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景观生态格局法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admin 2009-07-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本文尝试在对营口市水源镇生态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水源镇土地的生态要素,在其基础上构筑了水源镇的生态特色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6864(2009)05一OO25—03


1 景观生态格局理论概述

  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总体格局模型由Forman等人提出,该模型就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集,是各种复杂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深深地影响并决定着各种生态过程〔1〕。景观格局通过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出来,格局影响景观内物种的丰度、分布及种群的生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因此,理解与把握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原则即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2〕。

  城镇的生态景观是由镶嵌体组合而成的,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三部分。在城市中生态斑块主要是指供人们休憩的游园绿地等,该斑块是不同于周围背景的非线性景观元素,其表现形式是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绿地斑块是城市地区物种的聚集地,它的大小、形状、类型、边缘和数量对于城市景观的稳定性和城市景观质量有深刻影响。廊道主要指城市中与周围异质的狭窄带状的镶嵌体,通常沿河流、道路分布,如林带、树篱、河岸植被带,是城市景观水、化学元素、物种迁移的主要通道。绿地斑块、绿地廊道相互交接构成景观的绿地网络〔3〕。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决定景观属性和动态变化的组成部分,是景观的背景。在城市中心地带,基质通常就是大量的有建筑和道路等构成的人工下垫面,在城市外围,基质就是农田、森林、灌丛等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然或人工植被。不同区域,斑块和廊道的类型和数量不同、配置关系不同,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决定景观处于不同的发展过程〔4〕。

2 城镇生态景观格局的构筑

2.1 生态农田基质的构筑

  生态基质是景观要素的若干类型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要素类型,因此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影响能流、物流和物种流。根据基质的判定方法〔5〕 ,可知水源镇的基质为以水田为主的农田。

  农田基质是景观生态优化的重要保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田基质与廊道、斑块共同构成了水源镇的城市景观格局,为水源镇的生态环境优化奠定了基础,因此保证农田基质的生态质量是完善整个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源镇建设用地较多,特别是乡村低密度建设用地增长比较快,且乡村内空闲地、未利用土地过多。因此,应严格控制乡村低密度建设斑块的盲目扩张,防止侵占过多的良田,在水源镇区周边2km内建立基本的农田保护区来控制建设用地任意侵占耕地。同时应该做好乡村土地整理复垦工作,以有效利用土地。并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由于农村的建设用地大多是自发,无组织进行的,因此统一规划用地较为困难。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宏观控制农村居民建设用地的增长。

  在城乡交错带发展城郊生态农业体系。城郊农业依托于城市,具有明显的技术、市场、交通等优势。城郊型农业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但农业生产也有可能产生污染危机城市。因此,应建设生态农业,并与防护林和风景林相结合,形成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同时防护林类型建设应该多样化,实现水域、耕地、草地、林地的立体镶嵌景观模式,提高农田基质系统的生态性和稳定性。

  保护和建立农田基质中的乡土生境。如水塘,在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鱼类、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一些不宜开垦的低洼湿地或水塘等构成避护环境,形成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等。它们也是相对单一的农田景观中难得的异质斑块,保留这种景观的异质性,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2 绿色生态廊道的构筑

2.2.1 河流廊道规划

  (1) 以水源四渠为主,结合大水路北侧的河流,形成一个水系网络,保证其连通性,不出现断流。保证下游有一定的水量,这样河水易流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将城区内地表径流和周边的地表径流汇人到河流中来,增加水量。

  (2) 保证河道足够的过水断面,避免因洪水而造成损失。根据过水断面的要求划定河岸宽度的保护蓝线,在蓝线内不允许任何建设和破坏。通过规划可促进河流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畅通,加强河流的生态功能。但为了保护基本农田,河流两岸的保护,应该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宽度,使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而对于那些属于敏感地带和危险地带则应强行列入保护范围。

2.2.2 河岸植被带规划

  河岸植被带是指陆地上同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该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靠近河边植物群落包括其组成、植物种类多少及土壤湿度等同高地植被明显不同的地带,也就是受河流有直接影响的植被区。狭义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6〕。该区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经常受到河水侵蚀,土壤发育年青,水分充足,形成一个复杂多样的植被、地形、环境镶嵌体。由于独特生境,河岸植被带可以通过渗透、过滤、吸收和沉积等作用来削弱达到水体或地下水的污染物量。Lena B.等人从景观结构与功能流的角度分析了河岸植被缓冲带对于改善水质的重要意义〔7〕。他们的研究表明,10m宽的草地缓冲带可以减少95%的依附于沉积物一起运动的磷元素。而且,滨河林地以及湿地能够通过土壤微生物过程(如反硝化作用)去除约100%的氮元素。因此,针对水源四渠未改造河段,根据河岸坡度、植被生长情况、建筑情况等进行斜式土态驳岸设计,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满足人们的亲水性。根据到河流距离的远近,将河岸带分为浅水区、湿生植物区、岸边种植区,选取不同的当地的植被进行绿化,创造能行洪、抗洪、净化水体,具有多样性高、生产力高和充满野趣感的河岸带。

