月全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园林专业重新招生。1978年恢复为北京林学院并迁回北京。1979年,北京林学院的园林系改名为城市园林系,设城市园林专业。同年,分别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两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北京林学院的城市园林系的城市园林专业新招学生分为按园林植物专门化和园林规划设计专门化两个方向培养13。同年8月,学校曾上报林业部将城市园林专业分为园林植物专业和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并制订了分专业招生的教学计划。由于没有得到批准,城市园林专业暂按两个专门化培养。但学校内部,却是以“专业”相称了;刚刚恢复的园林学科迫不及待的分化了。实际上,在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成立之后,在专业发展方向、办学方针上就出现了不同的理解[37]

9 风景园林专业

  北京林学院的LA学科在摇摆之中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教员们或来自于不同院校,或因各有专长,对教学模式的看法产生了分歧。经过长期的酝酿,设计与植物终于分离了。教育部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修订第二次国家统一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到1987年底结束。因为建设部的建议,在1986年初的教委会上委员们拟定:“‘园林专业’放在‘林科资源环境类’中,而在工科专业系目设有‘风景园林专业’,在农科设‘观赏园林专业’。对以上方案,鼎足三分,各有侧重。‘园林专业’侧重‘园林生态’,‘风景园林’侧重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观赏园林’侧重花木生产。”陈植先生对专业的拆分甚为不解,不过他建议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还是以“造园专业”名之为好,而“观赏园林专业”改名为“观赏园艺专业”或“庭园专业”为宜[49]。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是1986年颁布的,而风景园林专业是1987年才正式颁布的。由于这次专业目录修订的时间很长,期间一些学校迫不及待地开设或更名了,比如在1984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风景园林系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1985年同济大学把1979年设立的园林绿化专业改名为风景园林专业。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园林规划设计”由“农学”门类的“林学”划归到“工学”门类的“建筑学”,改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译的《苏联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计划选编》所载, 1982年,前苏联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林业专业下设有居民点绿化专门化,同时开设了观赏园艺专业。在同期颁布的建筑学专业建筑师的培养规格中,可以看到设有园林建筑专门化[44]。可见,虽然当时中苏已经对立了20多年,但在将本学科一分为三的方面还是不约而同,这显然是同一类型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建设陷于低潮,各地的园林建设事业受到影响,同时教育部准备裁减专业目录,建筑部系统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先后停办或更名。1998年,当国家再次修订新的专业目录时,风景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被撤销了,前者合并到城市规划专业,后者合并到园艺专业。几年来,经过各界人士的努力,2005年3月国家正式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算是迈出了恢复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的一步。此外,在1989年,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园林学会”以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新名称申请建立了一级学会(英文名称仍为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由园林到风景园林,是行业和学科内容由城市的园林绿化向国土规划——当前阶段主要是对国土精华部分的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管理的拓展[50]。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风景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1981年2月28日颁布的《国家文物局、国家城建总局、公安部关于认真做好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游览安全的通知》公文中。