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admin 2005-09-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滨水区的发展通过对滨水区的开发活动可以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使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城市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和服务,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1、引言

  城市的滨水区是城市独特的资源,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它往往是城市活动空间的核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再开发成为许多城市应对城市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与各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改造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竞争能力。城市竞争力的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全球化不仅与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有关,还与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正如吉登斯指出的,“全球化的后果是深远的,几乎影响着社会世界的所有方面”①。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报告也同样揭示了这一点—“全球化已经将城市置于一个城市之间的具有高度竞争型的联系与网络的框架之中。这些进入全球网络的城市在全球力量领域中发挥着能量节点的作用。在不稳定的世界经济中,在所有部门中日益增长的变化的速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同样将注意力集中于拥有维持正在进行的竞争所必需的宝贵资源的城市”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吸引新的资源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之中,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应于全球化条件下复杂的城市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空间结构,城市竞争力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认识—城市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依靠于它的生产能力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提升城市竞争力比提升企业竞争力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仅要提升经济层面的资源管理与效率,而且必须面对非经济层面的挑战与变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越来越集聚于那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地区。相对于一些迅速流动的资源要素(如资本、信息),要在与它们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城市需要创造并保持、强化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这种努力最终要落实到城市中的特定地段,而那些个性与特色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就成为资源要素主要的选择。滨水区的重建和再开发成为当代港湾城市发展的关键项目就是这一趋势的重要反映。

2、滨水区历史演变过程分析

  港湾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演变过程体现出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资源等变量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滨水区特定的空间和地点条件结合,形成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因而具有影响城市竞争地位的意义。

2.1资源经济时代③

  在资源经济时代,贸易能力是直接决定城市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贸易能力在很多方面受到滨水区发展影响。工业化以前(18世纪中后期以前),经济的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城市竞争力基本上是从对物质资源的经营控制中获得,沿海的港口城市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贸易体系的核心。11世纪~14世纪的西欧工商业城市广泛兴起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滨水区的加速发展,而港口则是提高城市竞争地位的重要砝码:谁能够控制资源,谁就可以赢得市场,获得发展。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就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些港湾城市通过滨水区的发展,突破了仅仅作为商人和手工业者社区的局限。当然最初这些滨水区规模较小,往往呈现一种自发的良性发展态势,且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它同时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

  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此时也主要表现为它对物质资源的最强势的经营和控制能力。而那些远离河口、海岸的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和约束。

2.2工业化时代

  工业化时代港口城市的兴起有3个特征。首先,滨水区作为产业空间存在。工业革命开始时,由于蒸汽机的使用及工业用水、排污的需要,工业选址于河滨地区不仅可方便取水,还可利用便利的水运条件。交通业本身要占据相当大的滨水用地,也导致工业区日益向滨水区聚集。其次,滨水区作为交通空间加速了专业化的港口区发展。为适应现代交通港的发展,港口不再是对货物进行简单地储存、加工或者贸易的地区,而是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这些都加速了专业化的港口区发展。最后,滨水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边缘化”趋势。对工业资本的需求使滨水区生活功能受到排斥,而工业化时代城市结构中新的等级性和核心要素的出现(如区域基础设施、公园系统等),也使开发活动逐渐偏离滨水区。

  这3个特征的形成显然与社会对滨水区的需求有关。尤其是这一时期城市致力于产业资本的发展,这一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滨水区的发展,也确立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在这一时期港湾城市将滨水区产业和运输功能作为参与竞争的重要筹码。客观上,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内河运输④和铁路运输⑤也都服务于主要大城市的港口区,使得已存在的港口都市及内陆都市快速出现联结,从而使港口区确定其支配的地位(19世纪中期,波士顿由于未能有效地建立港口与区域运输系统的联结,最终被纽约取代了其对于内陆市场的主导地位⑥)。

  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生产和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要素积聚在滨水地带,带动整个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

