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浅析桂北山地村寨乡土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admin 2012-09-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桂北山地乡土生态景观作为一种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景观形式,有助于我们发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什么是我们不能规划设计的。那些未经过刻意规划设计的乡土景观,能够告诉我们当地人喜欢利用怎样的与环境协调的空间形式,能告诉我们怎样的空间形式在本地最为合适。对桂北山区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而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乡土景观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与主要载体,应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乡土景观的经济与文化价值,本文即从建筑外环境及建筑单体的设计模式,从乡土生态环境角度简单探讨桂北山地村寨乡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模式。

  桂北山地乡土生态景观作为一种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景观形式,有助于我们发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什么是我们不能规划设计的。那些未经过刻意规划设计的乡土景观,能够告诉我们当地人喜欢利用怎样的与环境协调的空间形式,能告诉我们怎样的空间形式在本地最为合适。对桂北山区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而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乡土景观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与主要载体,应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乡土景观的经济与文化价值,本文即从建筑外环境及建筑单体的设计模式,从乡土生态环境角度简单探讨桂北山地村寨乡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模式。

  一、桂北山地村寨乡土建筑布局及构造生态设计

  1、外部生态布局设计

  (1)选址:桂北山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山岭连绵起伏,呈现大丘陵地貌。村寨在选址时,多建寨与坡地之上,充分利用复杂多变的地形,建筑或悬挑,或垒台,或架空,或按地形层层嵌入等。桂北山地村寨就在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下,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

  (2)布局:桂北山地村寨布局总结归纳可分为两大类:壮、瑶族分散自由布局与侗族内聚向心布局。但此两种布局模式,都是要跟随自然地形自由布局,不受轴线限制,村寨边缘无明显轮廓线,基本都是随自然地势和河流小溪因势利导。

  (3)道路:村寨的道路都是巧于因借,密切结合地形地势,有放射状、螺旋式、棋盘式等各
式道路,与地形及民居有机结合。道路存在于村寨的整体空间中,收放自如,遮掩相接,移步景异,曲径通幽。在道路的形成和延伸过程中,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都以结合实际环境,方便通行和使用为主,道路随着地形与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成了开敞与封闭的空间对比,增强和丰富了道路的节奏感。

  (4)河流:山地村寨大多沿水系而建,既方便生活又起到防火隔离的作用。桂北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村寨居民一般打井取水,由此也产生了井亭这一公共建筑模式。

  (5)地形:有的建筑建于半山腰的陡坡地段,村寨建筑沿等高线布置,在依托于山地的同时,对地形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形成与民居等宽的台阶式用地,利于房屋修建,也能节约造价。这种处理手法还能在保持民居良好日照和通风的同时,减少房屋间距,节约村寨用地。

  2、建筑内部构造生态化设计

  (1)“架”:底层架空,干栏式至少是两层至三层,多为四至五层,有高屋巍峨阁楼虚灵之
感;木构架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依据实际划分平面空间布局要求来安排柱与柱之间的间距,檩的重量由柱直接承受,以数层穿枋连接各柱,组成建筑的整体构架。整个建筑的主要承受力由柱子直接承载,高度因所处位置不同,按造型要求配置。屋架中设瓜柱支撑檩条,控制横向位移和屋顶重量的作用。柱脚架于柱础上,柱础的设置有利于柱子底部防潮防水防腐。

  (2)“挑”:穿枋是承载楼板和屋面的建筑主要构件多设置在柱与柱之间,截面尺寸为100㎜-240㎜之间(可根据穿承托的瓜柱数调整界面高度),宽高比在1:2-1:3之间。檐口下出挑穿枋,直接承托檐檩,不设复杂装饰,仅在枋头下部斜切一角,可圆角可直角,显示出少数民族建筑质朴的原始美感。屋架之间用截面尺寸为100㎜-150㎜的枋连接。在中间柱上方的接头处设置硬榫,檐柱或者吊柱卯孔大进小出,屋檐出挑,为争取最大的使用空间,许多房屋都采取层层出挑的构造,这一方面从外观上有下收上放的张扬伸延感,另一方面在内部争取到更大的出挑的空间。

  (3)“透”:通透开阔,木结构“墙倒屋不倒”的优势,使其空间的分割有最大的灵活性,透
光通风良好,加上各种各样的木格门窗,挑檐、斗拱的运用,玲珑剔透的感觉由此而生,通透架空感由此而生,达到干阑式建筑通透感。

  (4)“叠”:依山而建,使村寨呈层层叠叠的印象,加上屋顶的错落交接,青瓦鳞鳞如叠彩
一般也加强了叠的效果。屋面分为两种:质朴粗犷的直面屋顶及轻盈飘逸的曲面屋顶。干阑式建筑依山而建,使村寨呈现层层叠叠的印象,屋顶错落有致,使干阑式木建筑屋顶造型变化生动丰富,但不失质朴本色。随着历史传统,民族习惯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适应,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外部造型空间形态。干阑式木建筑的造型以多变的处理手法去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结合居住功能的合理处理,使建筑造型显得自然而不造作。

  二、桂北山地村寨乡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模式

  1、环境与布局的依附关系:干阑式建筑,依山而建,傍林而筑,木楼座座相连。尤其是从山顶上俯视,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成网的乡村巷路经纬交织,疏密相间,周边环境与建筑群落,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干阑式木建筑造型多姿是与所处环境的紧密相依是密不可分的。

  2、构造与建筑的依存关系:因地处多山地和坡高地势,对房屋的平整立基构建极为不利,村民就借势利用了高差,用木架长短配合相互穿插支撑,建房立屋。在陡峭山势中寻找建筑立基的平衡点。为了多扩大空间使用面积,有时柱础可达数米之高,架在山涧之上。木楼架空的底层,通常是饲养家畜的辅助空间,通常有村路从下面穿行而过。整个木楼的构造严谨浑然一体,并不用铁钉全靠木榫连接,构件与构件之间紧密连接以便相互支撑。这种以柱梁枋为结构的干阑式建筑体系,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自身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

  3、材料与建筑的契合关系:木材质软且轻,比较容易加工,更适合于横向拓展架构空间,利用木材长而轻的特点常以柱为主作框架式的连续空间,住宅内部色泽相当统一协调,室内地板是木的,墙体的间隔是木的,楼层也是木的,连家具陈列也是木的,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而营造出朴素大方的木结构氛围。建筑的单体如此,建筑与建筑及至整个村庄群落也是如此,环环相扣,座座相连,最终形成一种平实有序的有机建筑体系。

  结语

  从广西乡土景观的历史文脉出发,多角度理清乡土景观的特点,特别重视经济因素的影响。在理顺乡土景观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同时,理清乡土景观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揭示其历史文脉内涵;从建筑单体造型与聚落群体布局两大关系对乡土景观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详细分析乡土生态景观的聚落形态、空间结构、村落意象及建筑造型。鉴于乡土生态景观对解决城乡规划、建筑创作、建设与管理等问题的作用,将广西乡土生态景观的传承保护及发展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特色城市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的建设实践提供支持帮助。

 

  参考文献:

  [1]《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蔡凌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寻胜兰编著.—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4[3]《中国空间》/李晓东,杨茳善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张元贵撰.“侗族的建筑艺术”,《贵州文史丛刊》,第148页。1987年4期。

  [5]《广西民居》/雷翔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6]《广西民居》/牛建农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西南民居》/吴正光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
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之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传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论文
项目批准号:12YJC760052
教社科司函[2012]41号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