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关于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的探讨

admin 2006-05-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门迟到的学科和它所处的两种语境   在中国,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景观设计学足足迟到了近一个世纪,它以全新的姿态阐释着物质意义上的景观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就像现代主义给传统建筑注入活力,使其走入平民生活,但这一学科

  一门迟到的学科和它所处的两种语境

  在中国,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景观设计学足足迟到了近一个世纪,它以全新的姿态阐释着物质意义上的景观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就像现代主义给传统建筑注入活力,使其走入平民生活,但这一学科却身处两种语境: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环境,互联网加剧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是前现代的景观现状,旧有的思想和观念继续加固着这一堡垒。就这样,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处在这种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特殊语境中,这是百年孤独带来的尴尬。
  语境决定态度,面对前现代的景观现状首先要批判,像现代主义先驱那样,运用辛辣的语言去批判。这一阶段的理论和观点不可避免的带有启蒙色彩和宏大叙事的特点,而启蒙主义和宏大叙事是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环境相对立的,所以当代景观设计师比现代主义启蒙时期的建筑师们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批判的背后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自我嘲讽的调侃心理,带有鲁迅文学的色彩,正是这种色彩,使得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关注并反思自我,使中国景观现代化避免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

  透过思潮的变迁看当代中国景观设计

  尽管思潮的发展更多的作用于建筑设计,但对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西方设计思潮大体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的过程,其中还包括风格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流派,呈现出一种纷纭复杂的现象。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形式追随功能,强调理性、纯粹、秩序,少即是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最终演化为历史符号和图案的简单拼贴,多反而变成了少。目前全球化的环境与能源危机使得设计回归功能与理性本体,并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是由工业革命及其后果决定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工业化和都市化强烈冲击下,在批判传统与道德观念的重建中产生,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符合大机器生产的功能主义理想。它最深刻的代表是柯布西耶的基本建筑和理论,它反常规、反传统,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其人道主义立场,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的理论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主义建筑进程。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在50年代的“哈佛革命”后形成,将功能作为设计的起点,从而使景观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设计以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对当代景观设计而言,现代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景观现状的批判。首先,对传统风格的批判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马歇尔.布鲁尔说:“现代运动的事业是连接‘外表与真实’之间鸿沟的桥梁。这鸿沟被拓宽,是通过那些历史的虚假性,通过那种时代风格的陈腐原则,或是通过努力维持那些旧时代逐渐被废弃的文化(造成的)。”西方古典风格曾被现代主义所彻底废弃,却以更加奢华的形式出现在当代的中国城市景观中。现代主义运动的另一个特征是人道主义立场,初期的现代主义受欧洲高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注重普通劳动者的居住问题,这在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有着明确的体现,“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建筑,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这种人道主义立场批判了当前中国城市景观中呈现的以审美为先导,忽视普通人的景观体验的现象。
  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环境与能源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西方的思维方式,跨越了技术与科学的层面,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社会发展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时期的西方设计理论,首先是对西方自身的理性和初期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同时又不信任折衷的后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呈现出新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一阶段,景观设计学直接参与进来,以1969年麦克哈格发表的“设计遵从自然”理论为标志,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设计理论的发展。同时,麦克哈格的这一理论超越了结构主义景观大师丹凯利的“设计是生活”的理念,将景观设计学提升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也使景观设计在应对人类与自然的危机中发挥了比建筑学更大的优势。与此同时,生态学对建筑景观实践产生了影响,出现了生态建筑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90年代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导致了设计方法的改变,人们从设计思潮的讨论转向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
  环境与能源危机对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而言,比后工业时代的欧美国家要严峻的多,并且在超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加剧的现象。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缺乏使大部分景观行为构成了对自然和乡村资源的掠夺。生态学家威廉。巴勒斯(W.S.Burroughs)曾在上世纪70年代说:“付出绿色,把你为了金钱偷来的绿色还回去,你为了你的绿色生意出卖了以土地为生的人民,只为凳上第一艘伪装的救生艇——将绿色还给鲜花、丛林、河流和天空。”这似乎也是对当前中国某些景观现象的真实写照。

  作为自然的景观和作为场所的景观

  以审美为主导的景观意识使人们一度忽略了景观的本质,导致了中国当代景观中现代性的缺失,景观首先是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和人们的生活区域这两种物质空间而存在,所对应的是自然景观和场所景观。自然意义上的景观的本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实践表现为景观生态规划,是将一个主题实践几十年,主要归结于景观生态规划影响且依赖于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环境,因为他所评估和处理的对象都是寿命跨越很长的资源。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休闲活动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而不是环境美化概念。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物件或营造某个画面,责成观众对这物件或画面专注的回应,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哈佛革命”三人之一罗斯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机会。”
 
  生态的景观和可持续的景观

  生态与可持续在概念上是有所区分的,长期的应用伴随着误读,甚至偏离了本质。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西方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将现代生态学推上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生态概念没有很好的走进公众视野,把生态等同于绿色,甚至一度成为严重破坏生态的大树移植的一个幌子。生态学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学科,在景观场所的设计上也应遵循生态学原理。现代景观设计将景观场所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谨慎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来保护自然资源,将景观场所对自然的入侵减至最低从而维持自然系统的完整,并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区域性生态空间。
  随着环境与能源危机的加剧,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种应用方法来处理环境、健康和发展之间的三角关系,并成为当代景观及建筑学研究的重心。可持续设计理念使得设计师和业主从伦理角度及景观能耗的角度,重新考虑设计的合理性,改变了传统设计的组织方法,提倡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减法的设计,减去不必要的部分,甚至仅剩下我们与客观世界的伦理关系的核心内容。利用再生材料,选择那些能重复种植、生产的材料,或直接从再生的、再利用的替代材料中获取材料,并且通过保护来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减少材料需求的总量,使失去功效的材料能够简单的被分离、拆除,而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尚能发挥功效的材料的继续使用。可持续设计理念还表现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上,例如在雨水的收集与污水处理之后的再利用。