《通知》中说:“粉碎‘四人帮’以后,许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古典园林陆续修缮开放,对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丰富文化娱乐生活,起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展,国内外游人剧增,加之管理不善,一些单位在开放中片面追求增加收入,不顾实际情况扩大售票,致使一些著名文物古迹、风景园林发生过分拥挤堵塞现象,造成了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各地文物保护、园林管理和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共同对所在地区的古建筑、园林、文物古迹以及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检查……”因此,风景园林是一个空间概念,主要包括了公园绿地和风景名胜区,是不同于文物、建筑和古迹的境域。尽管我国开发风景名胜地的时间悠久,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观光旅游急剧需求,风景名胜地的规划、管理与保护等问题才成为学科、行业与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51]。从1982年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审定和1985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发布到1987年风景园林专业的招生,正是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进程。汪菊渊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提出的“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层次论”也是对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的准确的把握和引导[1]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撤销,社会上和学术界有着诸多的猜测与反思。不能认为这是“专业落伍于社会”,因为它是国家全面裁减专业目录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健全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而造成的一次偶然事件。但是,这也反映了近20年来国家和学术界对学科内涵外延的认识过程。1986年把60多年以来从一门专业课程发展而来的园林专业拆成3个专业,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1998年正式实施的专业目录的裁减运动之中,以规划设计为主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当时规模太小面临裁减是再所难免的了;它甚至殃及了研究生学科的设置,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变成了位置模糊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子学科(即所谓: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学科与观赏园艺学学科被合并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
  众所周知,20世纪末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开始起飞,以至至今成为全世界LA工作者的热土,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风景园林教育却遭了重创!显然这个做法是太过分了,也太脱离实际了。于是,趁着2002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改革试点工作,不少学校在建筑学、园艺学和林学等一级学科设置“景观建筑学”、“建筑环境艺术”、“观赏园艺”、“园艺环境工程”、“工程绿化”、“景观设计学”和“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五花八门的与LA相关的子学科。尽管这扩大了本学科的教育面和为行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但是基于院系门户以及个人学术观点的成见,在没有风景园林学科的统领下,也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误区和偏差,造成了不少的损失,教育界也出现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严重的明显下降。
  因此,LA学科的重新被确认并不能寄托于所谓新专业的出现,如2003年开始试行的“景观建筑设计”以及名目各异的自主学科的设置,尊重历史以及整合专业资源并开展学校教学认证制度才是可行之道。2005年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首批25所不同门类高校院系的招生,为即将到来的学科统一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尽早实行注册风景园林师的制度更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因此,当务之急是应该在学术界展开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研讨,统一关于学科基础、内涵与外延、专业基础课程目录、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等的理解,以及协调行业、学科和主管部门的认识。

