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生态学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思考

admin 2013-0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分别从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与“反规划”途径以及景观规划的生态学战略等方面论述了景观规划中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并对此进行相关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当前应着力解决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分别从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与“反规划”途径以及景观规划的生态学战略等方面论述了景观规划中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并对此进行相关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当前应着力解决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 生态规划 景观规划 人工基础设施

  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生物及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国会要求联邦政府所有机构“在资源导向型项目的规划和开发中,倡导并使用生态信息”。

  景观是使某一区域的地表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构成特征,是多素的组合,包括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并由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组合而在。景观是人眼所见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与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雕琢的作品。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论述在景观规划中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并进行相关的探索和思考。

  一、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将生态学运用到景观规划强调的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与知识,并将之运用于规划与变革,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创造更为可居的环境。景观,作为人与自然过程的综合体,也成为现代规划较为多的一个尺度。但在新的时期,大量的经济、社会与技术力量推动着一系列变革,同样,这些变革也影响着全球的景观,如:人口的迁移与消费,城市化,连通性与网络化,科技、经济与政治,文化与艺术,教育与人类服务,全球性与区域性的环境过程等方面。用生态学观点去反思我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收获,而将其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可以提供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观念主要有两种理解方式:传统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并不损及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而新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未来的环境潜力,依靠利息生活而不消耗自然资本。

  因此,将生态学的生态规划方法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将能够综合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麦克哈格对生态规划的框架的总结认为:“适宜与相符是健康的标志,而适宜的过程也即是健康的馈赠。”对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与社会系统,最适宜的环境即是能够提供维持其健康与幸福的必要(能量)的环境。这一观念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适用于在花园中确定植物栽种的位置,也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生态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生态学与“反规划”思潮

  在面临日趋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基于对现代规划的反思,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到规划设计过程当中的“反规划”(Anti-planningMethodology)的思潮业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无疑将成为后现代规划界的新思维。以逆向思维以应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的“反规划”理论则认为,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如果把“城市与环境”比作“图与底”的关系的话,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城市当作“图”,环境当作“底”来设计的;而“反规划”理论则是“图”、“底”易位,将环境作为“图”先行设计①。俞孔坚等人就此方面在国内较早进行了尝试,并运用于台州等地的规划实践中②③④;彭德胜以沅江市为例,探讨了“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⑤。邱强以重庆都市区规划为例,“反规划”理念应用在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中。作为“反规划”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以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规划理念的体现⑥。同时,EI思想的启发意义还体现在强调从单纯的“保护”开始走向利用EI来引导城市的开发,从而实现“EI导向城市发展”途径⑦。俞孔坚,李迪华、李伟等运用EI的理念和对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⑧。在我国湿地资源面积逐渐萎缩,质量持续下降,自然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日趋明显的背景下,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到区域生态安全⑨。因而,对于诸如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基底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则应当更加注重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和实现,即将其视为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更为充分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三、生态学与景观规划的战略

  以生态学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国著名的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先生提出了规划的“十大战略”⑤,得到了众多学者和规划者的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学的视角下来探讨和学习景观规划,他的这一理论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现简要介绍如下:

  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

  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独具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

  3.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如水泥护堤衬底,裁弯取直,高坝蓄水等等。

  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由水、土、水生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5.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人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具体的规划途径包括:(1)沿河林带的保护。(2)沿路林带的保护。(3)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

  6.建立社区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利用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机动车道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城市设计过程的把握,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活力。


  7.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本单位人员享用,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等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让公众利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

  8.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

  9.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得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10.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很难看到各地丰富的乡土物种被有效地使用。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鄙视乡土物种;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的苗圃系统。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四、生态学与人工基础设施设计

  相对于作为自然系统基础结构的人工基础设施概念,生态基础设施的另一层含义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对人工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

  1.自然湿地的恢复及湿地水系的梳理。依据现有河流和湿地进行人工水系疏通与改造,且通过人工修建湖泊等水力设施进行水情控制,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生境多样性,特别是鸟禽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

  2.废弃物的生态化生物处理设施和工程与生态化的能源生产相结合。进行废弃物的生态化生物处理,并将其与生态化能源生产工程相结合,以解决景观内部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能源选择上,优先考虑如水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和循环经济利用模式,提高物质利用率,以生态化的模式,有效地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3.人工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和构建。在限量的人工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考虑将生态适宜性评价与景观体验性评价相结合,将景观敏感度分析与生态敏感度分析以一定方式叠置和量化,进行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和建设,强调人工小品设计风格与湿地自然纯朴的风貌相一致,取材的本土化;在植被配置等人工景观介入方面也应注重乡土植物系统的合理选择及其生境营造,以达到人工基础设施的生态化。

注释:
①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
②刘海龙,李迪华,韩西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城市规划,2005(9):69-75
③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1):1-12
④俞孔坚,李迪华.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Z].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2004,115-124
⑤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9-17
⑥俞孔坚,李迪华.城乡和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1
⑦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⑧俞孔坚,李伟,李迪华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1:69-75⑨彭德胜.“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0.12(5):31-36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