  建设后的植被带在前期需要一定养护和管理,等到形成一定生态生境后,植被系统就能够自行生长。且由于利用河岸原来的地貌和使用当地的植物,较之河道开挖整治工程,管理费用大为降低,且增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美学价值。
[NextPage]
2.2.3 道路廊道的规划

  道路廊道是城市中物流、人流运输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创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规划以305国道、府前路、大水路为骨架组织道路交通体系。道路系统规划为二级,主干道将镇区各主要功能区紧密联系起来;支路为各居住小区、工业区内部道路,最后用环路将镇区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形成交通网。规划主干道及景观性道路红线宽度为32m,支路红线宽度为14m。

2.2.4 道路廊道的绿化

  为了提高景观建设水平和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达到美化城市的效果。主干道两侧各栽一行乔木,行道树下通常作为人行道,故乔木下不栽植花灌木不挖长条树池,而是围绕树的根迹挖成圆形或方形树池。这类道路人车混用,狭窄、光线不足,所以要选择半耐阴树种,进行间隔种植。在两株之间可以适当配置耐阴花木或宿根花卉,以丰富道路景观。

  绿化树种乔木类的有:小叶杨、北京杨、钻天柳等。

  灌木类植物,可以作为绿篱或交通隔离带,是道路绿化必要的组成要素。其植物种类有:杜鹃花、丁香、大叶黄杨、迎春花等。

  地被植物或草本植物可以避免地表裸露,防止粉尘飞扬,同时可以增加软性地表面积,有利于雨水下渗等,可以选择的植物种类有:沿阶草、营草、狗牙根等。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形成仿自然群落的绿化,使绿化效果更佳。

  在水源镇的支路两侧最好栽植落叶树种,以免在葱郁的树冠覆盖下,冬天得不到阳光照射,给人阴森冰冷的感觉。在小路与建筑物之间的空地上,可以栽种不同地被植物和矮灌木,如草坪、观叶植物、观花植物,通过景观设计为居民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绿色空问。因此,可以选择的绿化植被有:大叶杨、梧桐树等乔木类树种。但由于小路比较狭窄,道路两侧的乔木下常用做人行道路,人车混行,所以比较不适合种植草本植物或地被植物。如果小路两侧有空地或单位绿地,则就要进行不同层次的绿化。

  “每条公路与同样长的闲置带接壤,这条闲置带不允许放牧、耕作和割草,因此长满了本地植被,以及很多有趣的从异国他乡‘偷渡’来的外来物种—— 这正是每个居民所处的
日常环境的一部分 〔8〕”。因此在景观道路绿化时应该考虑当地物种的运用,在水源镇景观干道指城环路、305国道、大水路等。规划时充分利用道路两边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道路绿化的组成部分。附加播草和种植来护坡和控制侵蚀,同时通过景观种植设计和不同植物搭配形成色彩多样、鲜明的道路绿化景观。这类道路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道路两边的自然环境。景观大道绿化选择高大具有代表意义的树种,如北京杨、钻天柳等。

2.3 生态斑块的构筑

  在北环城路的北侧、305国道的西侧、大水路的北侧结合水系规划四处生态斑块,面积从几十到几百平方米,其不但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还是出行居民短暂的逗留场所,更是成为附近居民饭前饭后散步的地方。因此,建设应综合考虑特殊位置的生态条件和社会条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该类用地以植物种植为主,可用树丛、花坛、草坪等,使用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方式,形成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景观。可以选择的乔木或灌木有:龙须柳、家柳、刺槐、天鹅绒、山茶花等植物,这些植物不但可以围合空间,也可以作为主要的景观组织。由于受人为干扰较大(易被踩踏),街头游园草本植物的选择应该是耐践踏和适合高温、干旱生境的类型,如狗牙根等。

  该类用地要提高景观建设的水平。结合斑块的特点,考虑到作为游人活动的地方,入口处设立集散地,园内设置小路、坐凳、花架、用植物形成围合的私密空间、荫蔽的空间、开场的空间等,为市民提供友好的场所。同时,应用艺术设计,将当地的文化通过景观设计展现出来,丰富绿化内涵。

3 结语

  生态学方法在城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应用是融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研究,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在我国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可供遵循的标准,特别是在景观格局方面,水文、生物等学科人员与规划设计人员也未能开展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试以营口市水源镇为研究对象,进行规划方法上的探讨,为环境脆弱地区的小城镇规划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T Forman.h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 T Forman.Corridors in Landscape[J].Their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Ekologia(CSSR),1983,(2):375—378.
[3]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O0.
[4]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O02,13(1):121—125.
[5] 傅伯杰,陈利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1.
[6] S V Gregory,F J Swanson,W A McKee,et a1.An ecosystem perspective of riparian zones[J].Bioscience,1991,(41):540—551.
[7] B M Lena ,Gilles Piney,Ann Fuglsang,et a1.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uffer strips from a water quality perspective in agriculture land-scape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1):323~331.
[8] 约翰•Ο•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