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景观:理念、误区与案例

admin 2004-04-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B]石家庄规划局学术报告会 [/B]  [B]主办单位[/B]: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院  [B]演讲人[/B]:俞孔坚  [B]演讲主题[/B]:城市景观:理念、误区与案例  [B]时间
  [B]石家庄规划局学术报告会 [/B]   [B]主办单位[/B]: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院   [B]演讲人[/B]:俞孔坚   [B]演讲主题[/B]:城市景观:理念、误区与案例   [B]时间[/B]:2000年04月07日   [B]地点[/B]:石家庄市规划局   [B]一、 城市景观的含义[/B]   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城市…… 一个几万甚至上千万人的社区,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忌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驰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阱。同样的爱与恨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们可以把兽与水视为共同的敌人,因此筑高堤、籓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又不惜工本挖湖堆山,引虎狼草木入城。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   因此,景观是一本书,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最精美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向人类展示自然与社会精彩的瞬间。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景观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   [B]1.视觉美的含义[/B]   景观原来就是一个景象的描写,是一眼能看到大地的地的风景,所以说它是一个视觉感知对象,尤其是一个视觉美的感知对象。Landscape本来是艺术家用来描写客观世界除人物以外的景象的,它是有画框的, 到17世纪以后,景观一词的就变成画之中的那个东西,也就是风景, 所以说, 本来是画,后来又摆脱了画框, 变成大地的风景。所以景观,无论是画框中的画景还是没有画框的风景,都是艺术家加工过的。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和中国山水概念一样, 实际上中国的风景在视觉表达上比西方还要早,从东晋就开始了。东晋顾恺之之前, 画家们画的都是仕女画,或是宗教的佛像。西方也是这样,以宗教画为主。风景现作为一个独立的画派最早出现在欧州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中部和北部,这里人口最为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cosgrove,1998),随后,风景画派又在威尼斯商城得到发展,继而在荷兰达到高峰,之后在十七、十八世纪传入英法各国。中国的东晋以后,自然、城市、聚落才成为真正的表现对象,这就是视觉美的含义。   [B]2.景观是社区[/B]   景观的实际上是一个社区的概念,它是群居在这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映。景观是人类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些行为和心理,所有这些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为什么要做城墙,城墙就是景观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隔离,一种战争,一种捍卫,一种保护;为什么还要挖运河呢?因为人和人还需要交流,物质上还需要输送;为什么要修铁路呢? 铁路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那是因为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要从这边走到那一边。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大事情除了统一度量衡、文字、语言以外,最重要的是他还修了驰道, 东穷四海, 錾山没谷, 从咸阳一直修到东海之滨。 修驰道挖运河, 这就是大地景观的形成过程,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地上的投影。   为什么最早的社区,最早的居住,如从仰绍文化开始就开始挖壕沟了?壕沟就是把大自然隔绝在自己的社区之外,不让虎狼入室。为什么居住在村子里的人要筑篱笆呢?它是为了防止黄鼠狼进来偷鸡。这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所以说,这是社区的概念:景观反映了人和自然、人和人是交流呢?是斗争呢?还是和平相处?整个关系都反映在社区这个概念当中。   景观不仅是表面的一幅画,表面涂脂抹粉就完了,搞一个景观也不只是要搞一个美的东西,实际上,景观更深刻的含义,它是你生活在这里,是一个居住空间,它是一个场所。人和土地就要建立起一种关系。要反映土地的精神,这是社区的含义。   [B]3.景观是生态系统[/B]   景观的第三个含义是:它是一个系统,它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景观里面是有物质、能量在流动的,它是有功能的。你可以看到城市里面有车在流,有物质在循环,有水再循环、在流动,有动物在迁徙。