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admin 2013-10-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保护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的永续发展就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

提要:保护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的永续发展就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 永续发展 保护规划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

  当前,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空前重视,越来越多的名城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是城市的名片,是彰显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历史街区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和具有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成为城市保护与发展的闪亮点和重要规划对象。与过去相比,历史街区保护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苏州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多年来,苏州成功实施了“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古城内街坊基本完成了有机更新,因保护而产生的城市发展压力得到缓解.古城开始进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城内所留存的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区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进入了新的高潮。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街区面积116.5平方公顷,是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街区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l处、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历史建筑16.7万平米。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是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地区。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在常规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区具体实际.努力探索以下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新方法和内容。

  一、规划编制的新探索

  (一)规划框架构建

  完整而有效的规划应该包括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这几个过程,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贯穿这些全部过程,建立了具有城市遗产保护自身特点的四个层面的工作框架:

  1.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保护规划区别于其他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规划编制前必须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即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理清其历史脉络.为准确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依据。
  
  
2.全面的现状综合调查。除了文献的历史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综合的现状分析,包括对街区每一条街巷、河流、所有文物古迹的探勘,对每一栋建筑的风貌、年代、质量、使用性质和产权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居民的人口户数、意愿调查等,这些材料不仅为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其本身就是记录街区发展轨迹的珍贵档案。

 

 

  3.整体的保护发展规划。规划的技术路线围绕保护与发展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共为促进。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保护的提升。街区保护层面主要研究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街区发展层面则研究如何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实现历史街区的永续利用,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创造地区活力等问题。

  4.及时的规划实施反馈。规划实施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难点与重点所在,由于在规划深化阶段部分重点地段的整治工作已开始.在实施及管理中遇到的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到规划编制中,有效增强了规划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城市紫线划定

  城市紫线是指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范围控制线.是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部颁布《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旨在保护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规划中将城市紫线的概念拓展至所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界线,保护对象包括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构筑物(古桥梁、古驳岸、古水埠头、古牌坊、古砖雕门楼、古井和古城墙遗址等)、历史街区。本着简化和统一保护层次的原则.将所有保护对象的保护界线都划定为两个层次,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

 

 

  城市紫线划定是历史街区保护最为重要的规划内容,在划定时,应当确定城市紫线控制的对象与范围、紫线区域的用地性质.规定各类紫线区域的控制原则。在具体划分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法定性.即各级保护范围的划定要以相关法律规章为依据.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不可随意更改。

  2.客观性.即实事求是,尽量保证保护对象空间和风貌的完整性。尤其是划定第一个层次的保护范围时,要坚持宜小不宜大的原则。有多少历史价值高和风貌完整的区域就划多少。

  3.操作性.保护与控制范围的划定不仅要着眼于现状,也要考虑保护与控制区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划定历史街区的建设控制区时,要采用宜大不宜小的原则.以空间拓展而不是以建筑风貌为划定依据,为保护实施提供弹性的发展与平衡空间。

  4.从严性:不同等级的保护与控制范围必然出现相互重迭的情况,遵循从严保护原则.即服从严格的区域保护与控制要求。各级保护范围按照从严至轻的顺序依次为: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文物古迹的建设控制区——历史街区的建设控制区。

  (三)建筑风貌保护

  建筑是构成历史街区风貌的主体,本着保护街区环境风貌和空间格局的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规划中对街区内所有建筑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和新建建筑四大类,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的建筑风貌保护的方法。

 

 

 

  1.文物古迹

  在历史街区里.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不存在争议,其建筑本体与环境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保护要求是最为严格的.即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但是,要慎重对待文物古迹的迁建和重建,既不要任意迁建文物古迹,也不要热衷重建文物古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的阐述: “迁建与重建都是经过特殊批准的个别的工程,必须严格控制。迁建与重建都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不允许仅为了旅游观光而实施此类工程;迁建与重建必须取得并保留全部原状资料,详细记录迁建、重建的全过程”。因此.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所有文物古迹不得迁建。个别重建项目应保证在街区大部分真实历史遗存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满足有留存历史遗迹可寻。有相当可靠文字与图像资料,有足够的修复技艺、材料、人力的条件下.严格遵循相关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规范,科学、谨慎、适度的进行。

