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关于当代建筑审美与建筑技术的思考

admin 2007-09-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文通过研究建筑艺术的两个主要属性——建筑审美与建筑技术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对当代设计实践的影响,提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高度的理性技术支持和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审视一座建筑,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当时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追求,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埃及的金字塔(图1)。、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一直被尊为建筑艺术的瑰宝,一方面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规律——比例尺度恰当、构图均衡和谐、细部雕刻精美、视觉处理深入,即使经过了千百年,人们仍然被它们的美所感染和震撼;另一方面,这些古代建筑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迄今仍未被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论断始终未能自圆其说。人们对其建筑审美和技术手段进行不懈探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学和技术正是建筑艺术两个最重要的属性。

  一、建筑的美学属性
  1.审美标准的变化

  对建筑形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曾是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因此,长期以来围绕这一内容形成了许多建筑审美的标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审美就是以“恰当、匀称、优美、和谐”等为标准。
  在当代建筑思潮中,因审美倾向不同而形成诸多建筑流派,不论是后现代派、高技派,还是光亮派或新乡土派,都是以不同的审美观为基础的。过去那种以现代主义的“国际式”建筑为主流风格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建筑艺术思潮已经完全进入多元化时代,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粗野主义、纯净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不论是重艺术表现,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和评判的机会。这种多元化思潮带来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后果是对建筑审美标准的重大发展与修正。
  由于当代审美观的多元化倾向和建筑美学追求“建筑艺术的意义”,传统建筑美学着重研究的“美感”范畴已被拓展,与构图均衡、比例和谐,以及视觉上的舒适度这些传统要素相比,当代审美观更加重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甚至有时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很有表现力,但却很难谈得上美。当我们力图通过建筑表达某种内在含义的时候,建筑艺术作品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建筑形象本身并无美感可言,甚至使人感到怪诞,但只要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的猎奇心理,或是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应该说它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自由的扭曲、翻转、切割表达了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本质和审美体系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美国加州贝斯特公司的样品展览馆,大门做成破碎的墙角,甚至可以自由开关,以隐喻某种深刻含义;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门前巨大的装置以及大厅屋顶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屋顶采光窗使人印象深刻……虽然不能简单地评价这些建筑是否优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美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往不曾涉及和想象的空间和渠道,这也是当代审美观的重要方面(图2~图4)。
  很明显,当代美学追求“非美”或“表现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是对建筑意义进行表达的结果,展示了建筑师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并表达出其自身情感,可以说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非美”和“表现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的基本构图原则,而是对传统法则的重新认识,是在建筑美学上注重追求事物意义,而非美感价值,因此,它与传统美学在认知上不是、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即使解构主义建筑师也会表达对金字塔、帕提农神庙的崇敬之情。当代建筑美学从单纯注重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本身,无疑为建筑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建筑艺术思潮的活跃与多元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2.审美主体感受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自由地表达自我意志,美学界已逐渐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审美的主体,认为美不在物,而在人的内心和精神,因此美具有不确定性。建筑审美同样受到社会潮流与当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开始研究人的审美取向问题,而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主观主义色彩。
  我们是否能在审美过程中引入一个纯客观的概念呢?许多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确,因为这种讨论的对象通常都是主观经验,只有当审美主体具有共同的经验时才能接受同样的审美论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的审美具有主观性、排他性,它与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情趣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但是,没有纯粹客观的审美标准不等于没有规律可循,审美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升华过程,只有当人们的文化背景比较接近时,其审美情趣才可能趋向一致。这是因为,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相似的思维方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可以激发出人们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某些建筑可以被公认为是美的。
  有意思的是当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发生变化以后,即使是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群,也会对同一个建筑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当代人强调个性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建筑审美走向多元化。这也是我们对1959年十大建筑的争论远没有对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的争论激烈的原因之一。这种审美倾向的普遍差异,除了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以外,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果。