任何一个景观,一片森林也好,一个城市的社区也好,一片沼泽地,一个池塘也好,里头它都是有物质能量在流动、在循环的,所以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它的结构、有它的功能,如果是单一的生态系统,那么这个结构里有动物、植物、有人类,共同构成了这个有机体。   从19世纪初开始,人们就对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研究,搞城市规划的就知道,最早的规划师盖第斯(英国苏格兰的规划师)他就把这个地方、这个场所、人的劳动、人的文化做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研究,研究它的规划,研究它应该有什么样的土地的适用性,最后发展到迈克哈哥(McHarg)的自然设计原理,他就是以尊重生态系统的方式,研究人类的所有活动是如何适应这块场地,适应这个生态系统里头其他的结构部分。气候是如何影响地质,地质是如何影响土壤,土壤又是如何影响植被,又是如何影响动物群落,然后又如何影响人类产生的动物和植物的适应。产生了人类的饮食方式、居住方式、人类一系列的文化、符号等。也就是说它是发展成一种所谓地叠加的符号模式,这是21世纪,影响最大的是以环境主义为背景的景观规划模式,根据自然来设计人类的活动,根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建设,发展规划,那么这是一个垂直的基于生态系统内部进行规划的模式。   现在又发展到了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不光是一个垂直的规划,千层饼叠加的一个的模式,千层饼的模式是针对所谓的的分区规划提出来的。我们以前都是分区规划,甚至,我们现在也搞分区规划,这是工业区,那是居住区,那是仓储区,那时文教区,当时迈克哈哥就说:这种规划是不科学的,为什么不科学?因为它只考虑个人的需要,他没有考虑到自然本质的价值!所以他根据生态系统这种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出土地本身是有内在价值的, 这种内在价值决定了这块土地适合于干什么? 正像植物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独特的生境来导致特定的植物群落,理论上来说最终发展演变成一个顶级的群落。而人类的活动,是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之上的顶级的那部分。所以说, 人类的活动应该根据自然的内在的价值来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土地利用的规划,所以它是一个适用性的原理。这个适用性的原理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里面,也有生态系统的适用性原理在里面, 这就是美国很长时间以前的zoning(分区)做法进行了批判,我们现在还在做。所以说它是20世纪最大的一个贡献,对城市规划, 对自然,对环境设计。   "设计遵从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方法的缺点是:它只考虑了人对自然的适应----环境决定论的关系,没有考虑水平运动的空间关系,譬如说,人可以从这个地方运动到那个地方。动物可以从那个地方迁徙到这个地方,所以后来这又发展成为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是空间中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或流。   所以,我们的设计第一是要尊重大自然,所谓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这块地方的自然属性,内在的价值。同时要研究这种空间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B]4.景观做为符号[/B]   景观的第四个含义,它是符号: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应,实际上是人类历史和价值观的一种反应。它也是对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所以说为什么景观是一本书呢?因为景观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反映了人类整个的历史,人类的活动,人类的价值观。   我随便举个例子,石家庄这条河的治理,他就反映了人类的价值观。首先,我们现代人比较喜欢水,如果还是用比较机械的方式处理水,说明我们现代人还是用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的审美观来对待我们的自然,后工业时代我们的自然观就不是这样的。后工业时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自然的是更美的。与自然取得和谐是更美的。但是工业初期人们却把机械的、几何的,工业的认为是美的。所以说你现在看到我们模仿了好多城市建设都是巴罗克风格的,实际上都是工业时代初期的一种审美,一种几何的,规则的,对称的线条,也就是自然人工化。把人类的力量强加在自然力量之上,任何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反映了他的价值观、它的审美趣味。   这个时代的不断发展。景观需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的信仰。你到西藏去看,那里放这一块石头,这些石头对别人来说是一堆乱石头是没有意思的,但你仔细看每块石头都刻着经文的,这个经文都是祈祷平安,祈祷吉祥,祈祷幸福的,这是玛尼堆。马尼堆在西藏人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符号,景观元素本身就是符号。你再到云南哈尼族村寨去看看,这个村寨是坐落在哀牢山上,海拔大都在1500-2000米,在山顶上是一片风水林,林子下。来是哈尼族的村寨。村寨的下面是哈尼族的梯田,层层叠叠。然后在风水林有几棵龙树。梯田的下面和村落之间还有池塘,还有葬人的地方,还有寨门等等,这整个景观社区构成一个符号,他反映了哈尼族人对待自然的一种看法, 对待人,神,天地的一种看法。 山上和风水林之间的寨门是不可逾越的, 当然现在是有人去逾越,在历史上是不可逾越的,是有一条线划出来的。有一片专门的林子是不可进去的,林子是不可以再砍了,谁进去就破坏了风水,就是对神灵的不尊重。   