2.3后工业时代

  工业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港口城市依托于滨水区,一些超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都依托于滨水空间成长。但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可能使这些地区由盛转衰。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衰退,导致城市中的工业地区受到很大冲击,滨水工业地带也大量地空置。此外,随着国际航运船舶的大型化⑦趋势、集装箱业务⑧的发展,以及太平洋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⑨,运输网络体系、内陆腹地与海外腹地的分布及其它条件一起影响了航线的分布,进而使港口体系发生剧变,很多城市的港口运输业受到冲击,从而走向没落。港湾城市开始关注于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逐步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所谓的消费社会、后现代社会、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产品的全面过剩,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由生产转向了消费。滨水区开发逐步进入创造消费空间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将向着吸引剩余资本(尤其是商业和服务业资本)的重新注入方向进行。其目的一是要保证经济的增长始终由超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二是要使衰败地区沉淀的空间资源得到新的利用。滨水区开发理念主要在于城市的建设要适应于人和市场的需求,推动人的聚集和有助于企业获利,这种繁荣将创造出活跃的消费需求和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环境。而且滨水区开发更强调投资类型的兼容性,对于地区的、发展的社会属性较为重视,力求使多元化的、可变的空间符合城市建设的需要。

  从不同的城市来看,滨水区的重建和发展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巴尔的摩市(Inner Harbor)因城市开发,创造出节日市场(Festival Marketplace)这一形式,以特别的消费环境吸引人;利物浦码头区以文化休闲设施的建设为先导,形成了利物浦市的一个文化时尚活动中心;鹿特丹码头区改建则积极顺应当地的文化传统,以中产阶级的生活居住设施建设为核心,形成功能复合的区域;伦敦码头区的改建则以“再建一个CBD、分解中心城CBD的压力”为目标,同时体现出对公共空间的尊重。

  因此,滨水区在当代新的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从多个层面提供了服务功能,不仅仅创造出更紧凑、更复杂和更多用途的环境,而且还结合自身的资源(历史的、景观的资源,甚至某一种生活情趣)创造出一定的消费理念,而成为更吸引人的地方。且这些服务性功能可以依托在该城市某种特定功能上协同发展,相互促进。

3、滨水区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贡献

  一般而言,城市竞争力可由各个方面综合加以讨论。从近年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其囊括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的要素。本文从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的角度立论,以城市核心竞争力概念来考察滨水区的发展,突出其作为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

3.1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特点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城市研究引入,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⑩。

  “核心竞争力是把综合竞争力所包含的诸如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精神文明、信息、价值观、知识体系的作用力归纳,抽象到诸如人才这样的主要子系统中”。  

  本文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城市内部特征中,为城市所独具的、支撑城市竞争的优势,并能使城市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城市的一般竞争力,如经济实力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市民素质和人才竞争力、科技和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只是城市某一方面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包括:①价值性,即能够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②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是独自拥有的,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③延展性,即核心竞争力是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的有力支持。研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基于城市现有各项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的生长主线,该主线本身必须有很大的成长性,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延展性和驱动性,即能够带动城市一系列的相关领域的迅速成长,并衍生或催生新的发展领域,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内在联系密切、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区域经济功能体。

3.2滨水区发展对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积极贡献

  滨水区的开发和再开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重复,被自觉和不自觉地反复应用。滨水区发展是城市应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因素,用以提升城市竞争地位。以下,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一步探讨滨水区发展对城市竞争优势的贡献。

3.2.1市场价值

  西方国家当代的社会与空间出现了诸多名词,如后工业、后现代等,其出现的背后是以资本积累和控制模式的转变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即所谓的“后福特制”。这种后福特制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市场、产品和消费模式的弹性。它以出现全新的生产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新方式、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商业、技术和组织创新速率的极大强化为特征”,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缩短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周期。在后福特制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特色在竞争中的资源意义得到极大地增强,世界城市空间的分化、流动、易变现象,以及生产、生活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趋势日益明显,这就产生对多用途的、复合性的、空间的需求。而有含义的、多元的、复合的空间因为具有了稀缺性,所以产生了相当大的市场价值。

  20世纪70年代起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出现了以下趋势:

  (1)规划以新的公共空间原型为特色,提供符合现代生活的设施,同时又充分尊重传统城市的空间。例如在美国传统上,滨水区是城市非正式的中心,从空间上讲,滨水区也一直是城市中的特殊地带,是塑造公共空间的重要地段。

  (2)将超大规模建筑的建设经验(如迪斯尼乐园、洛克菲勒中心,实际是一种实现了所谓公共空间的大尺度的房地产项目)引入城市后,滨水区的区位(历史中心或邻近市中心且拥有便利的交通)是大尺度房地产项目取得成功的最好条件。

