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中的世博会规划和建筑

admin 2009-12-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世博会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会, 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回顾世博会的历史, 成功的规划当然是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但是并没有报道说哪一届世博会的成功单纯是由于成功的规划。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仅就设计有关的领域而言, 就需要取决于规划与建筑、景观、展示、标识等系统的整合, 改变以往相互割裂, 自我封闭的专业领域界限。

  世博会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会, 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回顾世博会的历史, 成功的规划当然是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但是并没有报道说哪一届世博会的成功单纯是由于成功的规划。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仅就设计有关的领域而言, 就需要取决于规划与建筑、景观、展示、标识等系统的整合, 改变以往相互割裂, 自我封闭的专业领域界限。世博会在规划上的成功则取决于区域定位以及与城市的总体关系, 包括交通、环境及城市管理等因素。世博会是一项以所在城市为依托, 世博园区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大型展示和庆典活动,在经济个球化的背景之下, 这种大型活动不仅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识, 而且还可以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 成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动力。因此, 世博会往往成为各个举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推动城市再城市化的催化剂。同时, 国际展览局在考察各办世博会的候选城市时, 也非常注重世博会项目计划和城市规划战略之间的联系, 举办城市的发展战略以及世博会项目与该战略的和谐程度及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等, 并特别关注世博会结束之后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而不是成为孤立的城市碎片。  

1世博会与城市的关系  

  世博会所占用的城市的空间区域比较大, 动辄几个平方公里, 它的后续利用的方式将会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功能和空间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城市更新和周围环境的改善。这里面包括了世博会举办前, 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更新,世博会期间对周围地块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带动, 以及举办后世博会场地功能的转换,设施的重新定位等等。1873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的举办就反映了这方位的成就,维也纳利用举办世博会的之机拆除了城墙, 使市中心和城郊连成一体。随着多瑙河的疏通和城市环路的建设, 维也纳的城市面貌也得到很大的改变。1867年、1878年、1889年和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举办更是奠定了巴黎西部地区的基本城市结构,并留下了一些标志性建筑(图1)。1992年塞维利亚利用世博会的契机对日冬哈岛的成功开发,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与城市区域规划的结合, 以及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依托原有的会展中心的基础, 完善该地区的设施, 都是20世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世博会中的体现。  


图1 巴黎世博会的场址与城市的关系


  举办世博会往往会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目前世界资源短缺的背景下, 如何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 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各种设施, 包括场馆, 不要在世博会举办之后留下大量的建筑垃圾, 尽可能使建筑的寿命得以长期延续, 从而节约资源。尤其是对于上海这样一座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而言, 更是个紧迫的关键问题。  

  世博会的后续利用与城市总体规划联系密切。早期的世博会场地建设并未考虑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世博会只作为一个城市事件存在, 对城市并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也是被动地接受其影响, 因此博览会的规划是孤立的, 即使与城市发生某种联系, 也极其偶然。而场馆的后续利用也与城市的发展脱节, 大多数场馆随着世博会的结束而拆除, 并未转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要素。例如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机械馆,尽管十分杰出,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终还是被拆除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  

  在后续利用方面, 巴黎的例子值得借鉴, 巴黎的城市建设由于8次成功举办世博会而享誉世界, 但是自从举办了1937年世博会以后就再也没有举办过。巴黎借助世博会不断整合城市发展的经验在筹备1989年世博会时遇到了新问题, 原定在1989年举办以“ 自由之路,第三个千禧年的计划” 为主题的博览会。为此, 巴黎选了两片废弃地作会址, 一片位于今巴黎西区的雪铁龙公园, 另一片位于巴黎东区塞纳河的今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塞纳河左岸)和今贝尔西公园(塞纳河右岸)。由于缺乏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指导, 两块基地相距较远, 又缺乏交通联系, 这一选址引发了诸多争议。参加规划方案竟赛的建筑师也显得无所适从, 不得不从两块基地中选择一块进行设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 这些方案只是为了办博览会, 世博会的计划与城市的发展之间没有形成协调的关系, 最终不得不在两年后宣布放弃1989年世博会的计划。这个例子说明世博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巴黎曾计划举办2004年圣德尼世博会, 由于经济原因而取消。这届世博会的选址在世界杯的场地附近, 其初衷显然是想通过世博会振兴该地区。  
  [NextPage]
  随着世博会意义的拓展, 它的规模也要求举办城市更多地关注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整体影响。在后期举办的世博会, 举办城市逐渐把视野从举办场地投向了更广阔的外围地区。1928年建立的国际展览局(BIE)也非常注重世博会项目计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战略关系,使世博会真正地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在这方面, 美国西雅图、加拿大蒙特利尔和葡萄牙里斯本的经验值得借鉴。西雅图举办了以《太空时代的人类》为主题的1962年世界博览会。西雅图博览会的举办是为了推动城市旧区的改造。在西雅图世博会之后, 美国利用举办世博会为城市旧区改造和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变成了一种惯例。  