这是人和神的边界,在哈尼族村镇的下面有一道寨门进入梯田,这是人和自然交流的场所,寨子里面是人和人交流的场所,里面有一系列聚会交流的地方。里面有井, 人们在打水,里面有荡秋千的地方等等。这就是社区,这个社区里包含了这个民族的符号, 这个符号,这个意识形态还很强烈。你看中国建城墙, 建天安门,都反映了这个民族或者是决策者的一种寓意。   [B]二、城市景观设计原则[/B]   第一, 设计要尊重自然,不要说城市里面没有自然,城市里面到处都有自然,每一寸土地都是自然的,他都有自然的过程。风的过程,水过程,营养的过程;自然有自然的结构,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功能。   第二, 设计尊重人,这个人有两重性,一个是自然性,一个是社会性,自然性是人需要吃饭、需要庇护、需要遮荫、需要生存。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社会的人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种关系,一种社会的属性,最早期的猿人都不是一个人在一起的,他需要交流,一群人,北京人是五六十个人在一起打猎。为什么大家喜欢在一起吃饭,喜欢围着篝火,这就说明人类需要在一起。有人研究过,凡是五六个人在一起就必然会产生分化,就会有人出来当领导。有一个肯定是配合领导协调大家的关系,其他肯定有人愿意随从。也就是说人和人间的关系有很多潜力,他总是会形成一个群组,一个组团,然后进行他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设计尊重人,就是尊重人性的一些基本的东西。   第三, 设计尊重神,这个神就是我所说的文化,文化不是个人创造的,它是一群人集体创造的积淀。文化实际上是反映了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人和人的一种关系。就是说人类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适应自然和协调人和人的关系。象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从种小米开始,就形成了河北以邯郸地区为中心的粟文化,一会儿讲的邯郸广场设计,就离不开这个,它是一个历史文脉。   关于神,我想多讲几句。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它自己的神灵。也就是它的神, 所以说到南方、到各个村落去看看,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地方神在守候着,叫土地爷或土地神。这个土地神就是地方的精神。我记得小时候我刚考上大学,去北京念书的时候,我母亲到风水林挖一勺土,这个土实际上就是神, 用红纸包好,装在我那个箱子里, 带到北京,"到了北京你拿一点土洒在你的水井里", 当时她也不知道北京没有水井, 喝的都是自来水, "这样你就可以保持你的身体健康,也就是水土相服了", 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和谐了。我一直带着这包土,到欧洲也带着,到美国也带着, 回国也带回来。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神, 就是人对土地的寄托,一种依赖关系。   你看西北,那样贫脊,为什么让他们搬迁的时候他们却不愿意搬迁呢? 为什么哭闹着不愿意离开那块黄土地呢?这就是人的一种归属, 人不可能离开这种归属。没有它,再漂亮、再丰饶的地方, 他也不会愿意去。 这是一种生活的归宿。 所以说用这个再来衡量我们现在的城市,我们的归属,丧失了。第三个误区实际上是这个,这个归宿是怎样形成。   你们有没有看过一本叫做场所精神的书(Genius loci),一个法国建筑师写的. 他说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场所精神,也就是决定这个地方有没有含义:一个就是空间的一种结构,空间的结构决定了你是否能在空间中定位。放到的这个地方,你是否感到在空间中,在大地中有你的位置。这是空间上的设计;第二,就是能否认同。你的生活的整个体验是否和这块土地联为一体,是场所是否融在你的生活里面去。这就是和神的一种关系。对任何人,这个神很重要,无论是孙悟空有多大能耐,每到一处他都要把那里的地方神找出来。把这个土地爷叫出来,叫出来问问这个地方有没有妖怪,他们有什么本领,什么技能,这样,他才可以制服他们。所以说神的含义可以说它是一种外在力量,人必须遵从的一种外在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才使人可以有一种归属感。宗教里这个神就变成了具体的东西,基督教是三位一体,耶稣是神,实际上把所有的东西都归为他。为什么神都在一个非常严酷的环境里产生。中东地区是几大宗教的发源地,如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那里发源,为什么那里创造唯一的神呢?就是因为那里有比较严酷的环境,使人不得不信服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西藏也是这样,佛教最盛的地方在西藏而不在其他地区,因为那里的自然力量非常严酷,所以说产生了一种崇拜。这个我都有例子。可以讲一讲。   刚才讲的这些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基础,比较空的一些东西,我想现在就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城市里,怎么来认识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神。我想从城市源头开始,李主任让我讲一讲城市设计的源头和他的国际发展情况,我大致整理了一下,其实真正的城市设计是从城市美化运动开始的。城市美化运动在国际上是经过批判的,它是在20 年代以后不断受到批判,我们要认识到它为什么受到批判,我们现在的景象刚好相当于100年前的美国的景象。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的现在与那个时代是非常一致的。美国那个时代刚好是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兴起,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在膨胀,就如同美国的那个时代,中国也是这样。