  (3)创造新型的公共空间和私人投资之间的联系,并策略性地使用这些投资。由于滨水区在公共目的和开发商的利润追求中表现出的优势,而很容易成为二者的结合点。

  因为地理条件和城市形态的特殊性,滨水区在功能上有机会增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除了水运交通功能外,滨水区还孕育了与水有关的文化和生活形态,滨水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形态是最具人性和城市生活经验的元素。滨水区的这个特点在当代又重新被人们认同,使滨水区在提供服务及满足现代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相对而言,当代滨水区的再开发是在产生新的空间:滨水区既是物质空间,容纳了新的功能(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倾向于在滨水区选择它们的办公地,城市生活空间返回滨水区并加入新内容),同时又是象征空间(塑造了城市的新形象,并且是体验和消费的空间,对市民和游客来讲都很有吸引力)。

3.2.2独特性

  滨水地区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差异性促使滨水区逐渐形成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发展历史,其往往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劣势。与其它城市相比,港湾城市发展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滨水区所决定。

  更重要的是,滨水区还有一些特殊的、有“制度”意义的因素,比如与滨水区公共活动有关的行为习惯、组织规则等,也被内化于这个过程。在绝大多数的美国港口城市中,码头容纳了公共市场。按照Philip Langdon的研究,这些市场是城市社区的组织者。时至今日,很多市场仍服务于城市,纽约的South Street市场一直运营到1980年,西雅图的Pick place市场和the letter’s Broadway市场至今仍在运行。市民已形成到这里来消费的习惯,同时也存在对历史环境很深的依恋。在荷兰的港口城市,港口设施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叠合是一大特色,最重要的港埠同时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区域:港区不仅是交易区及重要的休闲娱乐地,还是富商们的居住地首要选择。例如,在文化传统上,鹿特丹市的中产阶级就致力于将港口发展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

  可以看出,在城市滨水区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滨水区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方面都有独特的积淀,对于没有滨水区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历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滨水城市之间,由于条件的不同,那些内化于城市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之上的制度、组织和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比建立在个别发展项目或某个出色的政策设计或产业基础之上的竞争能力,具有更好的独特性。

  无疑,这种独特性有助于城市在全球化中凸显它的位置和更好地参与竞争。

3.3.3延展性

  滨水区的发展在功能、空间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显示,它可以帮助城市在多个市场中发挥作用。以滨水区开发形成的优势为依托,城市可以以更多的产业形态进行拓展。

  城市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居住空间和对产业空间的需求。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具体的产业载体的分布来实现。便捷的和低成本的运输,是古典区位理论中最基本的要素和许多产业集聚的基本动力,而港口区是沿河产业带的“成长核”,甚至是该城市的起源。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机制,并带来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此外,滨水区发展的业务涉及商业、运输仓储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及工商服务业等,涵盖内容相当广泛。这些行业对于城市拓展功能有极大的帮助,它们的服务品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品质与成本。有不少城市,港口功能虽然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但随着滨水区发展而产生的行业继续壮大,港口功能作为新的城市中心功能而凸显。如阿姆斯特丹成为金融中心,斯特拉斯堡、海牙、波恩等成为了行政中心,科隆成为了著名商都,埃森、多特蒙德、卡尔斯鲁厄、弗莱堡、康斯坦茨成为了大学城等。

  可见,滨水区开发活动延伸出的相关产业可以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形成经济增长,刺激并推动市场生产的核心动力,而不仅仅是实现本地区的发展需要,这对城市的长远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3.3滨水区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滨水区的发展首先对城市形象和经营有直接作用,形成与其它城市相区别的特色,有利于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其次,通过滨水区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通过对滨水区的开发活动以战略性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

  在城市竞争力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演变其实是一个从自然资本主导到金融资本主导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过程。各个城市资源和能力各不相同,资源差异性和城市运用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城市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培植城市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及对这种资源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滨水区恰恰从内涵上满足了建立独特资源和能力的需要。

  同时,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资源等的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滨水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显示,滨水区良好的延展性能胜任一次次的变迁过程。