10 学科起源

  学科出处并非学科本身,所以不能把观赏园艺或风致园艺(即Landscape Gardening)的出现当作LA的出现。首先,把Horticulture(园艺学之“园艺”)与Gardening(风致园艺之“园艺”)等同起来甚为不妥。据吴耕民先生考证,“园艺”的术语最初见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英汉字典——《英华字典》14,即在该字典“Horticulture”一字下,意译成“园艺”或“种园之艺”。英文Horticulture由拉丁文Hortus和Culture二字合并而来,Hortus意为有篱垣围绕的土地,Culture是栽培之意,所以自两个拉丁字构成的英文Horticulture一字,是在有篱垣围绕的土地栽培作物的意思。我国本无“园艺”的词组,吴先生认为《英华字典》的译文可能来源于明王象晋所编的《群芳谱》(1621年)的“灌园艺蔬”或民国陈扶摇(又名陈淏子)所著的《秘传花镜》(1914年)的“锄园艺圃”[52]。可见,从Horticulture翻译过来的“园艺”并非是“种植花园之技艺”,因为它原义是“在(生产性的)园圃上种植花卉、蔬菜和果树的技艺”,而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园或花园(如紫禁城的乾隆花园)并不是仅仅种植花卉的场所。所以,Horticulture和Gardening即使在场所上有重叠之处,比如英国的以观赏花卉为主的庭园15,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园(林)与(菜、果)圃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观赏组代表的观赏园艺不能作为中国LA学科起点;也难怪观赏组系统基本上没有触及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
  在我国首次缔造造园学课程体系的应该是1931年陈植先生。陈植先生的“造园学”的“园”不再是“园艺”的“园”(Hortus),而是“庭园”加“公园”的“园”(Garden and Park)。他所著的《造园学概论》作为教科书,影响更为深远。不过,衡量一个学科的诞生,不能只是一门课程,而应该是一系列相关课程(curriculum)和严密的教学大纲(program)的制定,比如1900年哈佛大学创立的LA学科。
  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造园组则是集东西方经验的伟大的尝试,它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38]。1953年后,在汪菊渊先生的领导下,北京农业大学自办造园专业依然力图按照原来的理想办学的。作为造园组继承者的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园林专业)集中了当时的大部分学科精英,阵容空前绝后,融合了所有观赏组以及造园组的经验。“文革”后期北京林学院的园林专业恢复了,随即改名为城市园林系,不久又分成了植物与设计两个方向,其中规划设计发展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尽管中国LA学科的办学坎坷、专业名称屡变,如果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角度以及对我国产生的实际影响来评价,那么中国LA学科的体系的起点无疑是1951年成立的造园组。此外,它的合法性地位还来自于1951年教育部的试办批文以及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开始确立的全国唯一的造园专业。 
  中国的LA学科教育体系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由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的造园组发展而来并为北京林学院传承发扬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一是由同济大学自发的园林规划专门化启发而来的原武汉城建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试办的园林专业,以及后来创办的风景园林专业。前者是一直受到教育部支持和首肯的属于林业部和农业部的农林系统院校,后者是属于建设部的建设系统院校。但是,两者是有着密切交流的。武汉城建学院在1960年试办的“园林专业”,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园林规划专门化的丁文魁先生担任余树勋先生的助教,这对于他1979年在同济大学主持新成立的园林绿化专业肯定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丁文魁先生在1993年还策划成立了风景科学与旅游系。在1996年城市规划系的景园建筑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1992年更名)停止招生后,风景科学与旅游系接纳了城市规划系的风景园林教研室,继续传承了同济大学的LA学科的发展。在1994年几所建筑院校相继停止风景园林专业招生之后,它实际上是建设系统唯一保留这个学科的院系了。在北京林业大学方面,通过杨赉丽先生1961-1962年参加教育部组织、在同济大学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师进修班以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82年毕业生徐波先生的来校任教的交流,促进了林业系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分支学科发展。即使是相对独立的沈阳农学院也是如此。1952年,原复旦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调整至沈阳农学院。当章守玉先生路过北京的时候,汪菊渊先生还邀请他加盟造园组。尽管章先生考察两天之后,还是选择北上,但是,在1954-1955年间,该系派出了王缺和顾源生先生到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进修学习一年。其观赏组的第二届学生朱竹韵先生以及曾经休学两年的第一届观赏组学生刘家麒先生也分别于1953-1954年和1954-1955年间在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借读。近年来,通过研究生的就读以及专业教师的相互接纳,两个系统的交流日益密切。