或有一些不同的东西,因为是螺旋式上升,但基本上是可比的。大量的农民放弃了土地涌入城市,城市变得非常肮脏。   原来城市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地方,civic一词跟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变成工人,这个城市就一团糟了,贵族纷纷离开, 本来城市是消费型的城市,是神和贵族居住的地方,现在就变成了贫民窟了,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中两方面:   第一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希望改造这个城市。改变城市本身:第一要经过城市设计,城市美化,通过把自然绿地引进来,把城市重新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 城市广场的设计,城市轴线的设计,同时把自然重新设。   第二是,从此引起了郊区化,大量的人涌入郊区,郊区化在此之前又出现了哈瓦德的田园城市。 一个是改造这个城市,一个是把人疏散到郊区去,工业化导致的结果。那个时代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现在郊区化在中国也在慢慢地开始,只是受某些条件的限制,还没有爆发而已,一旦一些政策放开,郊区化在中国肯定是要发生。我这里只谈前面的部分,就是城市的改造, 即城市的美化,城市的设计。   那么它的根源在哪里呢?最早是十六到十九世纪的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欧洲的城市设计,在中世纪之前在城市设计史上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不规则的象油斑一样,是一个非常有机的城市,以神的教堂为核心, 一圈圈的自然居住下来, 自由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在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开展以后,城市经济兴起,农村田园经济衰落,庄园经济衰落,这时候,城市就变的不适合这么多人去居住了,城市街道就显得窄了,城市建筑变成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这时候就出现了城市需要人工地去设计。在这之前城市都不是人工的设计,有没有听说,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在这之前都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从文艺复兴以后,才开始真正给城市进行设计,也因为人文主义的兴起,也因为君主,而不是神权。当神权和人权开始分开的时候,这时候,市长、君主、皇帝、才开始有力量设计他所希望的城市环境。实际上欧洲这个地方,从开始就不是重新建城市,一开始就是要改造旧城市,改造中世纪神的城市,所以说它很困难。巴洛克城市设计,最早是罗马和维也那,实际上主要只做了是做了几条连通几个教堂之间的轴线,沿街做了些景观,把教堂和广场进行了整理。但是大的结构没有变,大的城市机理没有变。只是在在中世纪的城市机理上横切了几条象伤疤一样一样的景观大道,这是不完全的巴洛克城市设计。   那么这个巴洛克城市理想还存在,这个理想是什么?我们看一看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都是非常几何的,园的,方的。城市中心是政府和议会大厦或皇帝,然后旁边放一个教堂,这是构成的中心,然后周围是一些方格网,和放射性的线条一起连成了这个城市。非常几何, 非常规整的这样一个城市模型,但是在欧洲一直没有能完美地实现,欧洲没有实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有机的城市已经存在了。罗马也好,维也纳也好,这些城市早就存在了。只能做局部的改造。但是也有比较完整的,这种完整在哪里能实现呢?只有在宫廷里能实现。所以说出现了凡尔赛,凡尔赛是欧洲最完整的一个理想城市。最完整的一个巴洛克城市。这是给皇帝设计的,所以说,凡尔赛这个模式就相当于在一个肮脏的地方建立了最理想的家园。   所以说直到美国建国之前,欧洲的城市都停留在理想状态。凡尔赛也是理想状态,因为这个城市不可能拿去让大家去居住的,只有皇帝可以在那儿居住。在美国成立以后,法国建筑师就把欧洲的城市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模式引到美国去了。所以美国华盛顿D.C的设计就是典型的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有轴线,有放射线, 宾西法尼亚大道,有中心绿带,林肯纪念堂,雕塑,纪念碑,后面是国会大厦。另一条轴线就是白宫,然后是几条放射线出去。这就是城市设计从欧洲引到美国,变成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当时在美国也是没有真正实现,直到美国建国100周年后,美国经济才进入了一个资本主义,真正地进入所谓工业时代,直到1890年代年以后美国才真正开始崛起,在这之前要么是刚从英国独立出来的几次交战, 要么是内战--南北战争,土地兼并等等。到了1890年代,它的经济才开始真正兴起,也就是城市资本主义和城市经济开始兴起,它就开始想在世界上出人头地了。那个阶段和中国的这个阶段一样,它办的第一件事情是世博会--芝加哥世博会。世博会是一个显示自己力量的盛会,一个显示自己力量的地方,你如果很强大就不会搞这种很荒唐的东西,不会做这些表面文章,就是在他刚刚兴起的时候,最乐于张扬。美国在芝加哥的世博会设计就是典型的巴洛克设计。巴洛克实际上就是重新回到古典回到希腊,罗马,重新去发掘古希腊,罗马那种高贵典雅,也就是向往一种高贵,向往一种财富和权力等。因为是文艺复兴之后才真正发掘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雕塑,以后,出现了巴洛克的城市。   美国在这之前很乱也很封闭,到19世纪末, 才有大量的美国人去欧洲旅游,去欧洲读书、进修。它的建筑师、医生、官员,都是从那里培训回来的,这就相当于欧洲人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美国人又发现了欧洲。也相当于中国人又发现了美国。