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浅议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admin 2006-12-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 园林是人造自然,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从几千年前作为盛世园林的唐宋和康雍乾, 到20 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经济发展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繁荣, 园林设计的意义使得园林设计本身在新时代中负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崇尚自然之美, 好的园林设计应该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空间上的有机结合, 园林不是征服自然,也不是无限制向自然索取,也非是忽视自然条件、扼杀自然特性,而是寻找一个和谐和平衡的形式,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引言
  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设计亦是源于自然。园林是人造自然,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追溯一直以来园林设计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无论哪种风格都对园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现代园林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 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对于日趋繁荣的园林设计行业,有人这样评价: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重视。然而,更多的是指出它繁荣背后的危机。 在园林规划设计成果百花齐放的同时,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比如城市广场,那种千孔一面的八股套路;一些面积不大的城市绿地,呈现出表达多手法、多要素的倾向搞得复杂繁琐;某些园林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攀升,侈豪化、“暴富”化的作法令人堪忧;一些不加消化,不切实际地照搬欧美园艺设计,追逐所谓“新理念”,导致某些布局构图莫名其妙的非哲理化,一味追求种大树和反季节植树,牵强附会,把园林推向俗媚,这些都给园林设计带来新的挑战。

  1、园林设计中“人文”的辨析

  人类伊始就按美的法则去创造世界,人们通过美的形式,形象的表达着赖以生存的家园及周围环境。园林设计不是简单的装饰,是人类在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的积淀所客观形成的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从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走向了享受生活的状态。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园林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文化上来看,属于自己的似乎不多。这种悖反现象迫使我们去思考园林设计该向何处去。

  园林设计从历史上主要的私家庭院的设计扩展到公园与私家花园并重。现代园林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延伸,而是肩负着改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交往和游赏的场所。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一直到新千年起点的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强调回归人性感性化、越来越重视个人情感的追求和满足。

  从八十年代,在新城深圳兴起一股美化环境,大搞园林绿化的新潮,大规模的绿地,大片大片的草地,大笔大笔的投资,让国人大开眼界,从此以后,中国园林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旅程。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以顺德碧桂园为代表,单从其豪华的造价不菲的凯旋门式大门就可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同样,在其他的园林绿化上面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广场铺装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到了当代,引进了西方文明。这个文明的进入发生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应该说是这个历史阶段注定的,国际式特别是欧式风格,几乎成了中国很多城市园林设计的同义语。也是从此,园林的风格在中国步入了一个迷乱的时期。园林设计之本为因地制宜,而现在却是形而上学、一味追求欧美景观,盲目追求国外大草坪、大色块,强调三通一平,不管基地上是否有保留价值的房屋、土丘、河道、池塘,一律挖平填满,“目中无树” 砍掉老树;意图创造欧美园景,不切实际的再现加拿大枫叶、夏威夷景色、威尼斯水城。树长不好何来秋色,植物长不好,水质又是一片浑浊,哪会有什么夏威夷和威尼斯呢! 违背了原生态设计原则,又没有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这都是当前景观设计中的悲哀!至使我国的园林设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城市、小城市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地区的、民族的特色。缺少艺术审美的差异性,特别是少了对民族文化的一贯追求,或者说是缺少了文化意义、思想上的“主义”。没有主义,就没有灵魂,就只是跟着别人跑,以至造成了人文环境错位,造成精神品格的庸俗化、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局面。

  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彼此之间有必要相互了解、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文化会产生吸引力。日本和丹麦的设计之所以享誉全球,在于他们不仅注重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善于吸收不同文化的长处,同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态住宅的环境建设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和创造自然,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晋·陶渊明)的境界。何能心远?为园林风格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课题。

  设计的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地区的差异在设计中的体现,不同的地区有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以人为本”人不但有生物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表现在园林设计方面,不同地域环境的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汇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的造园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的越秀公园。把园林设计放在人本论的立场上看,设计活动和其他活动都成为人创造自己文化历史的活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形式 特征正好是这种历史变迁的里程碑,其表现出来的造型风格就是里程碑的碑文,铭刻着历史发展断层的文化内涵,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的整体现象,反映着社会精神,反映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精神的变化。