  世博会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准备已久的宏观规划,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实现了城市管理部门已经计划了数十年的基础设施, 为蒙特利尔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机遇并完成了新区的城市化, 正是1960年代奠定的基础使蒙特利尔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蒙特利尔替换莫斯科举办了以《人类与世界》为主题的1967年世博会, 副主题是“ 作为探索者的人, 作为创造者的人, 作为生产者的人, 社会中的人” 。这届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观众。在1962年秋进行规划时, 将世博会的场地布置在圣劳伦斯河上的岛屿和浅滩上, 这些岛屿绝大部分是人造的。摩西· 萨夫迪设计的“ 栖居67” 建筑被指定为官方的主题展厅之一, 由67套公寓组成, 预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图2)  


图2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法国馆

  热那亚举办1992年世博会旨在促进城市的发展, 其目标是重新整合城市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港口地区。意大利建筑师伦佐· 比阿诺提出了绝大多数展馆都要恢复其历史原貌的设想, 这些设想得到认真的执行和风格各异的再现。里斯本通过1998年世博会的举办, 促进位于塔霍河岸边的一块340hm2的土地在环境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更新, 推进了里斯本东部地区的重新开放, 拆除一块老工业基地, 基地包括最早的炼油厂、几十个燃料储罐、一座屠宰场、一个军营和一片很大的垃圾场, 以建设“ 最壮观和难忘的世博会” 。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片5km长的优美的滨水景观, 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里斯本世博会组委会把城市的更新与世博会结合起来, 世博会成为城市更新进程的动力, 城市更新又为创造一种必需的组织和材料资源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从而使世博会得以成功举办。 
  
  1992年, 为筹办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提出“ 汉诺威原则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 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全球高峰会上公布, 对于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汉诺威原则如下:  

  1.1 维护人与自然在一个健康的、互惠的、多样的和可持续的环境中共存的权利;  

  1.2 对相互依存的认同。人类的设计无论其规模如何, 都源于自然, 并以广泛多样的形式与自然交流。因此, 设计应充分考虑对遥远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1.3 尊重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要从精神意识和物质意识现有的和不断进化的关联方面, 充分考虑人居环境的所有方面, 包括社会、居住、产业和贸易。  

  1.4 设计决策关乎人类、自然的生存以及两者的共存权利, 设计要为其后果负责。
  
  1.5 创造安全并具有长远价值的东西。不要因粗制滥造的产品、程序和标准给后代留下沉重的负担, 为潜在的危险提供维护或预警管理。  

  1.6 消除浪费的观念。对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生存周期进行评估并使之最优化, 使其接近自然的状态。  

  1.7 依靠自然能源。人类的设计应该如同生物界从取之不竭的太阳中获取创造力, 高效并安全地获取能源, 并对其负责地使用。
  
  1.8 理解设计的局限性。人类的创造从来都不是永恒的, 设计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事创造和规划的人们在自然面前应当保持谦卑, 崇敬自然如模范,如师长。  

  1.9 通过知识共享取得进步。鼓励同事、赞助人、厂商和用户间进行直接、开放的交流, 以便将人们把长期可持续的关注与伦理责任相结合, 重建自然进程与人类活动的整体关系叹。  

  汉诺威原则将持续影响世博会的规划和场馆建设。  

2 世博会的各个阶段及其建筑  

  综合考虑社会历史事件的变迁、对场馆建筑规划利用以及建筑思潮的演变, 可将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 
  
2.1萌芽期(自1858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  

  1851年5月1日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伦敦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简称“大博览会”,是首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 其主题为“万国工业”(图3)。号称‘日不落帝国” 的英格兰由于其强大的帝国号召力而使这届世博会举办得空前盛大, 也为19世纪的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从此世博会被后人誉为“ 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


图3 伦敦世博会水晶宫

 [NextPage]
  这一阶段是世博会发展的雏形期,先后举行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1853年纽约世界博览会、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1862年伦敦世界博览会、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和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图4), 共6届世界博览会, 初步奠定了世博会的地位。

