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怀念好友周维权教授

admin 2008-05-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来听说周维权教授因身体欠佳住到远郊区一个疗养院去了,向等他回家后再去看望。光阴荏苒,一天友人来电问我知道周先生消息否,我说他住在远郊一处地方,友人说他早已辞世了,我一阵惊愕,竟然毫无所闻,连最后一面亦未得见,真
  本来听说周维权教授因身体欠佳住到远郊区一个疗养院去了,向等他回家后再去看望。光阴荏苒,一天友人来电问我知道周先生消息否,我说他住在远郊一处地方,友人说他早已辞世了,我一阵惊愕,竟然毫无所闻,连最后一面亦未得见,真是遗憾万分!
  1951年奉教育部命带学生初到清华大学合作创办造园组时与周先生接触不多,1952年,我被选为工会建筑系部门委员,负责文体工作后乃与各系教研组都熟悉起来,感到周先生是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但很有内秀的人。据说大草坪西南侧的科学馆就是他设计的,建筑外形风格与草坪北端的大礼堂及东北部图书馆的风格浑然一体,非常低调,当时社会上批评大屋顶、讨论建筑的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问题、中国高层建筑的民族形式问题……。我觉得他有个优点是话不多但是很注意认真地实干。我们在讨论建筑艺术时他拿出许多小钢笔画卡片给我看,有各式各样的建筑造型,就像世界著名画家列宾画的速写手稿一样,他画了许多本素材作为创作的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同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顾问,我们合作得很愉快。当颐和园昆明湖放干挖深时我们去看了两次,在干涸的湖底徘徊良久,看了圆拱石桥基部的柏木桩排列和卯石作法;走到长廊附近堤岸时,我想到过去给学生讲课分析过长廊两侧柏树生长不同的生态条件和测绘情况,而今能站在湖底作侧面剖析观测则更加深刻。站在湖心眺望周围,一马平川的泥底,一边是佛阁寿山长廊玉舫,另一边是一线矮垟白杨排树,800万两白银海军巨款就在足下,不禁有些沧桑之感,我问老周有何感受,他用古人句:“水令人远”来回答,确是深刻,令人折服。
  周先生于1989年12月出版了《中国古典园林史》,1999年10月又出了第2版,很受欢迎,为我国璀璨的古典园林文化作了相当深入全面的论述,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为人作风和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去世是园林界的一大损失,让我们永远怀恋于内心深处吧!

  作者简介
  陈有民/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