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河畔叙事

admin 2006-07-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1、背景
1、背景

  砖桥港,是江南水乡嘉善如蛛丝般密布的水网中的一条小河。我们设计的人民大道至晋阳路段位于体育中心与高级中学之间,南北长500m,东西宽20m~30m(含河道宽度)。

  长期以来,河流对于江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已经失去了价值。因此,砖桥港被遗忘了很长时间,等到突然被想起来时,尘封已久的它已经是河道淤塞、景物凋敝、垃圾杂陈、臭气熏天了。河道成了个天然的垃圾场—若干个出水口将两侧地块的污水倾泻到河道中;体育中心的空调冷凝塔—这个庞大的违章建筑盘踞于岸线之上,且无法拆除;除去河流的宽度,两侧地块的建设将可设计空间压缩到只剩下沿岸的2m~7m……

  设计条件是苛刻的,但设计师并不仅仅满足于按一个形象工程的标准让河道变得整洁、美观、得体,而是希望将对江南水乡人文与环境关系的思索,通过设计表达出来。

2、割裂

  现时的水乡,人与水之间的关联被割裂了:这一结论不仅是从人的心理和行为角度出发提出的,更是从历史和人文角度提出的。人类对于水的这种依赖、亲近和敬畏、提防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几乎伴随了人类文明的全过程。这可从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中国有关“白水素女”、“共工触山”和“大禹治水”的传说及西方神话中的“诺亚方舟”等故事中得到印证。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防洪功能的片面强调,河流渐渐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了。河道被截弯取直,两岸的堤坝整齐划一……安全感从对河流的禁锢中获得——借助于护岸,人们的生活开始同水隔绝开来。但是,这种同水相隔绝的行为究竟意味着进步还是怯懦不得而知。事实上,人们在对自然获得越来越多的控制力的同时,对世界万物的戒备之心,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恐慌之中,丧失了生活中最宝贵的那部分情趣。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的砖桥港河道景观设计能让亲水的欢愉和诗样的情感重回人们的生活。

3、延续

  河是江南水乡的魂。它蜿蜒曲折、盈盈流动,含情脉脉地将水乡的文化、景致和生活贯穿了起来,画一样地铺陈在人们的面前,其中透出的清秀、质朴、细腻和多元的意境、情感和生活令人魂牵梦萦。现在,这种体验只能从些许幸存下来的古镇中获得,美则美矣,但毕竟失之真实。对传统风貌的机械复制是怯懦的表现,架空地域文化背景的机械复制更是对设计这个崇高职业的一种亵渎。水和人千百年来的交往,同环境一起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源远流长。尊重和延续这种文化,同时致力于将其同时代的脉搏关联起来是我们惟一的选择。于是,设计被要求既能契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实际需求,又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脉络呈现出来。

4、曲线

  我们要营造的是水乡的岸线,这是个前提。蜿蜒的河流、举折的屋顶、拱型的桥梁、随风摇曳的柳枝、层层扩散的涟漪……,无处不在的曲折、优美的水乡岸线成为了水乡独特意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通过对众多优美的曲线的应用,使砖桥港原来僵直的岸线变得活跃起来,平面上、空间上到处跳动着的是自由的节奏和韵律(图1)。

5、多元

  水乡的岸线应该是多元的!

  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多样的世界上,建成环境要为这种多样性提供一个宽容的载体。这点在空间、行为、时间、生态诸多方面都应该得到体现。因此,砖桥港的岸线形式是不寻常地多:双曲面的砌石岸线、滨水台阶、亲水木平台、草坡、阶梯式草坪、挺水植物岸线、生态岸线……,不一而足。丰富的岸线形式,在弱化和模糊了界限的同时,也为人的多样性的活动提供了基础。于是,行为的可择性、场所的可择性拓展了有限的空间。环境的存在意义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并不是形式的简单叠加导致了多元,而是人们对空间和行为的理解使设计迈向了多元。同时,一种统领性的秩序被赋予到整个设计中来。对岸线之间联系和过渡的强调,确保了设计的整体性。一种有序的多元产生了(图2)。

6、流线

  对步行流线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的精心组织,将空间和景物沿着人的活动铺陈开来。人们在空间层面的运动,产生连续、和谐及富有生机的感官体验—人们在行进中体验毗邻路径两侧空间的开阖所带来的感受,又在不同标高的两个层次的岸线的上升或下降中感受距离变化带来的愉悦,这种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步移景异的运动体验使得人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变得富有趣味(图3~图5)。

7、材料和色彩

  江南水乡的性格是朴实无华的。材料和色彩都体现了这种质朴的原味。对乡土建材的大量选用,将地域属性进一步附加于设计之中:青砖、石材、木材、卵石等地方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驳岸、铺地和护栏之上。尽管同传统样式形态或有差异,但江南水乡的色调和趣味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这种调子是原味的,灰、白和木本色是人工环境的主色调,与流水碧波、柳枝摇曳、桃李芬芳相映成趣(图6~图8)。

8、桥

  出于交通需要,高级中学和体育中心之间,需要一座桥梁。

  桥,就是联系。它在此次砖桥港河道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助它,我们可以到达彼岸。空间的过渡是有形的,我们更试图通过它完成一个无形的过渡——历史的联系。现状环境的地域文化信息给了我们这个机会。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一座砖桥——青砖包覆下的钢砼桥梁。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模糊时空的界限,为这条河道的历史变迁增添一个有趣的“注脚”。砖桥港上的砖桥,真真假假,是耶非耶,意味深长!同时,通过这个线索,新设计对历史和文化的谦逊与尊重得以传达(图9)。

9、围护

  体育中心的空调冷凝塔是个违章建筑,我们搬不走它,但又不能容忍它不加处理地盘踞在河道最显眼的地方。于是,我们决定将它包覆起来:钢和木材作为基本材料被加以应用;钢骨架作为支撑结构,紧贴着冷凝塔,并通过预埋的螺栓与基础固定。一根根直径50mm的圆木作为垂直方向的外部构件,上面固定着定做的铝条,形成一个个单元。数百根25mm见方的小木条通过螺栓像百叶窗中的“百叶”一样铆固在由铝条限定的单元之上,保证了冷凝塔的运作不受影响。钢木组成的三个曲面空间完成了对冷凝塔临河面部分的包覆,一丛竹林则完成了对剩余部分的围合,并成为围护的背景。带有明显的乡土特色的钢木围护,被当地居民戏称为“鱼篓”,充分表达了设计师汲取地方文化要素融于设计的理念(图10)。

10、鸿篇与小令

  砖桥港的设计显然不是鸿篇巨唱,只能算是一阙小令,求的是雍容淡雅、含蓄摇曳、精致宛转的趣味。因为亲切宜人、精致细腻的城市公共空间与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城市设计应该致力于用细腻的手法,强调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及对现有环境信息的“反馈”。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城市设计,是强调“和谐”和“趣味”的城市设计,而不是动辄大刀阔斧、伤筋动骨的“大手笔”。城市设计师应该从对“大手笔”的钟爱和陶醉中清醒过来,通过精雕细琢,改善城市空间,实现区域振兴,让活力和欢愉充溢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作者简介:
娄永琪,男,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季祥,男,上海筑道城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规划师.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