  
图4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全景

  由于早期的世博会参展国家有限,为了炫耀工业革命的成就, 采用了将全部展区集中于一栋建筑的布局方式。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只有一幢主体建筑, 会场也是就是水晶宫本身。1853年的纽约博览会是在美国举办的首次世界博览会, 其展馆建筑完全模仿水晶宫的布局和形制而建。1855年和1867年巴黎博览会的“ 产业宫” 以及1862年伦敦博览会的会场也都采用了单栋建筑的形式。  

  早期的博览会还没有形成主题馆、国家馆、地区馆等布展方式, 在场馆布局上也没有尝试过分散布局的方法。直到1867年费城世博会才开始允许各个国家建立自己的独立展馆, 并从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开始设立独立的主题展馆, 包括工业馆、机械馆、艺术馆、农业馆, 这四大展馆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世博会中最主要的展馆。同时在这届博览会的布局上, 突破了以往单栋建筑的格局, 开始注重周边环境的配合。  

2.2 发展期(自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到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  

  由于早期世博会为主办司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带来了利益和深远的影响, 尔后欧美各国纷纷热衷于举办各种展会,炫耀各自的国力, 从此引发了一场举办世博会的竞赛。为了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 1928年11月22日在巴黎举行的会议上, 由法、英、德等31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第一个管理公约——《1928年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 而作为该公约的执行机构——国际展览局(BIE)也同时应运而生, 总部设在巴黎。  

  纵观从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到1939年的旧金山金门世博会, 各国先后一共举办了14届世博会、其中美国就占了半数(1876年费城世博会、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1926年费城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1939年金门世博会), 俨然超越欧洲列强, 确立其霸权地位。巴黎继续承办了4届(1878年巴黎世博会、1889年巴黎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1937年巴黎世博会), 最终奠定了巴黎的城市格局。  

  在布展方式上, 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主办国展馆, 当时只是两个独立的小展馆, 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由数个展馆组成的主办国展区,最初的国家展馆采取分散布局, 直到1900年巴黎世博会才开始有较为集中的国家展馆区。在这之后的多年, 随着会展组织方式由按照展品分类, 转变为按照国家分类, 国家展馆逐渐取代住题展馆, 成为世博会展区内占比重最大的展馆区域。1937年的巴黎比博会, 开始出现了主办国各地的地方展馆(图5)。

 
图5 1937年巴黎世博会苏联馆和德国馆

  为配合主会场的展示, 此文化展馆与休闲区逐渐出现。1878年巴黎博会第一次将塞纳河左岸夏约宫作为文化活动的专门场馆, 但真正 的独立娱乐休闲区出现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图6)。在当时美国的消费主义推动下,世博园将喧闹的娱乐项目集中布置在中 央大道上, 以保持展览会其他展区的氛围。随着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产品会展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 娱乐休闲区的地位越来越 受到重视, 各种休闲设施也纷纷进人世博会展区, 并与公园绿地一起形成了主题公园式的中心活动区。


图6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全景

  在规划结构上, 1876年费城世博会开创了以绿地广场和水池为核心, 围绕着主展厅和主题馆, 独立国家展馆分散布局的规划结构, 这在19世纪的历次世博会反复使用, 如1915年的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和1935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则预示了世界性汽车时代的来临(图7)  

 
图7 1939年纽约世博会宣传画

  在功能分区上, 1900年巴黎世博会开始出现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 之后大部分的世博会展区都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集中布局, 即展区内有明显的中央轴线大道, 各场馆围绕中央大道对称布局, 在轴线大道上往往布置标志建筑。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普遍存在场馆用地规模过大的现象, 特别是美国举办的几届世博会, 如1983年芝加哥博览会就是一例。博览会场馆规划存在的最大弊端 :一是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场馆内部及场馆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设施;二是对过于庞大的会展场地的后续利用考虑欠周。而与之形成鲜明 对比的是巴黎世博会, 每次的会场虽略有不同, 但基本上处于塞纳河两岸和香榭丽舍大街沿线或端部, 这在世界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奥斯曼的巴黎计划为这一地区的改造奠定了基础,而每一次博览会场馆的规划建设对巴黎中心区城市空间的日趋完善及交通市政设施的健全 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1889年建起的埃菲尔铁塔, 成为巴黎城市的重要标志。  
  [NextPage]
  一战前夕, 现代文明逐渐成形, 各种建筑和艺术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最终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从19世纪末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 到一战后的“ 现代建筑运动” , 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改观。密斯· 凡· 德· 罗为巴塞罗那世博会设计的德国馆和阿尔瓦· 阿尔托为1937年和1939年世博会设计的芬兰馆等都成为传世之作, 在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巴黎举办过8届世博会, 分别是1855、1867、1878、1889、1900、1925、1931和1937年世博会。巴黎在举办历届世博会的过程中, 结合城市的发展, 尤其是塞纳河沿岸的发展。世博会成为巴黎城市建设的重要机遇, 确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 留下了标志性建筑。1878年巴黎举办纪念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3周年的万国博览会开始结合了塞纳河地区的发展, 1889年世博会又强化了塞纳河这一要素, 塞纳河左岸成为世博会的重要轴线,为连接东西两个会址, 在塞纳河左岸开发出一块展览空间。这一巴黎世博会留下了两件标志有“ 建筑艺术巅峰” 之誉的机械馆和成为巴黎象征的埃非尔铁塔、1900年巴黎以《回归19世纪, 展望新世纪》为主题的世博会进一步向塞纳河两岸延伸, 从原来的塞纳河左岸发展成跨塞纳河两岸的场地, 兴建了亚历山大只世桥、大宫和小官等重要历史建筑。这届世博会为巴黎带来了更为彻底的变化, 继1863年伦敦地铁、1871年柏林地铁、1872年纽约地铁和1894年维也纳地铁之后, 巴黎成为世界第五座建设地铁的城市,同时奥尔良铁路公司也修建了今天改建为法国世纪艺术博物馆的奥尔赛火车站。而世博园区的建设也为巴黎西区的城市空间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 从而奠定了巴黎西部第七区的城市格局。 
  