所以历史就是这么转过来,所以说作为一种城市设计思潮它就把欧洲的这种模式,这种巴洛克的模式引到世博会上来了。所以他都是白色建筑,都是柱廊。都是石头的建筑,石头的风格。这个设计思潮引起了全美国的城市设计运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城市都开始进行城市设计,在当时主要是一些城市中心的设计,城市主轴线的设计,城市广场,城市会展中心,议会大厦,等等。所以在当时在国内所谓的设计大师Burnahm说要设计就要搞大设计、大规划,不做小的修修补补,因为大设计才能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现在保留下来的许多都是那个时代的东西。   从1893年到1909年将近16年的时间,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设计在北美盛行一时。1909年时候,美国开始意识到城市这样搞是不行的,城市美化运动,到1909年才出现了城市规划概念。城市设计就比城市规划还要早, 它是把城市当作一个物质空间来设计,试图通过这个来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变经济,改变城市的政治。   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设计的特点是什么呢? 它强调几何的、古典的、唯美的,尤其强调把这种城市整体化的形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和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用这个来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它觉得这个城市道德水平太差,就是农民进城,所以就怀念城市高贵典雅,所以就通过这种形式化的设计来提升城市的水平,所谓城市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整化, 几何化。你们看我们现在这个城市设计大部分还是这样,大江南北都是同样的模式在做。 当然城市美化运动的倡导者并不只是想做城市的物质设计,不只是做大规模的城市设计,城市美化运动概念还包含以下多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艺术,通过增加公共艺术品,包括建筑、灯光、壁画、装饰来美化城市,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为社会公共目标而不是个体的利益进行统一设计。也就是说,美国当时刚刚从乱的状态结束,城市很乱,大家都在圈地,炒作房地产,占有公共设施等,城市设计是以这个城市公共目标而不是个体的利益来进行统一的城市设计。   城市的改革和城市修葺,包括城市解决脏乱差的问题,城市进行体制改革,更民主,解决腐败问题,城市美化运动当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大家对好多服务设施不满意,好多体制不满意,当时对民权不满意。因为城市归根到底就是大量的人在这里居住的地方,所以它涉及关于人的所有东西,这是城市美化运动本来应该包括的一些东西,但是实际上城市美化把机械的形式的美作为主要目来进行城市中心地带的大型项目改造和兴建,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社会问题,而使城市美化迷失了方向。   城市美化开始是一个记者提出来的,这个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说我们的城市应该美化了,然后他到处宣讲,调动了一批专业人员来进行城市设计。他自己又回到哈佛景观设计系学习, 他掀起了这个运动以后,又重新去学习了景观设计这个专业,归根到底城市美化运动是一个非专业人员首先发动起来的,然后是专业人员跟着来搞这个城市设计,这个运动它包括多个内容。但是,为什么后来迷失方向了?那是因为专业人员的参与,还有城市决策者。城市决策者参与以后, 他就有他的目标进去了,这样就用两个共同的得通病--也是特征:   第一,只关心纪念性的东西和表面文章。我们这个世纪刚刚过,就搞一个世纪大广场,搞一个世纪的大花坛,一个世纪的纪念碑。类似这样,把城市景观变成一个纪念性的东西,而纪念性的东西是表彰政政绩或者是他个人的业绩的,与此同时全然不考虑规划应该达到的更广泛的社会目标。把更广泛的社会目的给忘掉了,把市民真正的生活需要给忘掉了,便成了展示自己,展示市长功绩,展示市领导功绩的一个地方。所以说现在好多城市,说是市民工程,其实是市长工程。   第二是为展示而作规划,建筑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激动,让观者惊叹。城市设计把建筑和城市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而不是生活的空间;变成一个纪念碑,一个丰碑,一个舞台,而不是为居民服务了。它是让观众看这个如何漂亮,完全陷入了景观的第一个层面--视觉美的冲击力。   所以说在欧洲的历史上和美国的历史上都有这个历程。我是讲城市设计在历史上从巴洛克城市开始,巴洛克城市就是从神权转到君权以后,君主极权出现,古代希腊和罗马再发现, 分析和实证为特征的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16--19世纪巴洛克城市这种城市设计风格,这个源头就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再讲一下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城市设计强调这些以后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首先它把城市美化运动强加给城市的设计,强加给城市形态。强调一种城市的高雅化,欧洲的再发现与模仿欧洲的城市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表现欲的发作,表现自己开始有钱了,要走上历史舞台了,其代表是华盛顿特区以及美国各大城市的中心区设计,它的教训是:   第一, 试图在原有的城市中心做大的改造,事实证明,修补原来规划得很糟的城市,不如重新建一个新的城市,代价很大。这样的城市设计所付出的代价非常昂贵。这是美国的一个教训,这个教训在以后的德国,以后的墨索里尼时代都经历过,而且中国现在也在经历着这个教训,现在所有的城市往往都希望重新设计城市中心,这就意味着什么呢?