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admin 2010-01-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相关概念内涵的挖掘,以及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起源、进展,提出了未来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好的城市景观不仅能促进市民社会生活,提升城市活力,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喜爱度,更能增加城市的综合吸引力。“正确评价都市景观是正确设计都市景观的基础”[1] ,因此,对城市景观视觉评价进行研究,为我国良好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依据大有裨益。
1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相关概念内涵
1. 1 景观
  “景观”一词的定义从其出现以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饱受争议。其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2] 。而当其被引入地理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出现,使得景观的含义更加广泛,包括了风景、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单元等多种内涵。而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兴起,景观一词又从单纯的“景”之意转为“景”(客观) 与“观”(主观) 相结合的概念内涵。虽然对于这一难解词汇的定义仍有众多争议,但是人们似乎已经广泛承认了它作为表达人和环境关系概念的重要性[3] 。而这种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多的在城市景观中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这一复杂的体系中,景观更被赋予了社会性层面的重要意义。
1.2  城市景观
  美国学者Naveh 将景观系统分为:开放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半农业景观和农业景观) 、建筑景观(包括乡村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工业景观) 和文化景观。这一分类将城市景观纳入建筑景观类型中,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贯穿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受到文化差异的深刻影响,城市景观的构成中或多或少会有文化景观的存在。我国学者肖笃宁、钟林生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以及人工景观。从各自定义中来看,城市景观应包括经营景观以及人工景观。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组成极为复杂,不仅包括了区别于自然和乡村的实体物质环境,更承载了人类的城市生活。因此,城市景观可以定义为城市形体环境和城市生活共同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视觉形式[4] 。
1.3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
  1) 城市视觉景观的内涵既包括城市形体环境和城市生活共同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客观对象,也包括人们把这种城市物质形态转化为视觉形式的主观感知。
  2)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内涵即是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城市视觉景观的价值作出判断[5] 。
2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起源
  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起源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长期以来,工业化的趋势使得世界各国都以追求最大经济增长为目标,工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虽然带来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也不可避免的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包括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景观视觉环境污染[6]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对景观视觉资源的保护进行研究,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以确保研究的切实可行。迄今为止,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可以把景观视觉评价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20 世纪60 年代~80 年代初期。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强调了对景观审美资源的保护。在这一法令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家公园司(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和国家森林署(U. Sforest Service) 在对待景观视觉资源上均以保护主义倾向为主。而保护研究的对象也重在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资源上。如:Arthur ,L. M 对森林景观美景度的预测研究[8 ] 、Daniel , T. C 提出的景色美评估法( scenic beauty evaluation) [9 ] 等,许多专家对景观视觉环境资源进行了多种卓有成效的评价研究。这一时期景观视觉评价的研究重点以对景观视觉审美、突出景观的美学价值为主。   
  2) 20 世纪80 年代~21 世纪初。随着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已逐步形成了这一研究领域公认的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经验学派以及认知学派。各个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随着生态保育运动的兴盛,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不是相对立的,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以往只重保护而轻视发展的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理念并不能够给予人类一个真正“丰富多彩的环境”,因此,对于景观视觉环境资源的研究对象也开始以如同道路以及乡村景观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存的研究主体为主,而研究重点也从单纯的美学研究开始向功能、生态价值的研究转变。90 年代末对公路景观评价的探索标志着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起步。我国在道路景观评价的研究中,学者王红从景观敏感度的角度对道路景观环境评价进行研究,是我国较早对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研究[10] 。
  3) 21 世纪初至今。经过近50 年的研究探索,对于景观视觉评价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尤其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区域) ,并已经运用到了管理决策中。同时,研究对象也更多的注重到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中来。
3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进展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各领域研究学者便开始尝试着寻找对城市景观视觉环境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的方法。如Denise E. Hands与Robert D.Brown 利用多元尺度法(MDS) 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废弃工业用地进行生态复原的视觉偏好进行研究[11 ] ;Cengiz Acar与Cigdem Sakici 对土耳其山地城市聚居区的景观视觉环境要素进行量化研究,利用专家评价与心理物理学派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此类城市景观的“视觉与空间感受”“原生性与次生性”“自然与生态价值”以及景观要素的“功能性”进行研究[12 ] 。我国的学者也在试图对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探索。
  国内外还有众多学者、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在对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进行着研究探索,从各项研究来看,虽然研究对象中纳入了人工要素以及城市空间的内容,但是植被、树木等自然景观依然占据了数据结构中的绝大部分,而研究重点也更多的体现在美学、生态以及功能价值方面。因此,想要形成具有统一性、科学性、适用性的评价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4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展望
  从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来看,正如景观概念的演变以及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一样,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研究对象必然也应该由从以自然景观或者经营景观为重点向以人工景观为重点转移。自然景观对于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而言,其主导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对于以人类为主导推动力而发展的城市而言,人工景观必然占据着绝大多数比例,并且从人类对景观的应激反应与视觉感知的偏好选择来讲,人工景观所带来的“好与坏”“喜爱与反感”的不同影响也是最为明显和强烈的。从研究重点来讲,由于城市景观社会性层面的重要意义,未来对于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也必然从美学、功能、生态价值方面向与人文、社会性相结合的方面转变。只有满足了包括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在内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带给人们一个舒适宜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共存,必然会给城市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 烽. 都市景观的评价方法研究[J] . 城市规划汇刊,1999(6) :46.
[2] 肖笃宁,钟林生. 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 . 应用生态学报,1998 ,9 (2) :2172221.
[3] Carys Swanwick. 英国景观特征评估[J] . 高 枫,译. 世界建筑,2006 (7) :23227.
[4] 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M]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03.
[5] 陈 宇. 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 汤小敏,王祥荣.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概念、起源与发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 ,25 (3) :175.
[7] 周向频. 景观规划中的审美研究[J] . 城市规划汇刊,1995(2) :55.
[8]  Arthur ,L. M. 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of forest environment :some empirical tests[J] . Forest Sci ,1977 (23) :1512160.
[9] Daniel T. C ,Boater R. S. Measuring Landscape Aesthetics : Th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M] . USDA. Forest Service ,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 FortCollins ,CO. 1976.
[10] 王 红. 道路的环境景观评价分析[J]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 ,9 (15) :55264.
[11 ] Denise E. Hands ,Robert D. Brown. Enhancing visual prefer2ence of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sites[J] . 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 ,2002 (58) :57270.
[12] Cengiz Acar ,Cigdem Sakici. Assessing landscape perception of
urban rocky habitats [ J ] . Building and Enviroment , 2008(43) :1153-1170.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