  该时期世博会和展览会留下的标志性建筑有1876年费城博览会的纪念大厦, 1880年墨尔本的皇家展览大厦, 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的1889年埃菲尔铁塔, 1893年的芝加哥美术宫,1900年巴黎的皇宫, 芬兰建筑师埃列尔· 沙里宁(Eliel Saarinen)设计的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芬兰馆,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艺术宫,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美术馆(1966年重建), 1925年巴塞罗那世博会民族宫, 密斯· 凡· 德 · 罗于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阿尔瓦· 阿尔托设计的1937年和1939年世博会上的芬兰馆, 1937年的巴黎夏洛特宫等。  

2.3成熟期(自1958年布每塞尔世界博览会到1990年日本大阪博览会)  

  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疮姨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1958年标志着原子能时代到来的布鲁塞尔世博会表明西欧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 同时也展示“ 技术乐观主义” 潮流(图8)。日本作为战败国迅速从阴影中走出来, 在经济崛起腾飞的同时, 借举办世博会之机建立起的世界经济格局。伴随着1960—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飞跃, 新的展览格局逐渐完善, 世博会的发展进人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  


图8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全景

   二战后, 世博会场馆的规划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展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发展相互协调, 并十分注重展区的再生利用 。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事先就明确地决定了场馆的后续用途, 有计划地留下一些主要的永久性展馆, 转变为一个国际性的商贸会展中心 。1990年大阪以《花与绿—人类与自然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主题博览会的场馆规划早在5年前就与其周边的千里新城规划同步进行,到博览 会开幕时新城已初具规模。展区的轨道交通系统也与新城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 世博会之后的若干展区也按规划改造成了以绿化为主的文化公园, 与新城融为一体。博览会场馆规划与城市再开发结合是展区再生利用的又一特点。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展区规划就结合了城市旧有内陆港区的再开发计划。整个展区呈三部分分散布局:第一部分利用了旧防洪堤;第二部分是原有绿化公园的江心岛;第三部分则是根据河道改造要求填埋的人工岛。三部分通过博览会展区的规划建设构成了良好的道路, 完善了轨道交通和水上交通网, 完好的市政设施也给城市开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图9)。  


图9 蒙特利尔世博会法国馆

[NextPage]  
  在举办的主题上, 和平的呼声日渐高涨。工业化的弊病、战争的创伤惊醒了人们的京华梦, 使人们开始反省、思考和探索, 国际间的理解、合作、协调得到重视, 人的价值、人类的进步乃至日常生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 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 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急剧变化, 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各届世博会的主题上(图10)。