  园林设计的意义使得园林设计本身在新时代中负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好的园林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当今时代为根,以优秀的民族传统为魂。王朝闻先生有句著名的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个世界上,个性语言和不同的地域情感是应该存在的, 我们传统的园林文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自然传承的生活模式和传统培育的技艺就必须给予最精心的保护,要宏扬园林文化的旗帜,在当今经济占主流的中国,决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极大的勇气、强烈的民族心态和哲学思维,更重要的是必须树立我国的人文精神为设计目标。现代园林设计中只有遵循此径才能屹立不倒。

  2、自然与园林设计 师法自然,胜于自然

  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是一种空间艺术,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园林景观应该是一个具备社会、自然与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整体,它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装点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生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既能体现创作哲理,又要突出设计者追求的个性。如果一味地克隆西洋园林景观设计,不仅缺乏创新,忽略了地域审美特征,还丧失了中国园林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很难令人产生亲和力与归宿感,并非好的绿化手法。但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早已与世界接轨,城市已由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宽畅马路、城市广场、住宅小区所等组成,再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建设绿地会与现代建筑显得非常的不协调。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园林设计要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一些园林设计仅仅强调形式美,把功能理解为休息桌椅、集散广场和活动场地之类最基本的需求。园林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营造适合人生存的和谐的自然空间,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而现在国内的很多景观设计者一味模仿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那是向后看,忽略了我们的时代特征。明朝计成《园冶》所说: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这正说明了造园艺术的深奥所在。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这样才能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我想这也正是当代园林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3、新的设计是因自然与个性的融合而来

  理念至为重要,是人本主义还是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作为自然中特殊的成员可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但人毕竟是从属于自然的生物,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也只有人与自然协调才能产生美。园林就是将人的社会美融入自然美从而形成艺术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园林美学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园林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原则,坚持地域性原则,真正的现代园林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融合当地文化,掌握它的发展趋势,城市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料,特别是传统的文化特征、城市风貌、历史遗迹,并且了解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根据此把握基本的创作风格及思路,运用园林文学,借鉴诗文,创造园林意境;引用传说,加深文化内涵;题名题联,赋予诗情画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其次,园林设计要顺应自然。园林是享有家庭生活的同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在园中,不仅有山水等物质因素,也有统一全园主题或情趣的精神因素。当然,这种精神因素才是最主要、内在的。中国园林在创作和审美中追求的是意境和品格,注重的是寄托和交融,希望在有限的事物中表现出广阔的境界来。“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不可动摇的原则。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光不尽相同。既然造物主给人们一个四季分明的气候,那么就大家享受春之花艳,夏之绿荫,秋之萧瑟,冬之银装。具体而言,将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环境融会以文化,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自然环境,以为人们提供游览和休息的空间。与此相违便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继往开来的园林设计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及内容之间的关系,表明了熟悉和理解生活对于园林设计创作的意义。园林设计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也在社会形态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改变自己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质。运用传统的中国造园手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比借景,吸取西方园林要素,、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新加上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巧于配置,也可以说以创新观点将古代园林与现代园林进行嫁接,最终形成有特色的园林。从皇家园林、宗教园林、私家园林到市民公园再到城市园林和区域景观……当我们深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舞台,我们便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社会生活也不断地展现新的内容和形式。而从自身所处的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社会角色来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从中提炼出本质的、典型的、符合社会生活的园林空间形式,这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创造性、革新性本能的需要。

  结束语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就是让人、自然、生物协调地生存在一起,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恒的理想,这样的景观设计永远不会过时。时尚随着时代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时尚园林应该是以创新具实的思路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是具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结构、园林外貌的综合体,人的自然化反映园林的科学性,自然的人化反映园林的艺术性,融汇二者于一体,以此可达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就园林艺术而言,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现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

  参考文献:
[1] 计成. 园治[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4.
[2] 刘晓蕙. 文心画镜[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5.
[3] 张帆, 张斌. 景园设计[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4 .
[4] 胡运骅. 世界园林艺术[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2,1.
[5] 林晓峰, 陈整鸣. 自然美中的人工化[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
[6] 王根强. 欧洲古典园林发展及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J]. 园林,第160 期.
[7] 谢勇. 设计融合自然的启示[J]. 装饰,第132 期.

  作者简介:
 熊丹丹, 女, 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2002 级艺术设计1 班.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