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中国风景园林的创作方法——从画框谈起

admin 2005-11-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之园林讲堂系列讲座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之园林讲堂系列讲座
主题:中国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与创作方法研究
时间:2005年11月16日(星期三)晚上7:00-9:00
地点:北京林业大学东配楼大报告厅
主讲:王绍增教授
  《中国园林》副主编、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原系主任、首席教师暨岭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北京林业大学1964届园林专业毕业生暨1982届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生。

(以下内容为景观中国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主讲人修改。)

  我曾看见一家香港公司的年轻设计师在风景地做一个画框的手势来取景。我觉得干我们这行的不能这么来观察。相机也好,影片也好,都是种工具。不能替代人在现场的真实观察,两者的区别有很多,这里选了四点:
  一、工具的视点是固定的,而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视点很少是固定的;
  二、工具有清晰的画框,而人的视界边缘是逐渐模糊下去的;
  三、工具中的清晰度是相似的,而现场中的清晰度差别很大,中心才最清晰;
  四、现场的空间感和尺度感是至今任何工具都无法还原的。

  有人批评“江山如画”,意思是,画怎么能比的上江山。这虽然有对大自然原教旨主义者般的崇拜,但也是对工具局限性的批评。我不是大自然原教旨主义者,我承认大自然中存在着很多不美的地方。这也就是我们这行存在的原因。而且工具的确有其优势,可成为艺术家的利器,如很多现场都比不上照片和影片的拍摄效果。当然另一方面也会掩盖了功能上的缺陷,成为说谎的工具。
  现在有一种工具反过来控制人的倾向,有些设计师习惯了用工具的视角代替自己的眼睛,如果我们只是处理平面的艺术家,这无关大碍,但我们是创造立体空间的设计师。这个习惯会把我们带上歧途,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纸上漂亮的设计在现场很难感受到,其原因除了施工和管理的因素,设计者不考虑人们习惯东张西望的特点,不考虑人们一般是在运动中欣赏的常情,更不考虑现实中一般是没有画框的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过于重视画面和创意,忽视更为严峻的自然规律问题。用画画来代替风景园林的规划,这不是设计的方向。如果你只是一个优秀的画师,绝对不会为人民带来福旨的,而很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
  如香港易道公司设计的广州的南沙港,在一个沙洲的角上搞了个所谓的内港,创意是将内港的形状做成三个突出的剑形的东西,力气全用在这上面了。问题在于此处为泥沙沉积岸。岸线越复杂,沉积的现象越严重,因此若干年后必然要清理,但规划没有考虑任何地方来堆放泥沙,仅仅是个构图创意,这是很糟糕的事。最近我听说为了消除九寨沟地区一片泥石流冲积滩的“不美观”,竟然在这上面盖了片房子,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什么都冲掉了。否则当地的藏民为何好好的平地不住,要住在山坡上?

  三、画面和创意代替了对人的关怀。
  比如所谓的多层次行道树设计,草后是灌木,灌木后是小乔木,真正遮荫的大树离开人行道三,四米以上,猴年马月才能遮到人行道?其结果是近年阳光园林在岭南大行其道。行人游人无论天气阴晴,都要伞不离手,真是苦不堪言。

  四、画面和创意决定一切,平面构成替代了空间设计。
  大量的图面作业和图面的鉴赏造成了大量的现代设计者和评选者都失去了看平面图时将自身投入图中立体空间的想象能力。而这原本应该是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今全然变成了个外界的评论者。从不思考在图纸中如何行动和感受,更无法对图中的微地形,植被所产生的空间效应。
  我最近评审了一个据说是西南第一立交桥的大型场地,有个方案把整个地面设计成孔雀图案,当问起在何处可以看到这个孔雀时,设计者竟然说不用考虑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想的。
  我想这个问题的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它可以创造一个三维的立体环境,感受空间的尺度比例。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辅助对设计场地的全面把握,如季节交替时植栽的变化,不同角度的景观效果。使设计者更为客观全面的思考与分析。

  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设计园林的?不是光靠画平面图的。计成的《园冶》第一写的是“相地”通过对基地的观察来扬长避短。是置身于具体空间的设计思维。
  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思考有思维方式上的研究,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我认为风景园林并能完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处理,因为科学首先要“分”,比如国外一个著名的“千层饼”:将一块地上的植物,水流,建筑,人文不分权重,都层层分开。这可以帮助对地形,植物分布的认识,但综合性的缺乏使之对空间设计感并没有多大帮助,毕竟室外空间的创造才是这个学科的核心。而我们应祖先那种在空间场地中做设计的手段,所看所思的还是现实里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矛盾的。
  我国的国画山水中的散点透视是非常奇妙的。表现了游人的视点变化,让我们可以一路跟随他,欣赏美景。东方思维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融洽相处,不可分割的。人在环境中体会山川之美,思索生之哲理。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正本清源。而在西方,传统上人与环境始终处于主客体的对立之中,人要去征服自然,所以需要很机械刻板的去研究它,包括采用的固定的视点和透视。

  我并不反对“景观设计”,我反对的是“景观病”。现在有种倾向就是什么都要加上景观两个字,景观设计是我们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起其它的对于土地的规划,如:国土规划,水利规划,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等,景观设计应该是风景园林专业突出的特长。由于美的训练相对来说比起别的知识来说要困难,所以最后的综合由我们来做是比较合适的。
  但我们也不是纯艺术。必须把艺术,自然和人情统一起来,如果只讲艺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艺术院校的同仁们是看不起我们的,他们讥笑我们的“匠气”。但这没有关系。因为这“匠气”大半产生于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我们的专业是切切实实为人服务的,不是服务于自己的。如果我们因为受了外界的蛊惑放弃了自身的立足点,那么这个专业的解体也只能怪罪于我们自己。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