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硬化地面——生态荒漠

admin 2006-08-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这里所说的硬化地面是指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不透水层的地面。它主要包括交通设施硬化和建筑物硬化两大部分。它的最大集合体是城市,其次是遍布全国像蜘蛛网一样的公路网
  我这里所说的硬化地面是指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不透水层的地面。它主要包括交通设施硬化和建筑物硬化两大部分。它的最大集合体是城市,其次是遍布全国像蜘蛛网一样的公路网。
  我们这里之所以将硬化地面称为生态荒漠一个重要理由是它不具备生态因子中的土壤因子这一最基本因子。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土壤就不具备生物生存条件,尤其对可视生物硬化路面是一个生态荒漠,生物难以在其表面生存。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轰轰烈烈展开,乡村硬地也蓬勃兴起。
  在中国12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地面被硬化。人类为了追求快捷方便的生活向大自然提出了挑战!这场战斗的聚焦点应该是硬化路面的最大集合体――城市。我们首先将镜头聚焦城市,看看这儿正发生着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两则报道:"2004年一场暴雨突袭北京,在事先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城市排水系统仍不堪重负,有的地区积水一米多深,交通中断,洪流肆虐。"第二则报道是上海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下陷楼房开裂。"其实这两个问题在各城市均已不同程度出现。对前者人们更多的关注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后者则更多关注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但人们却忘记在这两者之外另一个重要角色――硬化地面。
  我们这先作一个对比,首先我们找一块自然原生地。对它来说主要的水源补给是降水。当雨水降落到地地面时,土壤像海绵以一样吮吸着大自然的恩赐,喝饱之后剩余的雨水才流入江河湖泊。我们且把这一过程称为"海绵效应"。
  我们再来看一下硬化的路面。它就像铺在土壤这块海绵上的有机薄膜。降水只能在其上面流淌。也就是不存在"海绵效应"。从生态天平理论角度看。非生物因子缺失必然导致其承载力的下降,也就意味着生物生存环境的下降。城市的生态稳定性受到挑战,也必将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它的集聚性越高其生态危害也就越大。如果整个城市全被硬化,它将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态荒漠。
  在现代社会中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便是钢筋混凝土。由于这一原因,硬化运动在发达国家出现的相应的较早。其产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战后,美国兵工总署提出清洁河道和硬化河道的建议,得到政府许可,随即产生了所谓的“河道硬化运动”。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洛杉矶地区严重缺水,对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中原因之一是河道硬化直接带走了广大汇水区内的雨水,使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美国部分地区开始了河道软化运动。即将原来被硬化的部分河道软化,恢复其自然性状。
  今天,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我们的河流,我们的草原,我们的湖泊,我们的森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硬化,我们正在将人类足迹到达的地方变成一个钢筋、水泥构筑的生态荒漠。我们的国家有着古老的历史,我们曾十分重视“风水机理”但今天为了维持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我们丢掉了太多,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解决硬化路面带来的生态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现实:在中国城市化的脚步不会停止,硬化地面的面积还会继续扩展。我们所能做的是如何减少其带来的生态问题。
  解决的途径有三个:一是我们的政府出台相关得法律法规对硬化路面的实施严格的限定。第二在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上下功夫。第三种解决的重任落在设计人员身上。
  硬地规划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如何将其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方法1在污染源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前者主要依靠技术解决,后者则是生态内容,利用自然的自净力,因此提高自净力就成了首要的问题。

  作者单位:影奇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04级景观艺术设计3班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