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admin 2010-12-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划分近现代建筑艺术年代分期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演进的过程,指出历史的经验对当今的建设仍具重要参考价值。要给近现代建筑艺术以公正的评价,应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摘要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划分近现代建筑艺术年代分期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演进的过程,指出历史的经验对当今的建设仍具重要参考价值。要给近现代建筑艺术以公正的评价,应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s our nation’s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briefly review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redefining its developing stages,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judg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positivel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reating new archite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

  关键词 建筑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继承评价经验艺术遗产
KEY WORDS Architecturecultural hangeintegrateinheritestimateexperienceartistic heritage 

  一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变化与发展,表明了我国建筑艺术如何从封建社会的遗产走向紧跟时代的现代化过程。不明了这个过程的背景与原因,就很难了解这一时期建筑的历史成就与研究的价值,就很难认识到今天的建筑艺术潮流与过去的建筑艺术有什么关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历经数千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建筑艺术也必然要随着时代潮流变化,会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正如马克思对希腊文化的评价那样:“关于艺术,谁都知道,它的某些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困难并不在于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是与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相关联的。困难在于了解它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不可企及的规范。”“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孩子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人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该努力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小孩的真实的本质再现出来吗?”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艺术才能为社会所接受。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过渡和逐渐成长的时期,对于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现代时期的建筑也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建筑思想与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过程。建筑既应该是时代的,是世界的,也应该是民族的,只有这样,新建筑文化才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它既吸收了世界优秀建筑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从而才能使中国建筑艺术紧跟世界建筑潮流,才能使建筑创作明确方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研究的历史范畴,原则上是按照中国通史的分期,也就是说主要是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末的建筑艺术成就。但是作为建筑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划线,而实际上在这个关键年代之前,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已很频繁,它对中国近代建筑西化的过程,曾有过一定的影响,例如16世纪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时期所建造的一批西式建筑;天主教在明清时期所兴建的一些西式教堂;清朝初期在广州建造的广东十三行与十三夷馆;清朝前期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建造的一批西洋楼等等都是西方建筑艺术东渐的佐证,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滥觞。因此在研究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时,上溯这一批最初的源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在现代建筑的概念上,这里暂且以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当然,有些人会强调应该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也有人会认为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过现代建筑艺术思潮和现代建筑作品,把它的分界划在1949年岂不是明显有违事实吗?我们认为这里所讨论的近现代建筑艺术主要还是作为时间概念来考虑的,并未强调政治因素与建筑风格的因素,因此,争论这个分界线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要能把社会背景说明清楚,把各阶段建筑思潮与风格的活动分析全面,对于了解该时期的建筑概念来说仍然会是完整的。

  二 中国近现代建筑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洗礼,对先进的西方建筑方式逐渐从移植、吸收,走到了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从照搬、模仿到借鉴与结合中国特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有关城市建设与规划、建筑类型、建筑设计方式、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设备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革命,这一革命使整个中国建筑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由于现代城市功能的复杂,新的城市规划已应运而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也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呈现;新的建筑类型更是今非昔比,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新型住宅区、剧院、医院、机场、车站都成了新时代的标志;为了适应新建筑类型设计的需要,一批新型建筑师诞生了,他们成为新建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现代化的建筑教育也出现了,它成为培养建筑师的摇篮。新建筑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更是为新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它使人们对建筑的各种需求逐步得以实现。所有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创作都是有益的。我们今天大部分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在近代时期奠定的基础,例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大连、天津、哈尔滨、青岛等,它们的城市分区、道路骨架、建筑基本风格都是在当时逐渐形成的,它们的历史经验对于现在的城市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近现代的这面镜子距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现实,了解这段时期建筑艺术的经验与教训,无疑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所教益。上海的原汇丰银行可以说是外滩建筑风格的代表,国际饭店是老上海的标志,在新建筑的建设中,注意与原有建筑环境的协调也是每个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如中山陵的建设,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它的规划设计、建筑形式与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都为大型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做出了榜样。就20世纪后半叶的建筑而言,国内许多标志性建筑及先后流行的思潮也是非常需要总结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找出差距,继续赶上世界潮流,如若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必然会受到历史的唾弃。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国际竞赛就向我们昭示了推陈出新的重要性;又如上海的金茂大厦、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都被外国设计单位夺标,这不也在敲响警钟,促使我们好好反思吗?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总结与借鉴的,尤其是近现代建筑的经验教训更是不可忽视,它会直接影响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质量,因此,认真分析近现代建筑艺术的成就及其不足,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给予恰当的综合评价,这对于鞭策我们正确对待继承与革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 近现代建筑时期是传统建筑向建筑现代化过渡的时期,特别是建筑生产方式与建筑设计思潮的转变尤为明显。这些建筑设计思潮像幽灵一样困惑着建筑师的头脑,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流行的思潮中徜徉着。回顾20世纪30年代建筑的复古思潮与现代建筑思潮的共存,这和当代建筑多元化思潮的现象是多么的相似。过去提倡的新民族形式与今天主张的地域性建筑思想和新乡土建筑风格如出一辙。再联系到上世纪30年代的新民族形式建筑,也可以说是当时建筑师的一种创新,是在探索着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道路。他们的经验与局限同样值得我们引为鉴戒。如果忽略了过去建筑艺术成就,从头开始探索新建筑的方向,也许会多走不少弯路。近现代建筑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说都是当时建筑设计思潮的写照,19世纪后半到20世纪初传入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正是当时西方流行的古典复兴思潮的反映。同时,这种思潮的理论基础正是学院派的建筑教育,尽管它在方向上是历史主义的,但它的教育方法与设计技术都是科学的、先进的,它为中国建筑的创作输入了新的血液。在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国粹式建筑思潮中,不能只看到它形式上复古的一面,而且也应该看到这时的设计手法与建筑技术都已有了本质的改进,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历史。20世纪50年代再次提倡的“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口号,不能不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历史重演。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确实非常复杂,它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的影响,忽略了这些条件而就事论事地研究理论是很难说清楚的。