  2.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指在文物古迹范畴之外.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历史街区中的大部分建筑是历史建筑.尽管其在价值判定上没有文物古迹那样高,但是历史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布局和形式。对构成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具有主导作用。

  对历史建筑,要坚持“最大程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限制”的原则,即首先要积极保护.不能弃置不理,更不允许大规模的成片拆除。同时,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不可能也不必要严格遵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现状复杂.应该根据它的价值与现状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以宽容的态度探索多样实效的保护方法,这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也必将有所裨益。平江历史街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历史建筑修缮基本分为三种情况。

  一类是重要历史建筑,由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相对比较高,是文物古迹的后备资源,对这些建筑的保护范围与要求原则上应当参照文物古迹进行。

 

 

  二类是一般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面广量大,年久失修.根据其建筑构件毁损的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修缮方式:①镶嵌式修缮,即小规模修缮,只对毁损的建筑部分进行原样补缺,这类建筑的现状结构质量较好;②脱胎式修缮,即建筑的结构体系毁损严重,为了保持建筑屋顶墙体等外部风貌.就采用新的结构体系如以钢结构代替原有毁损的木结构体系,这样也可以使传统建筑的室内空间不受原有柱网的限制而改成大空间。

 

 

 

  3.一般建筑

  对街区内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外的所有一般建筑,根据其风貌特征可分为三种措施:①与历史风貌协调的一般建筑,应予以合理保留。这类建筑数量不多:②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一般建筑,近期内不具备拆除的条件。则予以立面改造、平顶改坡顶、降层等整饬措施,大部分一般建筑都属于此种情况。由于拆除成本大.对这类建筑实际上是采取了“死缓”的策略,通过整饬措施降低其对环境风貌的负面影响.待以后机会成熟再予以更新;③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一般建筑.且具备拆除的条件,则予以拆除。这类建筑数量控制较少.且往往要与地块的功能置换相联系,如废弃的工厂建筑,市政设施等,它对环境风貌的改善具有相当效果。

 

 

  4.新建建筑

  对于规划拆除的建筑。大部分情况要重新建造。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规划中对新建建筑尝试两种不同的风貌保护理念:①采取新建筑与传统风貌形似的方式。即以现代的材料去建造传统形式的建筑。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花格木门窗等。这类建筑在审美上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也常被误认为是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方式.即拆除原有历史建筑而新建仿古建筑,实际上这是与历史街区保护背道而驰的错误方法。历史街区中的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是需要修缮,而不是重新建造;②采取新建筑与传统风貌神似的方式.即以现代的材料和形式去营建建筑.表面上看与传统建筑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在空间布局、高度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方面是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这类建筑需要建筑师对历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需要社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作为一种有益探索规划中鼓励在街区中点缀建设这类有时代精神和环境修养的新建筑。

  (四)历史环境保护

  历史街区要保护好整体的历史环境及风貌。从对单体、分散的文物古迹保护转向对历史环境整体的保护.是符合保护文化遗产国际性宪章精神的。对于历史环境的保护,除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展方面.同时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街区历史环境的保护要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既包括各种类型的物质空间环境,同时也涵盖丰富的社会人文环境,物质空间环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历史景观的灵魂。前者是街区保护的重点,后者是街区保护的难点。

  平江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整治主要包括有保护河街并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序列有致的街巷河道体系,桥头河埠、水井牌坊的开放空间,错落有致的街道河道空间界面,别有天地的庭院园林空问以及市政设施的环境风貌整治等。尤其是特色空间和要素的保护与恢复是街区环境风貌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往往与某种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如水井就是极具特色的历史环境要素,水井开放空间至今依然是邻里交流最频繁的空间之一,虽然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但在井边劳作交流的乐趣远大于取水洗涤的实际功能。同时,随着多数水井在取水功能上的逐渐退化,水井已开始承担起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功能。

  街区社会人文环境的保护包括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民风民俗、传统产业等的保护与延续。社会人文环境的保护是街区真正走向永续发展的内涵和动力,是维系社区居民精神归属的根基,是城市文化的活生生的表现.必须在完整保护的基础上,使其延续生长。居住往往是历史街区的主要功能.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街区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生活其中的多数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永续利用并不是原有功能的消极延续,而是要改善街区的生活环境.提高街区的生活质量。历史街区的保护决不能以牺牲街区物质生活环境和居民的社会利益为代价。

