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的思考 ——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admin 2013-05-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文以庐山风景区为例,阐述了山岳型风景区山洪发生的特点,山洪防御中与县市不同的要求,庐山风景区山洪防御中的具体做法。由此引发是否在防汛系统中专门建立适合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的指挥系统;如何理顺信息报送、资金下达渠道;如何支持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保障风景区内游客、人员的安全;这一系列值得防汛人思考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庐山风景区为例,阐述了山岳型风景区山洪发生的特点,山洪防御中与县市不同的要求,庐山风景区山洪防御中的具体做法。由此引发是否在防汛系统中专门建立适合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的指挥系统;如何理顺信息报送、资金下达渠道;如何支持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保障风景区内游客、人员的安全;这一系列值得防汛人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山岳型风景区  山洪防御   思考  庐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山岳型风景区也随之大量增加和涌现,同时,游客在山岳型风景区内因山洪或山洪引发的灾害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情,亦时常见诸报端和网络,如何有效保障景区内居民、游客安全已成为山岳型风景区管理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以庐山风景区为例,就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特点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庐山的基本情况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濒长江,南襟鄱阳湖,大江、大湖、名山浑然一体,水汽丰茂,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海拔高度19m—1474m,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先后以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晋升为世界级风景区。常住人口2.2万人,年来山人次500万左右,其中70%左右集中在4—9月,与庐山降雨集中期相重叠。

  1.1 气候与降雨

  庐山气候属亚热带东部季风气候区,具有鲜明的季风和山地气候特点,春晚秋早,冬季长寒,夏季短凉,雨水丰沛,风速较大,多云雾。据资料统计,庐山年平均气温为11.6℃;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20.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6℃;极端最高温度32℃,极端最低气温-16.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068.2mm,多雨年份可达3000mm以上;牯岭站年平均24小时内50mm以上降雨8.0次,100 mm以上1.6次,150mm以上0.5次,200mm以上0.25次,250mm以上0.14次,300mm以上0.06次;任意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529.4mm,6小时为182.7mm,1小时为132.5mm。相对湿度为78%。有雾日近200天。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110.8天,平均风速是4.5m/s;风向随季节变化,春夏季盛行偏南风,秋冬季多偏北风,十分钟最大风速29.3m/s,瞬时最大风速大于40m/s,3、4、7月,是大风较集中时期。

  1.2 地形、植被与地质结构

  庐山一山孤立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山体呈长椭圆形,长约29km,宽约16km,总面积约302平方公里,东南、西北方位的山体陡峻,东北、西南方位平缓,属中山地形,坡度在30°~50°,高出周边山麓丘陵1000m左右,山峰和岭脊多在海拔1200~1400m。山体上植被发育良好,共有植物3400余种。在地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断裂发育,属地垒式断块山;按地层时代和岩性分为南北2部分,北部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岩体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南部则为片岩、板岩等变质岩和火山岩,岩性较软,易于风化。由于岩层古老,经过后期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强烈,山坡上残碎积物厚达0.8~1.5m。

  1.3 水系与山塘、水库

  庐山共有山溪、河流40余条,分别注入长江和鄱阳湖,其中18条主要河流上均有人类活动,或为游客游览的景区或为常住人口居住地。河流两岸植被良好,春夏季节水流较大,遇暴雨时暴涨暴落,威胁人员安全。山上海拔800m以上的水库、山塘8座,主要为饮用水水源,在防汛上属“天上一盆水”,落差大,地势险要。

  2 庐山山洪特征

  受气候、地形、地质结构、工程设施自然老化、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庐山成为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在历史上曾因山洪或山洪引发的灾害出现过人员伤亡的情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小范围内山洪发生的凶猛程度差异大、不同海拔区段间山洪发生的频次存在差异、突发性强、强度大、形成时间短、危害大、预报预测预警难度大等。

  2.1 小范围内山洪发生凶猛程度差异大

  庐山由于属山地地形,海拔1000m以上的区域降雨时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从表1中不难看出在海拔1000m以上的区域中,同一次降雨过程中小范围内的站点间降雨量值差存在显著差异,有的甚至可以接近大暴雨量级。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了海拔1000m以上小范围内山洪发生的凶猛程度的显著差异。


表1  海拔1000米以上雨量站站点间距离与雨量值差对比表

雨量站地点

站点间水平距离(m)

站点间雨量值差 (mm)

地形特点

备注

大月山与青莲谷之间

2395

47.4

站点间为大月山山峰

此次降雨发生在2008年8月6至7日,历时13小时,最大站降雨为244.8mm,最小站为145mm.