  二、建筑的技术属性
  1.建筑技术的发展
  谈到建筑技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智能化、生态化这样的高技术,其实优秀的建筑不一定在技术上非常先进,英国著名建筑师戴维·奇普菲尔徳在高科技备受推崇的今天,仍然坚持“低技术”的设计理念,他并不拒绝新技术,而是更加强调建筑的空间性和实用性,提倡用单一的材料去实现建筑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合理消化和运用适宜的建筑技术解决所要面对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使用所谓的高技术。同样,杨经文、柯里亚这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受到欢迎和注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针对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创造出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语言。
  每一次建筑的巨大进步几乎都是以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为前提的。从我国传统建筑历史来看,早期的大体量建筑无法用木结构来实现,秦汉的宫室就以高台式的处理来满足建筑艺术上的需要;当以斗拱为技术核心的木结构体系成熟之后,唐宋时期建筑艺术成就才达到极高境界。从西方建筑历史来看,金属工具、运输技术、雕刻工艺造就了古希腊神庙的典雅;拱券结构和天然混凝土的应用造就了古罗马建筑的宏伟,使集中式构图的艺术处理手法趋于完善;肋骨拱、飞扶壁等技术的采用使哥特建筑影响空前;生铁和钢的工业化生产使水晶宫这样崭新的建筑形象成为可能;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结构技术、玻璃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已经把人类带进了现代建筑的全新领域(图5~图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创作十分繁荣,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但我们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不仅表现在对新技术开发和认知上的缺乏,我国在施工工艺、施工队伍的组成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工艺水准无法保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在我国许多建筑虽然应用了各种先进设备,但建筑形象却没有任何科技感,缺少时代特性,这里有经济、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的脱节,使得体现材料特性的技术表达变得十分艰难。技术表现讲究造型设计、结构体系和功能设备的综合,需要建筑师与各专业工程师达成创作观念和操作意识上的高度共识。当我们惊羡于发达国家在建筑技术层面的完美表现时,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作用,而是各专业协同合作的结果(图8)。
  2.建筑技术的地位
  建筑技术的进步不仅促成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而且往往成为建筑艺术发展的前提和依据。一方面,如果建筑艺术的发展滞后于建筑技术的进步,那么固有的建筑艺术观念很容易转化为一种保守力量。比如著名的艾菲尔铁塔,以建造时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也有必要摒弃传统石拱券的形式,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人们心理难以接受新的结构形象,迫使工程师在塔底部增加了没有结构功能的铁拱,不仅增加了造价,而且使铁塔的形态更像巴洛克的产物。另一方面,如果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不能契合,建筑艺术的表达将陷入尴尬境地。著名的悉尼歌剧院由于技术上无法采用当时较为新型的薄壳结构,只能用券拱结构,以致于结构工程师奥韦.尼奎斯特.阿普鲁不无讽刺地说:“想不到如此新颖的建筑外形竟要采用同中世纪教堂一样的结构来支撑……”。悉尼歌剧院建成以后,虽然外观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由于技术原因,内部音效一直不理想,内部空间也被粗笨的结构所占据(图9~图12)。
  建筑技术的地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问题,深受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对现代文明、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科技带来了环境破坏、人性压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观点批判现代文明的核心——科技理性、工具理性,批判忽视人的情感和主体地位,也批判忽视社会不公、政治制度带来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它对技术的怀疑和否定态度却有些偏颇,反映在建筑领域,就是对唯技术论的反感,尤其是对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才能建成的建筑巨构的反感。事实上,科学技术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双重性,但它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劣,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它。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只有建筑技术的进步才能带动建筑科学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高的建筑艺术成就。
  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阿拉米罗大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斜拉桥样式,采用半边支撑的拉索结构,利用倾斜桥塔的自重代替后部钢索,形成具有轻盈感的桥梁结构。整个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典雅美观,充满神韵(图13)。事实证明,新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出新的技术美学体系,而新的技术美学可以创造出如传统建筑一样富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的高超技术水平,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筑今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高度理性的技术体系与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1 金字塔

2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3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4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5 德国汉诺威银行卡制作中心

6 德国议会大厦

7 德国法兰克福的索尼中心

8 在崇尚严谨的德国,即使是普通的住宅,也体现了技术、工艺和美学上的高水准

9 悉尼歌剧院外景

10 悉尼歌剧院内景

11 悉尼歌剧院内景

12 悉尼歌剧院内景

13 勒架桥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