  (五)弹性用地控制

  
如果说城市紫线的划定体现了保护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规划在土地使用调整上.更多要为街区的未来发展留有空间上余地和功能上的弹性。规划着重控制和调整以下两类用地。

 



  1.文物古迹用地。街区拥有100多处文物古迹,用地面积14.57hm2,占街区总用地12.5%。规划将现状各种使用性质的文物古迹统一划归文物古迹用地,目的在于强化文物古迹的重要性。优先恢复其原有的使用功能。如寺观、会馆、园林等,对于现有居住功能的文物古迹,除了保持居住功能外,只要是符合其历史文化内涵。不破坏原有建筑特色和环境的所有使用功能都应鼓励,如作为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

  2.规划新提出“更新发展用地”,主要包括街区内所有工厂用地、监狱用地、棚户简屋区居住用地.总面积19.7hm2,占街区总用地16.9%。更新发展用地目的在于通过地块更新为街区保护提供后备拓展空间.不规定其具体用地性质,只提供用地兼容性和规划要点,为不可预测的未来留有余地。同时.规定更新发展用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即有政府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其开发容量与环境风貌,优先满足街区保护的各项用地要求(如文物古迹用地调整,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等)。

  二、规划实施的新机制

  规划实施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难点与重点所在.既要面对物质空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种种技术层面的问题,又要面对拆迁安置、功能调整等政策经营层面的问题。历史街区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规划编制的完成不是街区保护的终极.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实施及后续管理才是街区保护的真正开始。平江历史街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街区保护的经验和方法,正确处理与促进形成政府理性执政.专家科学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方合作机制。

  (一)政府的理性执政与主导

  政府执政,需要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各种关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公益性行为,而非开发性行为。政府理应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平江历史街区的规划实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扶持、部门支持”的模式进行。政府颁布了《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依法加强街区管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具体保护与建设管理工作,如承担了街区内所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由政府成立项目公司,负责实施工程的前期工作、地块动迁、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招商引资、资金运筹等。在资金运作方面,既有政府投资,又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同时将工程实施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使工程能滚动推进.为实施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二)专家的科学规划与指导

  历史街区保护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规划在科学编制的基础上,在实施阶段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咨询指导服务,主要加强规划与实施的技术衔接,定期对实施工程进行指导.尤其是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一般意义的施工图纸并不适合,对建筑构件的保留、替换、修补等往往需要边分边调整、边处理、边施工。因此,规划是现场式的设计与推敲,跟踪式的服务与指导。

  同时.建立历史街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街区保护、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提出意见,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并对街区保护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养稳定的技术施工和管理队伍。

  (三)社会的广泛参与与理解

  历史街区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居民是街区真正的主人。规划在编制阶段即开始鼓励公众参与.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尤其在社区层面发动年老居民一起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规划实施中,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工程采取公示方式.所采取的房屋不落地的拆迁办法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既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又有利于街区保护的顺利实施。在重要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上,成功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解决修缮的资金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三、结语

  
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实践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理念和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那就是对于历史街区保护,既不能置之不理.任其衰败:也不要激情有余,急于求成。

  对历史街区而言,实施积极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大部分历史街区都存在着人口和建筑密度大,环境和设施条件差等物质环境衰败的现状,从而导致原有功能退化和社会结构解体,成为与城市周边环境有巨大反差的“城市角落”。在200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对北京“城区角落”的调查中,北京前门街道、大栅栏街道等大批历史街区均在其列。因此.历史街区保护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护街区风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维持社会结构。积极保护历史街区既是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城市遗产的需要,又是情系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历史街区的保护也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历史街区的保护是长期的,分阶段的,要循序渐进,步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这一代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托管者,做不了的事情可以让下一代去解决。想要一朝一夕就能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同时,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否则就会把历史街区当成是一般的旧城改造.以开发的方式沿用一般详细规划的做法布置房子:或是受“短平快”的工程的要求.采取推倒重建的方式.把历史街区新建成了仿古一条街:或是把历史街区当作是整个文物古迹,采取冻结保护的方式.拒绝对历史环境的必要改善;或是把街区内的居民全部赶出,任意改变原有街区功能,使生活气息饱满的历史街区变成布景式的旅游景区。种种这些问题都违背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原则。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条件,它是一种动态的城市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演绎将来。这注定历史街区的保护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复杂过程.并最终要引导街区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