11 学科名称

  自LA学科传入我国以来,发展历尽艰辛,名称变更迭起。我国LA学科的每一次锐变几乎都对名称进行了变更,这在其他学科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直到今天,学术界依然为此争论不休。如果想要有效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就必须深刻理解我国LA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我国LA学科是在西方科学意识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园林是优秀的文化遗产,但是它并没有直接催生出中国的LA学科。章守玉和陈植两位先生对我国LA学科的创立影响巨大,然而他们分别是我国早期园艺学科和森林学科的毕业生。1929年6月,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设立园林设计委员会以及总务处园林组。其中,园林组由森林股和园艺股组成。此种所谓的“园林”的概念实际上是园艺加林业,已经与中国传统园林比如苏州宅园的概念大相径庭。1939年的造园学课程是按西方体系被确认为园艺学系必修课程、森林学系选修课程,就是一个显著的象征。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曾经提出过“以生物学为中心”的口号,基本上是这种倾向的延续。
  另一方面,在我国LA学科的发展的几十年中,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异常波折的时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LA学科的每一次更名,都是试图对此做出反映。从造园专业更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就是一个典型。身在南京的陈植先生可谓局外人了,他难以理解汪菊渊先生的苦衷。后来者批评绿化不能准确反映学科的内涵,实质上是脱离了时代背景,空谈概念。1956年11月,城市建设部召开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在谈到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时指出:在国家对城市绿化投资不多的情况下,城市绿化的重点不是先修大公园,而首先是要发展苗圃,普遍植树,增加城市的绿色,逐渐改变城市的气候条件;在城市普遍绿化的基础上,在需要和投资可能的条件下,逐步考虑公园的建设;当前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在住宅街坊内,积极地采取各种办法,动员群众,植树绿化,进行绿化;还要发动群众,利用郊区荒山荒地,植树造林[54]。可见,当时“绿化”比“造园”更符合时代要求。1960年以后,学科为了顺应毛泽东主席的“大地园林化”的号召而更名,也算是与时俱进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风景园林”名称的出现,试图把城市内的园林绿化系统和城市外——重点区域是风景名胜区统一起来,也是本学科对社会环境发展做出的积极反应。
  我国的LA学科在萌芽期并没能结合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坎坷的发展历程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统一中译名称。1939年以前,Landscape Architecture先后被翻译为美术建筑、园林饰景学、庭园建筑、风致建筑、风景建筑和造园学等名称。但是,学者们对学科的内涵定义由于基本上是直接或间接引介于美国的学科,所以大同小异。同时,Landscape Gardening被翻译为造庭园艺、风致园艺、美术园艺、庭园学和风致造园等名称,对其的解释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差不多。同样的情况在美国也是存在的。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LA学科之后,随后相继效仿的大学,名称也并非统一,有些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Landscape Gardening”或“Landscape Design”。18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之后,很多园林设计师并不是很乐意接受landscape architect的称呼,有一部分仍然称其为landscape gardener,另外一部分设计师则更倾向于landscape designer或landscape engineer。直到194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协会(IFLA)成立之后,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landscape architect才成为本学科的通用名称与术语逐渐为世人所接受[55]。在中国,1939年“造园学”成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首次被官方以及教育界认可,也是归功于陈植先生的《造园学概论》被列入“大学丛书”出版。但是,1956年在苏联的影响下学科更名,也说明了本学科的发展内涵在探索之中。1986年前后,风景园林专业名称的出现也是因为学科从城市拓展到了城市外围的风景名胜区的影响。我国LA学科教育基本上是在1979年以后才在全国展开的;行业也是在1992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1999建国50年周年以后市政工程以及房产制度改革引发商品房项目急剧增加才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的。所以,LA的中译名的统一可能还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
  但是,对学科的名称的是非做出评判,应该从学科名称产生的特定时期的学科发展状态来谈论。同时,正因为我国的LA学科是外来的,而对园林的理解是具有强烈民族性的,它不是一件可以使用国际学名的现成物品,所以才产生诸多中文词语表达不周到的问题。事物的内涵存在于它生长的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日程生活之中,脱离事物的内涵(对象)而谈论名称(语言),同样是一种不着边际的语言游戏。我国的LA学科的中译名的统一也就有待学术界的诚实、自律以及对专业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国家风景名胜区”没有采纳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已经出现的“国家公园”,而是坚持采用了“风景”、“名胜”两个传统的词汇,这应该为学者们深思。

12 学科核心

  我国LA学科的核心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LA学科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对象和从业范围是并非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不是一门纯科学或技术,而是与地域文化背景(Context)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上,英国、法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巴西、北欧以及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LA实践都表现出其与当地传统园林或土地利用方式的传承,又或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风貌——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标准划一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中国,正是试图追求国际化的统一,导致了LA学科建构的混乱和迷茫。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承认并坚持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那么就可以理解汪菊渊先生在1988年提出的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层次论16。汪先生认为:“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定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使用土地。”[1]其中,传统园林学面向私人花园(Garden)和公园(Park),是园子的尺度;城市绿化学面向城市开放空间(Open Space),是城市的尺度;大地景物规划面向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休养度假胜地、自然保护区等城市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区域的尺度乃至国土和地球表层的尺度。这3个层次尺度的提出,显然与我国LA学科在造园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风景园林专业3个阶段的探索基本上一致的。这是对我国古典园林的继承,把花园的尺度逐步放大到城市以及区域,是对我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整体的“景域”(Scenery)的继承。所以,它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场景的逐步扩大[56],是连绵的尺度的拓展。

