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admin 2003-05-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如此,生态城市发展应运而生。新的城市理念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1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它包括生态农业、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
  日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生态足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模糊数学方法、单指标评价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
  第二,全面性 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
  第三,规范性 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4、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
  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
  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
  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