小天池与大月山之间

1317

52.4

站点间为日照峰山峰

青莲谷与小天池之间

2413

99.8

站点间为大月山北侧峰

三逸乡与牯岭镇之间

2260

56.8

站点间为大月山南侧峰


  2.2不同海拔区段间山洪发生的频次存在差异

  受山地地形影响,庐山范围内海拔变化幅度大,最低为19m,最高为1474m。从表2中可以看出海拔800m以上发生暴雨的频次高于800m以下暴雨发生的频次;随着暴雨级别的上升,这种频次的差异有越加明显的趋势。

表2 不同海拔雨量站站点间雨量差值对比表

海拔

50-100mm降雨频次

100mm降雨频次

2010

2011

2010

2011

800米以上

9.4

5.6

1.2

0

800米以下

6.67

4.5

0.33

0


  2.3 突发性强,强度大,形成时间短,危害大

  受长江、鄱阳湖水汽蒸发、山地地形阻挡、植物蒸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国东南沿海存在有台风天气或热带低气压系统时,庐山就有可能出现突发性强,强度大,形成时间短的山洪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如:1990年6月30日“波西”台风在广东汕头登陆,6月30至7月1日凌晨庐山牯岭站16小时降雨量达201.1mm,牯岭镇内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造成5人死亡。2005年9月1日“泰利”台风在福建莆田登陆,9月2日2点至3日2点庐山牯岭站24小时降雨达529mm,整个过程降雨历时60小时,降雨达938.8mm,造成9人死亡,公路中断,经济损失达2个亿。2009年8月5日“天鹅”台风在广东台山登陆,“莫拉克”台风在福建沿海形成,6日庐山牯岭30分钟内降雨达78.6mm,2小时内降雨134mm,庐山牯岭瞬间山洪暴发,由于游客、居民得到了迅速安置和转移,避免了人员的伤亡。

  2.4 预报预测预警难度大

  受冰冻、降雨、风力、植被生长、地形、地质结构、人类活动、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山洪以及山洪引发的灾害难以预报预测预警是山区山洪防御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一点在庐山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主要是源于庐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丰茂的水汽、一山孤立的地形,造就了庐山天气形势的变化莫测,让庐山的天气更难以预报,雨量更难以预测,同时由于地质结构破碎、植物生长量大,冻融、淋融现象的存在,加之人类的活动,庐山每年的地质结构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地点通常不为人的肉眼和现代技术所能发现,从而导致了山洪尤其是山洪引发的地质灾害难以预报预测预警。

  3 山洪防御与难点思考

  庐山作为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明显不同于县市。这首先表现在受山洪或山洪引发的灾害威胁的人口密度和总人数存在等于或高于县市的可能,这主要源于庐山风景区内游客量大、各大自然景点主要在水系上、旅游旺季与防汛期相重叠(详见表3)的缘故;其次是通知、撤离、疏导难度大,这主要源于游客在景区内的移动特点、组成的复杂性、组织协调服从性弱、实时受威胁等缘故。


表3  庐山各月来山游客量占全年游客量比值与各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比值对比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比值(%