大量的拆迁,这个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这是美国给我们的第一条教训。   第二, 巴洛克的设计实际上是迎合了有钱阶级的视觉审美趣味,解决不了广大市民的需求;   第三, 昂贵的代价投资巨大,但只是为了化妆。这是美国当时在批判的重点;   第四, 过分强调视觉美化来解决社会问题。过分强调这种展示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   城市美化设计在美国兴起以后就在全世界各地,包括英国一起进行殖民运动,建立殖民地。到殖民地以后美国将这种模式--我为什么把城市美化运动叫做幽灵呢?这个幽灵又移植到了亚非拉。像新德里,是英国人的模式,像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实际上是美国人设计的,是美国人的模式。但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他的那些城市设计模式实际上源于巴洛克,巴洛克的阴影一直延续到其它殖民主义国家,越南、印度、中非、南非还有菲律宾、澳大利亚。实际上是反映了欧美的帝国势力在各国扩张的情况,也是为了展示帝国主义强有力的统治,展示他的文化的优越性。它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或者巴洛克风格,所有这些都没有把当地居民放在眼里,从美国的资本主义到殖民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同样的设计模式,道理就在这儿,它们都是要表现一种权力。   到了20世纪初,欧洲又经历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独裁主义的时代,像西班牙的弗兰克,法西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实际上都反映了欧洲又吸取了殖民主义模式, 城市美化的幽灵又回来了。你看,当是墨索里尼想改造罗马,想把整个罗马恢复到凯撒大帝的那个时代;希特勒当时建的柏林城是非常宏伟的,要把它建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道,世界上最宽的一条马路,世界上最宏伟的一个办公楼,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大厦,也就是说,当工业经济发展到高潮的时候,欧洲的独裁者又从殖民主义, 主要是美国重新吸取了城市设计的这种理念,来展示权利,炫耀财富。在欧洲,你看很有意思,德国也要办一个世博会,希特勒说:我要办一个世界博览会,那时候全世界的人都要来看我们的城市。为什么要办奥运会,奥运会就是展示他的力量,展示他的城市。当一个国家刚兴起的时候,往往他要展示它的力量,它的雄风,因此,城市设计就兴起了,就是那种反映权力, 反映统一秩序的那种城市模式,所以又回到古罗马和古希腊,回到古典主义的那个特色。但是,希特勒也照样失败了,为什么,他建不起来,他建了一半,当时,国库不足以把整个城市建成,原希特勒的大道---柏林大道建了一半, 苏联人就攻进来了,后来却由苏联人继续建设完成,就改名为斯大林大道了。建一个设计中的理想的模式要花费昂贵的代价,这也是教训。   这个教训现代中国人却没有去吸取,我不客气地说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设计的非常壮观: 景观轴线、景观广场、世界最高的楼、实际上许多都建不起来, 建了一半烂在那里。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不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而去搞一些表面的文章。 所以要警惕城市美化运动来到中国。这个是不奇怪的,只要我们看一下历史就可以认识到,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美国的兴起,到殖民主义的兴起,再到欧洲独裁主义的兴起,城市美化的幽灵一直在世界上回荡。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只不过当时实力不够,在当时搞了十大建筑,搞了天安门广场, 这也是一种实力的展示,因为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在全国搞这么大的东西,所以搞了一个时间也就停下来了,50年一直没有搞城市设计,所以到了现在又开始了,所以要警惕,它的背景和当时美国的背景,和殖民时代及欧洲独裁主义时代的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 城市环境恶化;   第二, 经济实力增强。所以它的集权有了非常大的经济实力;   第三, 追求统一与秩序,我们也要追求统一与秩序;   第四, 更重要的我们现在重新发现了西方世界,象美国人重新发现欧洲,欧洲人重新发现罗马一样,我们把眼光放到了西方,我们现在设计的城市基本上按照西方人的模式来设计;   第五, 追求政绩,领导者在追求政绩, 这当然是好的, 但要看是那方面的政绩;   第六, 是专业人员的软弱无力, 无论是是什么领导,对设计方案说否就否。 我就回想起这个历史了, 希特勒在做他的城市的时候, 他身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建筑师, 希特勒想怎么做他就必须怎么做, "我要这条轴线是世界上最长的, 最宽的" 。他每一次来审查建筑的时候, 都会问"我的那一条轴线在那?" 希特勒是懂建筑的,希特勒当时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家, 他的脾气怪诞和他是艺术家有关系, 他本人是象要进维也纳艺术学院, 但没能进成。他一辈子后悔没有学建筑, 所以它对城市建设有一种狂热, 一个城市的模型拿出来他就会问"我那条轴线在什么地方?" 他不会考虑居民在什么地方, 他会问他的那条轴线,他的那栋办公楼在什么地方。专业人员是软弱无力的;   第七, 小农意识和暴发户意识, 也就是时代的局限性。这个时代和美国100年前是一样的, 小农意识,暴发户意识泛滥。大量农民变成城里人,20-30年以后,有60-70%的人要入住城市,这些人带来的观念都是农业时代的观念,农民的观念,那么小农意识有很多反映,领地意识,庄稼意识,庆宴意识,什么是庆宴意识? 农民每年有一次大庆宴,过春节花上15天的时间天天吃喝,把1年的积蓄全都吃光了。