  
图10 1970年大阪世博会全景

  建筑领域受到社会思潮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场馆建筑涌现出一批“ 博览巨构” , 1958年布鲁塞尔的原子球和1967年蒙特利尔的美国馆和前联邦德国馆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年的《建筑实录》杂志盛赞蒙特利尔世博会是一场“ 视觉的盛宴” 。其后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更成为一场现代建筑的实验场, 也是日本当代建筑发展的先声和契机, 以丹下健三为首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开始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 并最终确立起日本当代建筑的国际地位(图11)。而在美国, 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批“ 后现代” 建筑应运而生, 如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就聘请查尔斯· 摩尔作为首席建筑顾问。但这一时期也不乏现代建筑名作诞生,认1958年由勒· 柯布西埃设计的“飞利浦馆”等。该时期历次博览会留下的标志性建筑有勒· 柯布西埃设计的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飞利浦馆” , 西班牙建筑师科拉莱斯湘和莫松设计的布鲁塞尔世博会西班牙馆, 挪威建筑师斯韦勒· 费恩设计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挪威馆,1962年的西雅图太空针塔 ,美司建筑师查尔斯和雷· 埃姆斯设计的1964年纽约世博会IBM公司展览馆, 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设的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 德国建筑师弗赖· 奥托设一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前联邦德国馆, 巴西建筑师保罗· 德斯· 达罗沙等设计的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巴西馆等。


图11 1970年大阪世博会总体局

2.4更新期(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至今)  
 
  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 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 人类更加关注地球的未来。因此, 无论是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还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县世博会, 都不约而同地把主题确定为对历史与未来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热点问题上。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筹划和运作。  
 
  1998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的博览会,用地原是该城市东部处废弃的石油储油罐旧仓库区和垃圾焚烧场,为使这一地区得以再生, 葡萄牙政府决定联合地方政府利用世界博览会的契机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得名“ 博览会城” (EX-POURBE),总面积达330hm2, 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再开发项之一。从1994年筹备到博览会开幕, 政府一共投人17.5亿美元, 对整个地区的道路桥梁等交通系统及市政设施进行了改造, 而博览会区是其中首先开发的部分约70hm2, 该计划预计在2009年完成, 届时“ 博览会城” 的各类建筑规模将逾185m2。由于博览会场馆与城市区域发展统筹规划, 展区交通市政设施和主要公共设施都能为将来所用。先期开发的博览会区与未来发展区, 在空间结构和尺度, 以及景观设计, 包括道路照明对历史景观元素的挖掘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2000年的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展区规划也很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主旨, 《汉诺威原则》成为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导则(图12)。汉诺威是德国重要的展会城市之一, 具有规模设施相当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 因此无论在1992年开始规划论证还是最后定案都是把对原有展区的利用视为首要原则。博览会展区总规模160hm2, 其中90hm2利用原会展中心区加以改造和扩建, 新设展区仅70hm2, , 这种依托型规划方式在博览会史上还属首次。新设展区与原有会展区日后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别, 而两区又恰好处于高速道路的两侧。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 新区的商业和娱乐设施都将利用博览会期间的一些主要公共场馆, 例如博览会广场中心会场、欧洲大道和德国馆都考虑将来的使用, 并为市政景观创造良好的基础。 


图12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总平面图

   2005年世博会5月起在爱知县的獭户市、长久手町以及丰田市举行, 会场的总面积约173hm2。日本政府延续了以往以世博会带动地区经济复兴和发展的思路, 试图借此振兴日本中部的经济。会场的建设计划最小限度地影响现存环境条件, 以保证丰富多彩的交流和表现世博会主题“ 自然的睿智” 。在建筑成就上, 以塑造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化, 回应博览会“ 可持续发展” 主题的一批建筑脱颖而出。特别是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为当代建筑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纵观150多年所举办的37届注册类世博会, 见证着时代的进步, 记录下世界的发展历程。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 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早期作为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 到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 再到如今日益关注的全球化问题, 世博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坛和前沿, 世界各国在这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 共谋出路。  

  作为“大事件”, 世博会对树立举办城市的形象和威望, 推动举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促进作用。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主动的, 为世博会举办城市的建设奠定了未来空间发展的结构基础。当代的世博会中, 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明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规划是能否取得世博会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这个时期世博会和历次博览会留下的标志性展览建筑有:芬兰建筑师耶斯凯莱伊宁等设计的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芬兰馆,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 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 西扎远设计的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葡萄牙馆, 荷兰建筑师MVRDV设计的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 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的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等。 

参考文献: 
[1]Moisés Puente, 100 Anos Pabetlones de Exposicion Editorial Gustavo Gili, SA. Barcelona, 2000.
[2]Marek Nester, Piocrowski. Progettare in fiera, Progettare la Fiera. Edizioni Lybra Immagine Milano,2002.
[3]Erik Mattie, World’s Fars.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8.
[4]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编.中国202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文集(2003年专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王战.2010年世博会:创新与发展——2003/2004年上海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阿尔弗莱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吴惠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7]阿尔诺•勃兰特等.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任树银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8]克劳德•塞尔旺,竹田一平.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魏家雨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9]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编.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文集(2003年专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