  建筑艺术思潮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给近现代的建筑艺术以公正的历史评价,才能给予特定时期的建筑艺术成果应有的历史地位。没有历史观点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也是虚无主义的。建筑艺术从来就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象征,它的兴盛衰亡充分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水平。以北京为例,1959年的十大工程可以说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十年的里程碑;北京机场、铁路西客站、长城饭店、王府饭店则成了20世纪末的代表作品;而国家大剧院、奥体中心、中央电视台新楼的这些方案则可能标志着未来建筑的新趋向。如果说早期的十大建筑还有传统保守的印记,那么世纪末的一批建筑则明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多元共存的局面,而最新的一批建筑则更是预示着追逐时代新潮流的特点。但是,上述的标志性建筑毕竟是少数,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物质手段之一,它的任务主要还是贴近广大群众,因此,绝大部分建筑仍然是需要大众化的,这也正是建筑师应尽的责任。同时,建筑师也应该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那种一味追逐西方新奇思潮的趋向很值得商榷。

  四 近现代建筑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遗产不仅有继续使用的价值,而且可以被重新利用而获得更高的价值。例如上海原市区的一处里弄住宅区在重新改造成“新天地”商业区后,不仅保持了原有环境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商业价值和文化品位,成了上海一块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经济开发区,这一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又如北京王府井北面八面槽地区的天主教东堂,在经过环境整修后,它已成了这一商业闹市区中不可多得的一块市民休闲场所,同时也使整个环境增加了丰富的景观。因此,在城市改造中,有选择地保护一批近现代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那种把新旧建筑看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在认识上也是片面,同时,在保护和利用过去建筑文化遗产中所遇到的矛盾,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澳门主要市区的大西洋银行总部老建筑,原建于1925年,在1995年改造时,就保留了沿街的二层葡萄牙古典式的外廊立面,其余部分拆除后新建了一幢高层的玻璃幕墙式的新建筑,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新旧建筑结合创造了可喜的经验,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的赞赏。除此之外,有些近现代建筑甚至还可以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标志,其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建筑所无法替代的,因而,保护好这些建筑遗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澳门大三巴牌坊,它原是圣保禄教堂,在19世纪被焚毁后,只保留了现存的一片石砌外立面,虽然早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它造型优美、气势宏大、石雕精湛,因此具有非凡的景观价值、艺术价值、象征价值与历史价值,成为澳门的标志。凡此种种,都可说明认真保护和利用好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不仅是建筑师应尽的职责,而且也是城市有关部门应有的共识。否则,单纯为了城市更新而不加区分地大量拆除旧建筑,不仅是不经济的,而且也会造成对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今天我们整理分析与总结评价近现代建筑艺术,绝不是仅仅为历史研究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寻找有益的手法与优秀的艺术遗产,并对它们进行评价,给予它们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