13 学科研究对象

  任何成熟的学科体系都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只不过LA这样综合性强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却不容易把握。它与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建筑、土木工程、社会、经济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非等同。Landscape architect(即风景园林师)不是植物学家,虽然植物是室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水文学家,虽然在营造水体景观的时候,也是需要水文学科知识支持的;更不是建筑师,虽然园林与建筑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认识到LA学科——尤其是我国的LA学科的研究对象并非是相关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空间规划与设计层面的景域(Scenery,又可名之“风景”)。正是由于景域是一个空间上的综合自然与文化高度协调的综合体,它必然涉及到上述学科的界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犯了“瞎子摸象”的错误。
  景域由景(Scene)来构建。所谓的景,是指客观存在或想象的场面或情景;景域就是人们的生活的舞台或精神的空间。景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特征[57],也是古典园林的基本单元。而意境就是景域中的人对身边环境产生的情绪。然而,过去对古典园林元素——山石、水体、花木、建筑——的分解,也导致了LA学科研究对象的破碎,比如农林院校以花木为特色,建筑院系以建筑为特长,地理院校以人文地理为方向。最重要的是,这种分解是把人排除在外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域不是以景物为中心的,而是以人的活动类型为出发建构的生活和审美的场所,这在圆明园的100多个小园林中尤为明显。相反,如果以景物为中心,必然强调观看的效果,强调平面式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甚至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性的需要。因此,中文世界里的景域与英语世界的landscape存在着文化传统上的本质的区别,由后者的“一片土地”的土地使用或“视觉所及之处”的视觉感受引申出来的规划与设计与由前者生发的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与设计也应该反映各自的文脉传承。1983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倡导“山水城市”建设的钱学森先生已经认为:“外国的Landscape、Gardening、Horticulture三个词,都不是‘园林’的相对字眼,我们不能把外国的东西与中国的‘园林’混在一起。……Landscape、Gardening、Horticulture都不等于中国的园林,中国的‘园林’是他们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而且是经过扬弃、达到更高一级的艺术产物。”[58] 
  今天,中国的LA学科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问题,要求承担更大的责任。古典园林的围墙被推倒了,并不意味着其消亡了,相反,是把景域的界面扩张到了城市,拓展到了原野,甚至涵盖了整个星球[59]!同时,它也被引入了空间开放、社会公共性、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伦理等新的历史时期整个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复杂的问题。室外空间规划与设计应该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也只有在此立场上,才能够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学科的起源、名称和研究对象等核心问题。因此,中国的LA学科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应该回归到场所的综合性[60],回归到人与自然共生的世界!

14 结论

  80多年来,无数先辈为我国的LA学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界精英远赴海外,带回了西方的新鲜的思想,促进了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这应该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二次交流,是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浪潮”。40多年前,汪菊渊先生在章君瑜、陈植、程世抚诸位先生的探索基础上,开始了造园组的试验,经验尤为宝贵。当前,我们有幸迎来了学科的“第二个春天”,也应该从地区性民族性入手,重建“中国风景园林”,为世界人居环境的建设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国地区的特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LA学科体系的建设之路。(全文完)


致谢:在一年多的研究之中,王绍增先生对本研究给予了持续的鼓励和指导,陈有民先生曾对本论文作了细致的修改,王秉洛先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陈久昆先生提供了详细的园林规划专门化的史料,孙筱祥、吴良镛、陈俊愉、余树勋、朱有玠、李嘉乐、鲁涤非、郦芷若、刘少宗、梁永基、杨赉丽、毛培琳、臧淑英、俞善福、朱竹韵、刘家麒、阎林甫、刘玉莲、王志诚、沙钱荪、李瑞华、林源祥、杜顺宝、余柏春、李景奇、李亮等先生和沈秀萍老师、张骞同学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档案室、同济大学档案馆协助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特此致谢!这是笔者在硕士研究生研读期间导师王朋先生系统训练治学研究的成果,深表感谢! 