一辈子也就两次大的庆宴,红喜和白喜,为什么白喜也叫喜呢?白喜可以狂欢,狂欢是人类固有的,人类越是穷的地方狂欢的意识越浓,所以到城里,反而慢慢的这个东西消失了,春节也一样,天天有肉吃了,也就无所谓,人类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节制的动物。动物好多是有节制的,美洲有种食蚁兽,它食蚂蚁不是每次都吃光,而是挑着吃,吃一段留下一段,它每天都有,每天都可以吃窝里的蚂蚁。   从进化来说是人类就没有资源很平乏的时候,你看欧洲人在进入美洲的时候看到成群的野牛,印第安人知道怎样和野牛形成和谐的关系,但是白人一去,看到野牛就杀,杀完了就只吃它的舌头,一头野牛杀完了就只吃那舌头,运回纽约去。,所以大量的野牛就烂在草原上,被捕杀完了,几千万野牛到最后就剩下几千头,也就是说人类是无度的,人类是不节制的。不节制是来源于什么地方?来源于人类的进化。从两千万年前开始,当时整个人类都是在林子里生活的,大概两千百五百万年前,地球变冷了,大量的草原从北向南迁移,人就下到地上来了,整片的地上都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非常丰富的食草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没有节制地享用自然,这种习惯一直到了农业时代,他才受到节制,不得不压抑,它只能吃种的那点粮食,但是他的那种暴饮暴食的习惯还是偶尔要爆发的,要满足一下, 那么在城市里是怎么反应呢?城市里也是这样,城市里每次大庆祝的时候,每年的五一,十一,大量搞花坛,大量搞装饰,搞一个月,欣赏一个星期,然后全部撤掉。每年象北京市搞得这些庆祝,如果不搞或者少搞一些,每年都可以给北京市民增加一块几百亩绿地,每年都可以增加一块,你算一算,50年来北京市绿地面积可以增加多少?她的环境可以改变多少?而不是暴饮暴食这种狂欢意识,庆完了以后, 这一年都是风沙,只为了那一段时间的美化。这是小农意识和暴发户意识的反应。   第二个反映就是庄稼意识,农业时代庄稼意识很重,什么是庄稼,什么是草,农民最讲究着个,他整天和杂草打交道,他对杂草是深恶痛绝的。他进了城以后也对杂草深恶痛绝,只看到花是种的,然后杂草就要拔掉,,最近刚刚有所改变。50年来一说打扫卫生就是到院子里清除杂草,也就是说它把农业时代的价值观放到城市里。   还有乡土意识,农民进了以后最怕其他人看到自己很土,所以进城以后,他要变的洋气起来,洋起来又有各种做法,自己打扮的很洋,你从县城到北京可以看到, 越到广东穿着越随便。越到县城里,城里人觉得越土的东西他们觉得越洋,穿着越花捎。城市建设也是这样,比如说为什么瓷砖到处泛滥,瓷砖是农业时代的人们对光亮的东西的一种反应,他认为瓷砖比一般的砖头好,比那个漂亮,比一般的乡土材料,如石材,更漂亮,所有的地方都要铺上瓷砖,从厨房一直铺到卫生间,直铺到大街上。当然我们现在觉得的瓷砖不好,也是因为铺的太多了,大家觉得不好,它刚出来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它很好,这也是农业时代的一个反映。现在有人换成别的,换成磨光大理石,换成花岗岩,认为这又是洋的。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局限性。   爆发户意识是小农意识的一个侧面,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钱但没有知识,没有品位。,我们现在的城市正处在这种状态,石家庄当然经济实力还不够好,还称不上是爆发户,南方有些城市就处在暴发户的意识阶段,它有钱了,贴着金色的琉璃瓦,黄色的镶边等等,这是典型的,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这种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超越自己,如果随着这个时代来做,他肯定是处在某个时代的,当时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他希望从天安们上看到北京市全都是烟囱,这是确有其事的,他说都是烟囱就好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哪怕是领袖,他也要受到这个时代的意识的局限性。作为专业人员就是要如何克服这个,靠什么?第一,要学习,看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历史很重要,所以我把历史给大家讲一遍,把我们现在认为好的东西,实际上是人家一百年前的东西。   城市设计有几种症状可以判断哪些好?哪些不好?   首先,是景观大道,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争相模仿,景观大道就是城市美化运动的一种反映。,我说过最早的景观大道之一是在罗马,连接几个大教堂之间的通道,还有法国的香谢里舍大道,是拿破仑、豪斯曼修建的景观大道。上海人又请法国人设计了一条世纪景观大道,你问它设计景观大道干什么?为什么要设计景观大道,他没有足够的理由,大道是做什么的呢?街道本来是供人们休闲,供人们和大自然接触、交流、通行的一个地方。修完这个景观大道,两边上下是六车道,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隔离了,起不到真正的目的,对城市的整个功能是一种破坏,原来整个城市哪怕是路弯一点也好,它是人和人天然的一种联系,一种社区的联系的反映,结果你给它横切一刀,在这个城市开一个所谓的"景观大道",整个肌体被割裂,血管都破裂了,当然问题还很多。第一是昂贵,往往长期以来形不成所谓的景观大道,所以景观大道很空旷,很曝晒,放在那儿,只是一条大马路,大量的土地浪费,功能的丧失,将原来的城市环境和城市肌理糟蹋了。   第二,是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并不是不能搞,搞城市广场是好事,关键是怎么搞,是为了展示目地去搞呢?还是回到城市广场的本质的含义去搞,城市广场本来是人们交流的场所,从磁山文化、从仰韶文化开始, 你看人们都要有广场, 然后是居民围在一起,晚上在那里烧煹火, 一起吃饭, 一起交流。 后来城市广场在古罗马希腊成为一个公众发表言论的地方,Forum,即讲台,变成一个公众提意见的地方, 当然这个功能我们现在还有,比如去天安门广场集会。但是这种功能可以变得更人性,而不是展示性质的。 而我们现在做的城市广场违背了自然、生态原则,违背了人性的原则,违背了文化、和场所性的原则,城市广场没有文化。 