3.7

4.8

7.6

10.8

12.5

15.3

12.1

14.0

7.2

5.6

4.1

2.3

月来山游客量占全年来山游客量的比值(%

0.86

3.5

4.15

8.65

10.43

7.21

14.5

18.23

8.3

15.18

6.02

2.97


  3.1 防御组织的建设

  庐山作为风景区与县市一样,承担一方管理职责。为确保一方平安,在山洪防御上庐山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实行了群众自防、单位内部控制、安宁支队分块控制三层次交叉覆盖的组织形式,以确保山洪以及山洪引发的灾害点日常排查、巡查的及时到位,群众撤离、安置明白卡的发放到位,险情发生前或发生时受威胁居民、游客的迅速撤离、转移安置到位。各水景景点则采用授权景点工作人员临时关闭景点和安置游客的权利,与预警雨量实时信息相配合的形式,以确保游览中游客的安全。

  3.2 建设方式上的控制

  鉴于山岳型风景区降雨量普遍大于丘陵平原地区、水系较多、地形、地质结构复杂等自然特点,风景区内建筑构筑物首先要在数量体量上进行论证,严格控制;其次是谨慎选址,要力避山洪暴发或山洪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危险地点;再者是在设计、施工时力争不实行切坡处理,最大限度减少高驳坎的设计与建设;同时在河流驳岸处理上要努力保持河岸的自然特征和自然稳定性;另外就是在绿化美化时,高大乔木宜种在低缓处,避免种植在建筑构筑物旁和陡峭之地。

  3.3 预警雨量的艰难确定与预警信息的发布

  预警雨量的确定始终是山洪防御中的难点,偏高则可能增加发生人员伤亡的概率,偏低则有扰民的嫌疑。在庐山山洪防御中,曾遭遇3小时67mm降雨,房屋出现毁损,34小时116mm降雨山体出现滑动错位的现象;为此,庐山预警信息的发布采取分时段,随实时降雨量的变化和降雨量的增加值,发布越来越严的指令要求。如庐山现在采用24小时内50mm降雨时发布预警提醒信息;24小时内降雨达50mm时,其中有1小时内雨量超过30mm时或在一场连续的降雨过程中,有2次1小时超过30mm降雨时,就发布注意巡查,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适时关闭景点的指令信息。

  3.4 信息处理内容与县市的差异 

  山岳型风景区的信息处理内容和统计方式与县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游客数量、旺季来山帮工人群数的统计和山洪防御组织建构上的差别。首先是在受威胁人群数量的统计上,庐山除实际在山的常住人口外,实时在山游览、休闲的游客数和旺季来山帮工人群数在夏季通常大于庐山的常住人口数,这两大人群在庐山山洪防御中庐山管理局予以了高度重视并纳入山洪防御体系作为确保安全对象,因此,在庐山山洪防御对象的统计中游客与来山帮工人员数量是必须纳入信息统计的。其次是庐山的山洪防御组织机构的设立必须符合庐山的客观实际,为此,庐山管理局是以受威胁地域内单位组成的安宁支队作为山洪防御的主力军,这显著不同于县以乡、村为基础建构的山洪防御体系。

  3.5监测点的设立与丘陵、平原地区的差异

  庐山为山岳型风景区,地形与海拔变化大,经2009年建立山洪雨量监测点以来的观测,各雨量站点的降雨量受地形、海拔、低气压云系影响方向的影响大,尤其是随着海拔的上升,这种影响有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因此,山岳型风景区内监测站点的设立宜在结合景点、常住人口居住地的前题下按山谷、海拔高度进行设立,不宜于以区域面积大小来设立站点,设置密度总体上应大于丘陵、平原地区。

  3.6 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障

  庐山风景区自2006年成立防汛机构以来,在上级水利、防汛部门的领导下,经5年的努力已逐步建立起适合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的组织体系和信息快速传递的保障体系,实行了在组织体系上的三层次即群众自防、单位内部控制、安宁支队分地块控制的防御机制,以确保山洪或山洪引发的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安全;在信息传递上的三方位即座机电话短信平台、电信行业短信平台、移动短信平台平行保障方式,以确保山洪防御信息的迅速发布和快速传递。
总之,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与县市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是否在防汛系统中专门建立适合山岳型风景区山洪防御的指挥系统;如何理顺信息报送、资金下达渠道;如何支持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保障风景区内游客、人员的安全,是值得防汛人思考的问题。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