注释
1 据李嘉乐先生回忆,在1945~1946年间,毛宗良先生(1897-1970)为他们中央大学园艺系开设的造园学课程,主要讲授法国规则式庭院和英国自然式园林,辅以庭园设计为主。据吴良镛先生回忆,在1939~1940年间,毛宗良先生为中央大学建筑系开设的庭院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观赏树木和花卉的识别。 
2 笔误,应为硕士。 
3 武汉大学园艺系于1950年秋季成立观赏组(以及果树组、蔬菜组、贮存加工组),1952年调整到华中农学院,1954年夏天停办。教师为陈俊愉、余树勋和鲁涤非三位先生。先后开设过观赏园艺概论、花卉学、造园学、观赏树木等课程。造园学课程先后由陈俊愉和余树勋先生讲授。从二年级起分组,1952年毕业2人,1953年毕业至少3人,1954年因1952年的院系调整,没有毕业生。根据余树勋和鲁涤非先生的回忆,参考文献[22]关于武汉大学观赏组开设了园林建筑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记载应该是误记——它们并没有开设过。 
4 参考文献[30]记载“共有8名毕业生”,似为笔误。根据参考文献[29]记载,入学时为20多人,故参考文献[31]上记载共有18名毕业生更为可信。 
5 童玉民先生于1913-1919年间就读于冈山县立甲种农业学校和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农科,其《花卉园艺》、《造庭园艺》、《公园》是在浙江省立农业学校(后升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改组为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前身——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任教期间(1922-1926年),受浙江省立农业试验场园艺技师王亩仙影响,对园艺产生兴趣,与其切磋,业余写成。 
6 各校并不严格执行教研组主任必须为教授的规定,副教授甚至讲师都可以担任。 
7 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李嘉乐先生确证,应是北京市公园管理委员会(存在于1950年5月-1953年6月)。汪菊渊和吴良镛先生是委员会委员。
8 第二班学生在清华主要学习了测量学、投影几何、制图、绘画、城市规划、中国建筑等课程,植物分类学和森林学取消合并为观赏树木学,公园设计课是1953年调回到北京农业大学后由董旭华先生讲授。
9 绿化ОЗЕЛЕНЕНИЕ可能最早是前苏联创造的词,是由名词ЗЕЛЕНЬ(绿色)加上表示“泛化”的前缀O和表示动名词的后缀НИЕ演变来的。英语中出现绿化的含义只是近几年的事;greening早先的意思只是指苹果转绿,绿皮苹果,后来又有青春焕发等义。“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的俄语是ОЗЕЛЕНЕНИЕ ГОРАДА И ЖИТЕЛЬСТВА。
10 这是硬译ЛАНДЩАВТНАЯ АРХИДЕКТУРА(即英语的LA),最好翻译为“风景营建”。
11 1993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被批准设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博士点——这是本学科在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个博士点。1995年第一名博士生朱育帆先生入学,标志着中国LA学科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
12 该系1956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在1958年调到该系,建筑学专业调至建筑工程系,196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颁布以后,这两个专业组建成为新的建筑系。
13 1959年招收园林工程(专业)和观赏植物育种(专业)研究生,1960年招收园林植物栽培(专业)、园林植物育种(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研究生,1962年招收园林植物栽培学(专业)和园林植物研究生。此后中断招生。 
14 此说不明确。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英汉字典,应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 Morrison,1782~1834年)编纂的在澳门出版《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5-22年,三卷本,也有六卷本一说),译名为《英华字典》或《五车韵府》。而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编撰的在香港出版的《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三部,1866-69年),也译为《英华字典》。吴耕民先生文章似指后者。“园艺”条目究竟出自何部待考。 
15 英国著名的造园家胡弗莱·雷普顿(Humphry Repton,1752-1818年)认为Gardening与Horticulture容易混淆(见参考文献[53]),也说明了在西方Gardening与Horticulture意义也是有较大区别的。 
16 2002年颁布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把“城市绿化学”改成了“城市园林绿化学”,把“大地景物规划”改成了“大地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 汪菊渊.园林学[A].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C].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 邓继光.章守玉[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卷1) [C].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 陈植.造园学概论(增订本)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9,自序. 
[4] 章君瑜. 花卉园艺学(九版)[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1.
[5] 范肖岩. 造园法[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6] 李淑华.李驹[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卷1)[C].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7] 陈植. 重印《园冶》序[A]. 陈植造园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89-92.
[8] 陈植.中国文化艺术对日本古代庭园风格的影响[A]. 陈植造园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14-222.
[9] 陈植. “造园”词义的阐述[A]. 陈植造园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75-192.
[10] 赖德霖. 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色[J].建筑学报,1996,(6):26-29.
[11] 温玉清.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及其教学体系述评[A]. 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 曹慧灵, 陈伯超.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史料[A]. 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 教育部编. 大学科目表 [M].重庆 : 正中书局, 1940. 
[14] 陈俊愉. 观赏园艺[A]. 陈俊愉主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C].北京 : 农业出版社,1996.