你看城市里好多大广场, 不是罗马柱,就是几个大喷泉, 上面一棵树也没有, 人在那里都没有办法坐,喷泉老是不能开,这又是个欧洲的广场,失去了文化,失去了认同, 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人重新又拜倒在欧洲文化的脚下, 这是城市广场之风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为美化而兴建公园, 同样公园也是好事, 我不是批判公园本身,公园应改修建。但是现在这种公园往往是为美化的目的而建的,要搞公园就搞个一千亩的大公园,然后到那里植树,然后就说为城市建了一个大公园。但是你想一想这个公园究竟是干什么的?公园为谁来建,谁从城南花半天时间到城北的大公园里去,公园的目的是什么?公园的目的是要满足日常人的生活需要,每天要能够享受到大自然,这才是公园真正的目的。把它公园变成一个游乐场所,花一个周末去游玩一下,这就不是一个公园啦,变成一个旅游点。往往把公园变成一个旅游点来建设,这也是现在的症状之一。   第四是城市水系,那么城市水系有四大误区,这在南方可能更明显。第一事断之,把水系一节节地截断,蓄起来,有的甚至也不蓄,原有的城市水系它是一个有机的城市水脉,有机的血脉被一断断的分割,我们现在一直切到长江,黄河。中国风水是最忌讳断了,断龙就是断子绝孙, 把水脉和龙脉给断了,这是最忌讳的。那么在景观生态学上,这也是最忌讳的, 把一个连续的景观给切断,不利于自然过程,不利于动物的迁徙,不利于植物的繁延,不利于风和水的过程,这都是影响整个大地生态的,那么城市水系有第一大误区是断之。第二是把它盖掉。本来是一条自然的水系,被污染了,很臭,治理的简单方法就是把盖掉就算了。让臭水在下面流,没有花时间,没有花精力, 没有花钱去治理污染,把水系盖掉,一盖了之。他忘掉水系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一个小孩子从小不接受水,他的眼光都是呆滞的,小孩如果不接触水,它不会有创造。你想一想人类和水的关系,到大海边人为什么就会激动,为什么一到大海边就诗兴大发,在大海上特别是晚上听到鲸鱼的叫声,频率是非常高,可以传得非常远,从大海深处唤起对心灵的一种归宿感。人对水的感情是天然的。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盲人,叫海轮,她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水。所以说,所有的艺术家,你考察他的历史时都有水在他心中,这是特别重要的。对设计师来说,如果他胸中没有水,那么他也就没有创造力。现在我们的城市里把水盖掉了,把人的记忆都盖掉了,那么就把自然最有灵感的东西盖掉了,盖掉了人的记忆。第三个最大的忌讳就是用水泥护衬起来,好像这就把河流给治理了,第一次把污水抽干了,变成了清水,不到半个月, 水又臭起来,衬上护岸之后,这个水就不是活水了,无论是流动和或是不流动,它都是死水。我为什么讲生态系统的概念,水本身只有和土壤、植物、动物联为一体的时候它才是活的,水里才能降解一些物质,才能把物质和能量循环起来,里边生物才可以生长,才不会发臭。北京也是这样做,青年报好几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也提了不少意见,他们认为还是衬起来好,我刚才讲,迟早要把他砸掉,美国人已经凿了,20-30年前就已经砸了,欧洲人也是砸了好多河,砸了以后渗水是一方面,但是把它作为整体生态系统以后,恢复自然,哪怕是只有一点水也是美的。水系治理的第四忌讳是把它填掉,填掉变成管道排污,这也是没有认识到水的价值,水系有它的文化价值,还是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你灵感的源泉,是城市风貌的源泉,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水是不可能形成的。   第五个方面就是展示性的居住区,这也是城市美化的一个症状。我们居住区搞的是展示性的居住区,建设部的示范样板工程,里面搞得都是展示性的,也搞广场,也搞花坛,也搞很华贵的铺装,也就把刚才讲的那些东西同样用到居住区,把暴发户的那种观念同样用进去,包括从名字开始,凯撒宫,凯撒花园,或者是枫丹白露花园,像这样的名字都反映了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一种意识,这都不是人性的。真正住在里面,我刚才讲的三个东西都没有啦,是为人的嘛?是生态的嘛?没有!花岗岩甚至是进口的,是有文化的嘛,是有神的嘛?是有归宿感吗?没有!法国凡尔赛--那是你的吗?不是,拉斯维加斯有两只白老虎,为了展示,给他盖了一个宫殿,外面是玻璃,里面是金碧辉煌,有宝座,把老虎当作皇帝来对待,老虎没有力气,一会儿在这儿躺一下,一会儿在那儿躺一下,根本就不是老虎,变成了一只病猫了。也就是说当人失去了归属于他的东西以后,他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相反把这老虎放到山林里以后,在林泉之中它可以咆哮,奔跑,可以捕食,它是充满活力的。要是把居民放在皇宫里,他也不知所措,他失去了人性,所以说整个城市也是这样,关键是要回到人性,人性就是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性,这有很多共同的表现我就不再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看一下历史就知道了,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本质问题和教训,那么本质问题在什么地方,第一它是人类挥霍欲的反应,第二,它是唯美的追求,第三,空间与社会结构的破坏,第四它是地方精神的淹没,第五虚势与浮躁,人性的丧失--没有人性,不尊重人性,人类发展到现在实际上真正尊重人性的时候是很少的。中世纪以前我们尊重的是神,人是奴隶,到了巴洛克时代,我们尊重的是君主,人还是奴隶,第三的时代,工业时代,人尊重的是机器,还是没有尊重人,城市改造为了什么?为了机器,为了汽车来改造这个城市,实际上也是把人忘掉了,哪个城市都是这样。6车道的马路,人要过街都要走两里地才能过天桥,没有把人的活动真正放在第一位。生态没有了,不是人居住的环境,这样的城市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本报告的理论部分的理念与误区。下面休息一下再讲实例。(报告整理:景霜,吉庆萍)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