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admin 2005-12-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应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并对一些重点区域进一步开展典型研究和实践应用,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领域。

1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1.1 景观与景观规划

  16世纪末 ,“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 ,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 1 7世纪以后 ,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 ,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 1 9世纪初 ,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把景观引入了地理学 ,并从此形成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涵义。以后景观的概念又被德国的地植物学家Troll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 ,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美国学者Forman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 )构成 ,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总之 ,景观的最初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 ;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其进一步拓展 ,以“地域综合体”的理解作为共同的概念基础 ,但地理学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 ,而景观生态学则视景观为地方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的异质性空间单元 ,同时也接受地理学中景观的类型涵义 (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 )。近年来 ,我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景观概念 ,即“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 ,且有明显视觉特性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地说 ,某一地域的景观就是该地域空间中地貌、植被、建筑物、道路、河流等所组成的各种形态的表现 ;同时 ,它也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 ,包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精神内容。
  景观概念的发展促成了景观规划目的的转变。景规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第 1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 ,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显而易见的。第 2阶段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化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工业化过程 ,出现了石油农业和工业城市景观。工业化景观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 ,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其结果是导致了工业城镇、交通系统等文化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污染了自然景观 ,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第 3阶段即整体优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生态单元 ,着眼于景观整体 ,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 (totalhumanecosystem)的最优规划与设计。它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性 ,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果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将景观建设成既美观又能保持生态上的健康发展 ,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目标 ,是一种多目标的规划途径。因此 ,乡村景观规划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态适应性的经典规划和生态规划论之上的又一次思维突破。

1.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及特点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 ,两者的互利共生是景观优化利用的前提 ,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人文半人文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创之物 ,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在于谋求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关系及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以乡村为例 ,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生活建筑 3大系统 ,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乡村环境。
  总之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 ,对环境问题重点考虑土壤、水体、大气、建筑物、氛围等 ;对生态问题则把有生命的东西 ,如植物、动物等考虑进去 ,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具有高度综合性 ,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美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2 )它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 ,景观的“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 ,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土地利用中的竞争 ,提出生态上健全的、文化上恰当的、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3 )它既协调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 ,又着眼于丰富生物环境。
  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4)它把注意力集中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 ,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 ,实现一定地点的最佳利用或为一定利用方式选择最优地点。

2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 ,如捷克、德国、荷兰等[4~7]。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 50~ 6 0年代 ,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 ,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 ,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 ,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 ,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2 ]。以Van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 (theInternationalStudygrouponMultipleUseofLand)”简称ISOMUL ,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 ,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 ,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 (spatial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 (ecological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亚洲的韩国、日本等 ,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 ,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日本学者MasaoTsaji博士曾论述过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 (common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 (privategoods)”的一面 ,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 ,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 ,而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

2.2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在国内对农业或乡村景观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 3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 ,例如郭焕成等[1 0 ]在 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 ,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 ,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 ,因此严格来讲 ,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 ,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 (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 )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 ,在 1 989年和 1 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 1 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3 , 1 1 ]。其中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 :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 2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 ,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 ,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 ,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三是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乡村土地整理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 ,以及调整不合理的乡村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 ,改善乡村景观面貌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 ,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乡村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当然 ,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研究内容之一。
  从以上分析来看 ,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 ;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 ,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

3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

  80年代以来 ,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我国的农业与乡村景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 ,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 ,以及向土地利用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方向发展 ;其结果是使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 ,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错综镶嵌分布。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 ,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 ,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例如 ,耕地遭到蚕食或被破坏 ;土地利用布局趋于零散和无序 ;乡村布局混乱而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 ;以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近郊区 ,是近阶段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地区。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 3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 1个层次的功能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 1个层次功能外 ,越来越强调后 2个层次功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状况存在差异 ,乡村景观规划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仅是在 80年代中期以后 ,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注重也只有最近 1 0来年的时间。因此 ,今后有关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 ,以及一些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 :(1 )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 ,这是研究和评价乡村景观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 ,也是开展景观规划的前提。但是景观评价牵涉到评定景观多重价值的多个方面 ,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 ;(2 )景观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 ,这是描述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的一种手段 ,是建立未来景观规划模型的基础 ;(3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乡村景观系统分析和规划的方法。
  乡村景观规划在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 :(1 )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 ,城市近郊区内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 ,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乡村特征过渡的地带 ,具有强烈的异质性 ;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 ,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 ,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地斑块日趋缩小。农业主要为都市农业 ,以园艺业和设施农业为主 ;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 ,该区域的发展易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2 )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 ,主要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 ,目的是改善胁迫或被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变的影响导向良性循环 ;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 ,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 ,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如肖笃宁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地区的林 -草 -田镶嵌景观格局、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等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即属于此类。 (3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 ,这些地区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 ,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 ,人地矛盾突出 ,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农村中的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因此 ,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立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乡村景观变得十分迫切。

4 小结

  国外在开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对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 ,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我国对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的广泛重视是在 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 ,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一些基础积累 ,但在系统性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大力推进。
  小城镇化发展对农业景观特别是传统乡村景观的冲击和破坏 ,是城市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自 80年代后期以来 ,由于经济超常发展和小城镇的不断涌现所带来的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证明了这一点。然而 ,与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较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落后的 ,因此选择象东部沿海经济超速发展的一些地区进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探讨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简介:刘黎明(1966- ),男,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副教授,从事土地资源利用、乡村景观规划及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研究。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