[15] 园艺系送旧迎新 从军同学特别踊跃[N]. 金陵大学校刊(第345期),1945-01-16(6).
[16] 园艺系[N]. 金陵大学校刊(第351期),1945-09-16(7).
[17] 园艺系[N]. 金陵大学校刊(第355期),1946-01-16(4).
[18] 园艺系[N]. 金陵大学校刊(第356期),1946-02-16(4).
[19] 园艺系[N]. 金陵大学校刊(第354期),1945-12-16(4).
[20] 程绪珂,张祖刚. 程世抚[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土木建筑卷(卷1)[C]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1] 王德滋主编. 南京大学百年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2] 张启翔. 陈俊愉[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卷1)[C].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3] 科系概况[J]. 复旦农学院通讯,1950,(1):2.
[24] 园艺系. 改革课程的前途[J]. 复旦农学院通讯,1950,(4):7.
[25] 复旦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一九五一年3月3日由系务委员会重行修订的各学年课程表[J]. 复旦农学院通讯, 1951,(7):9.
[26] 园艺学系. 园艺学系1951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J]. 复旦农学院通讯,1951,(12):4-5.
[27] 国立浙江大学要览:二十三年度[R].杭州:国立浙江大学,1935. 
[28] 李志澄,顾源生,吴梅. 毛宗良[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卷(卷1)[C].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9] 王缺. 沈阳农业大学园林绿化专业办学情况回顾[J].中国园林,2003,(10):29-30.
[30] 鞠恩功主编 ,《沈阳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编. 沈阳农业大学校史:1907-2002[M].沈阳 :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
[31] 洪绂曾主编. 复旦农学院史话[M].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2] 园艺系. 解放后概况[J]. 复旦农学院通讯,1950,(7):9.
[33] 吴耕民. 浙大农学院园艺系在湄潭[A]. 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大学在遵义[C].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34] 童玉民 .花卉园艺[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6:1-2.
[35] 胡建华.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6]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编著.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5-1949[M].北京 :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0.
[37] 陈有民. 汪菊渊[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土木建筑卷(卷1) [C]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8] 陈有民. 纪念造园组(园林专业)创建五十周年[J].中国园林,2002,(1):4-5.
[39] 晏隆余,钟训正.童寯[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土木建筑卷(卷1) [C]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0] 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A].梁思成全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1-66.
[41] 陈植. 对我国造园教育的商榷[N].光明日报,1956-10-10.
[42] 北京林业大学校史编辑部编.北京林业大学校史:1952-2002[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3] 汪菊渊.关于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几个问题的商榷[N]. 光明日报,1956-12-4.
[44]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译.苏联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计划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45] 程世抚,等.绿地研究报告[R].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都市计划研究委员会出版,1951.
[46] 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城建学院.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7] 赫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8] 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编写大纲及补充讲义[Z].北京林业大学档案室,长期卷,1960-1962.
[49] 陈植.对部定造园学改革计划的管见[A].陈植造园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0] 李嘉乐,刘家麒,王秉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40-43.
[51] 张国强,贾建中主编.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2] 吴耕民.解放前我国园艺教育科技事业发展概略.浙江农业科学,1982(5):274-277.
[53] 郦止若,朱建宁. 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4] 柳尚华编著. 中国风景园林当代五十年:1949~1999[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5] 王晓俊.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J].中国园林,1999,(6):46-48.
[56] 王绍增.动态与关注[J].中国园林,2003,(11):52-53.
[57] 潘谷西. 江南理景艺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8] 钱学森. 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A]. 钱学森.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9] 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7-12.
[60] 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24-27.

作者简介
林广思/1977年生/男/ 广东信宜人/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2005级博士生(北京 100083)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