  尤其在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们的社会需求已从基本需求发展到多种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从符号和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积淀在滨水区中的历史价值和超越社会阶层的普遍的认同感强化并延伸了它的价值。成功的滨水区开发延伸出的服务功能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紧密结合,强化城市形象修饰成分,使其符号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并保持与其它开发相区别的某种特性,以致于竞争对手无法得到且难以替换、难以模仿,从而形成新的战略性资源。

  滨水区的发展决定城市竞争力主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因而可以作为一种有目的、系统的塑造港湾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和途径来实施。

4、结论与思考

  (1)滨水区的发展具有城市竞争所需要的独特价值。历史经验证明,滨水区对于城市发展长期的主导地位来源于它在执行城市发展战略中表现出的独特价值、弹性和适应能力。在不同的时代,滨水区的发展都为城市竞争地位的形成做出独特的、重大的贡献。当滨水区再开发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往往有助于该城市其它协调系统的确定,由此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 

  (2)滨水区发展形成的特色和战略性资源往往能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共享和转移,而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在强化已有特色的同时,又开发出新的对城市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特色和战略性资源。从长期发展来看,一个城市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是这种在立足于追求市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外部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市场所看重的价值的能力。

  (3)当代滨水区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后工业时代,滨水区的发展打破了行业企业发展的界限,帮助城市进入多个市场。城市竞争战略的谋划将不再只限于对既定的行业内市场份额或产品、服务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在滨水区的开发过程中对商业机会的竞争。

  (4)当城市面临全球竞争时,对外界变化要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在城市内部可能还会有意识地选择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地区来突出城市竞争力。巴尔的摩内港等滨水区的成功开发,也使滨水区的再开发成为一种“竞争规则”或“竞争标准”,进而促使一些城市通过对这一标准或规则的掌握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

  (5)由于每个城市的资源条件不同,一些独具特色的滨水区发展轨迹并不完全适合其它城市,真正的转机须从转变观念开始,并通过对本地核心资源、核心能力的挖掘和培育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滨水区的发展项目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逐步形成与竞争者有所差别的特色。在发展自己与其它项目上诸多方面的特色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就是今后极有可能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注 释]
[1]赵旭东,等.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司 然,等.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住区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在本文中用以指工业化以前(18世纪中后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这个阶段自给性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特性,生产方式处于简单加工阶段,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发展等主要受到资源的制约,经济的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因此相对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概念,本文采用“资源经济”作为对这一发展阶段的描述,同时便于“通过贸易能力”等相关概念与港湾城市的发展直接联系。
[4]1755年英国Lancashire郡开凿了第一条有影响的运河,自那时以来,修建的运河总长3540.46km。法国开挖了3218.6km的运河(1800年~1847年);美国开通了至关重要的Erie Canal、Chesapeake和俄亥俄间的运河等水路。
[5]1830年以后,铁路开始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6]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加快,导致能够接纳干线船舶的港口数目越来越少。
[8]由于集装箱班轮运输是定线、定港、定班、定时服务,不允许乘潮进港,因此,对港口水深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9]尤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亚经济的起飞,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开始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在美国,经济发展重心亦加快了从传统的东北部向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转移。洛杉矶港、新奥尔良港的兴起与纽约港的衰落,就是这些“转移”的重要反映。
[10]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7).
[11]仇保兴.当前城市经营的误区与对策选择[OB/EL].学习时报网“社会综合·特别专题”.
[12]一般而言,“制度”(institution)意味着“组织机构”(organization)、“行为规则”(rule)和“风俗习惯”(convention)。
[13]Han Meyer.City and Port”[M].International Books,1999.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 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滨水地区城市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城市[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刘庆元,刘宝宏.战略管理:分析、制定与实施[M].长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5]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6]尤尔斯,麦特查瑞斯,戈达德.大城市的未来[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
[7]曼·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93.
[8]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9]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7).
[12]于涛方,顾朝林,涂英时.新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竞争力[J].城市规划汇刊,2001,(4).
[13]张庭伟.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11).
[14]李忠奎.港口规划的新风险—航线分布[EO/L].中国交通网站.
[15]Han Meyer.City and Port[M].The Netherlands:International Books,1999.
[16]Iain begg.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M].UK:Carfax Publishing,v36.
[17]Martin Boddy.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UrbanCompetitiveness: A Critique[M].UK:Carfax  Publishing Urban Studies,1999.
[19]赵旭东,等.社会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司 然,等.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 :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