  伦理义务与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景观设计师所负有的伦理义务和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景观设计师的义务是把景观、建筑与基础设施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宏大的由所有的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所组成的系统中去考虑问题,这也是现代设计意识的体现,它将超越设计与社会责任相互排斥的偏见,决不能把奢华的景观设计等同于某个利益团体或甲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将其认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应该看到这种行为背后是对能源的巨大浪费及不平等占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节约是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职责,美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领袖人物威廉.麦当诺说:“设计中做出的关乎人类、自然的生存以及他们共存的权利的决定,要为这些决定带来的后果负责。”

  理性美学与伦理化美学

  现代主义运动导致手工特征的消失,出于经济的需要,廉价和机械特征迫使设计师抛弃了手工特征的精湛技艺,赋予了产品另一种美学价值——理性美学。
  秩序是理性美学的基础,来源于17世纪自然哲学体系,笛卡尔、伽利略、牛顿都将宇宙视为一个有序支配的无序的体系,追求潜在的秩序和实验科学的功能,超越了纯经验主义思想从而建立了基础秩序体系,现代主义依赖这一体系,将整个宇宙作为哲学系统,以知识和系统规律为基础,形成了现代美学明晰准确的特点,拒绝容忍那些近似的或定义模糊的东西,把无限丰富的种类减少到一定数量的典型形式,形成了简洁与纯粹的现代特征,产生了理性美学。理性美学更能适用于创造公众均好性场所的现代景观设计的需求,适应于中国城市景观中的场所设计。
  美学的变化仍在继续,后现代主义不仅没有使美学退回到古典符号的简单拼贴,今天却呈现出与古典美学越走越远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美学概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伦理化美学。
  今天,景观及建筑学趋向于把解决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作为设计基础,从而使设计考虑到景观建筑及其内外所有事务的全体性责任,并以此作为基础。这就使美的产生过程发生了变化,美来自于内而不是外,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深刻的探寻创立了某一事物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美学联系的深层内部结构,再利用我们的发现,利用这种美学去赋予事物以形式”——Steve Kieran, James Timberlake。
  伦理化美学把自然中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现象看成是一种美学对象,从而产生了生态美。曾经危险的湿地在今天被认为是自然界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这一态度变化来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伦理观念的变化。“野草之美”也是伦理化美学的体现,在岐江公园的景观营建中,它与理性美学中的秩序、简约、纯粹等特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新的美学特征。伦理化美学把景观营建中资源再生的过程也看成一种美学对象,与可持续设计所提倡的一样,减法的设计是伦理化美学的重要特征,这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极简主义理性美学中“最少介入”理念的价值。
  遵循伦理化美学的景观设计对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把传统景观审美过渡到伦理化美学的层面上,并与现代理性美学相结合,从而改变人们的认识,形成新的景观美学。

  表象的传统与深层文化结构

  Bart Lootsma 曾说:“任何向国际化敞开大门的国家的文化都会纠缠在两种相斥的潮流当中,一方面是对国家传统的实际价值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参与到国际大开发当中的期望——使自己的国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对拥有渊源文化传统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怎样看待传统,理解传统,一直是景观与建筑设计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必然会受到本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提出深层结构的观点,跨越了对风格和形式的讨论,产生了属于印度自己的现代主义作品。景观设计大师路易斯。巴拉干的景观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作品,并且植根于墨西哥本土,反映了强烈的墨西哥色彩,但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找不到任何具象的墨西哥风格的语言,他把传统与民族的影响都溶解到他的墙体、水和强烈而丰富的色彩当中了。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在对待传统的这一问题上,应从表层的中式风格的模仿转向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拒绝中式符号的简单拼贴与运用。跳出某种具象形式和风格的范畴,把传统和文化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去看待,现代景观应从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及休闲空间中寻找空间原型和结构,从对乡土景观及广义上的景观的研究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结语与展望

  新名词的出现总是标志着新问题的出现,标志着新的观念,新的商榷论争的题目,景观设计学在走入中国近十年的时间里便呈现了这一特征。它使传统的以审美为基础的理论让位于对专业知识、社会需求及自然系统相结合的实用主义的追求。实践层面的中国景观设计将会在民族与国际语境的碰撞中展开一系列的实验。而中国当代部分景观基于理性的实践和理论已经走到国际景观的前沿并产生了影响,与当前普遍意义上的景观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不平衡的状态,但就是这种不平衡激发了更多现代意义上的景观作品的出现,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视野,才能与国际的先进思潮和作品进行对话,在这个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时代,中国景观设计不应沉默!

  作者简介孔祥伟 北京观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


休憩与交流空间(图片来源:2005年ASLA获奖作品)
 
区域生态空间的建立1(图片来源:2004年ASLA获奖作品)
 
区域生态空间的建立2(图片来源:2004年ASLA获奖作品)
 
景观元素对场所的最少介入(图片来源:2004年ASLA获奖作品)
 
沈阳建筑大学利用减法的设计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图片提供:土人景观)
 
中山岐江公园的野草之美(图片提供:土人景观)

再生材料的运用(图片来源:2004年ASLA获奖作品)
 
可持续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不同的形态(图片来源:2005年ASLA获奖作品)

中山岐江公园最具人性的空间之一(图片提供:土人景观)

充满理性美学特征的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