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MIHO 美术馆

admin 2010-01-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MIHO 美术馆是一个日本与美国的联合计划,也是一位家族收藏家私人投资的项目。目的是存放来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珍贵文物和艺术品)。由贝聿铭建筑师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担当设计。在兴建之前的上10年

  MIHO 美术馆是一个日本与美国的联合计划,也是一位家族收藏家私人投资的项目。目的是存放来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珍贵文物和艺术品)。由贝聿铭建筑师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担当设计。在兴建之前的上10年时间里,贝聿铭曾7次乘坐专门为考察该项目而修建的特制简易缆车上山实地考察。在多年的沟通和考察后,最终和投资方达成共识并于1996年8月开始建设。建筑整体为三层(地下两层地上一层),面积1002平方米;实用面积9241平方米,本项目位于森林法保安林区域,砂防法指定区域,自然公园法县立公园第三种特别地域(保护区)。

 


  规划
  美术馆建筑物的80%埋藏于地下,这是由于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这个独特设计清楚地表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当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很感动称其为“桃源乡”。远离尘嚣的MIHO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
  结构  
  担当该馆结构设计的是和贝聿铭先生合作多年的Leslie E. Robertson Associates担当。“与自然同化”是该项目的设计特点。该项目在结构设计上有几大亮点:首先是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这座吊桥是专门为美术馆单独研制的,可称举世无双。从与其相连接的隧道出来缓缓前行便会看到美术馆的主入口。整个结构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暗示着前面美术馆的瑰丽与深邃。其次,在正立面主入口处门庭的钢结构是整个建筑结构技术的集中体现,采用了专门针对该项目研制的“九梁节点”,从这点上看,该项目也可以说是一个高技建筑。
  入口及场地
  穿过隧道,通过吊桥,便可接近美术馆,伫立在美术馆前广场,便能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顶,它恰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地上天堂。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广场前那棵大树是经过贝聿铭先生亲自挑选的,在反复推敲后得到的效果是: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透过圆形玻璃正门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画——横向伸出的树枝恰好遮挡着云彩和半轮红日的梦境般的自然之美。
  主入口广场采用简洁的圆形铺装,选用由当地石材制作的小块地砖,体现了日本建筑的整洁并与国旗图案暗合(可作为直升机停机坪)。入口前采用台阶缓缓将地上一层的室内地坪抬高,建筑整体和山体相协调。蓝色的采光屋顶天窗采用了突出和凹陷两种手法,在绿色的山林间欲藏又现。
  室内空间 
  一进入馆内,观者便可领会到因美术馆室内环境而产生的戏剧性变化。阳光从屋顶装有现代设计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宽敞的接待处,照亮了蜂蜜色的石灰石墙,带来一种温暖的光芒。空间感及开放感被四周山脉的景色影响下变得更广。 室内空间整体采用多双十字型布局,简单而高效。通过面积很小的窗户和略带高差的屋顶结构表现出美术馆即现代又朴素的风格。
  细节 
  从建筑物前隧道里的壁灯、主入口台阶两侧的方灯以及在入口门庭上的廊道的壁灯都可以看出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的中国情结,从这些灯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设计要素。这些灯同时也体现出他一贯的风格,简洁而中性化,兼收并蓄。
  主入口的大门采用了中国园林的元素,整体为圆形,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
  主入口门庭前的出屋檐部分的支撑结构,采用了日本传统木构架的原型。其与室内金属屋架的完美过度和结合是体现了设计师纯熟的手法。
  美术馆每一个部份均蕴藏着设计师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 Magny Dori 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以至度身定造的展览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心思。
  采光
  该馆采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材料作为窗户主体,但运用的灯光仪器及展览范围内的天然光令它不能完全隐藏玻璃窗的方框。然后在窗框上涂上深灰色或桃色的天窗,作用是令天然光更加扩散。因此,艺术品得以清晰地表现出来而不会反射耀眼的光线。 
  施工 
  为了不破坏整个保护区的整体外观,当地县政府要求美术馆不得将建筑主体过多的暴露于地表以上,所以美术馆不得不采用先开挖基坑后修建建筑,然后回填土体的方法。这无疑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但是多方努力下最终完成。最终效果是整体三分之一层高的在地表之上,达到了当地政府的要求。
  针对这座美术馆的争论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可能是因为它并没有像卢浮宫新馆那样矗立在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可是这座美术馆的修建对当地的破坏是无疑的,建设前后也曾有许多当地人士提出过反对意见。虽然整个项目在设计和建设全程都有多家园林设计和工程企业参与,并最终将原有的300多种植物一一还原,但是仍旧有部分植物无法复活而最终死掉。设计者一心想让这座庞然大物被山体、树木和泥土掩藏,但是其存在的无形影响是无法去除的。
  无疑,该项目是大师贝聿铭在日本的一次完美实践,更是一次著名企业在建筑上的挥霍(主结构最后一个节点由投资人乘电梯亲手安放,重达数公斤的纯金浇铸)。但从别的角度来说,这或许也是一次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