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admin 2003-06-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宪章》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对过去进行了总结,更对未来寄子了希望。未来在青年人的手中,因而教育问题将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 我们应该以全新的思路,反思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行动,让社会理解和支持"全方位的教育",真正地将理想变为现实。

  我有幸搭上了参加北京第二十届UIA大会的末班车。当我第一次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人民大会堂时,满眼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学生代表。 盛会过后我不禁想到,也许这次活动的效果在多年以后才能看到,也许它会是一个运动的起点,从而体现这次大会的价值。"学生的参与"将是中国建筑教育改革的一个明亮的手笔。 
  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总结说20世纪是"一个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惆的时代"并在这个"千年转折之际"对下个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趋势做了整体思考《北京宪章》认为新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关键是对建筑学本身的重新定义,它将由"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 而对建筑学的更新与期望,对建筑师更高的要求,无不落实在"百年树人"的教育上。 新世纪的建筑教育也应该扩展到广义的范围,"加强全社会的建筑关注与理解",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它开始于本世纪的二十年代, 承袭了西方的学院派模式,并在1950年代深受苏联的影响。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虽然也形成了教育结合生产实践等一些中国特色,但从根本上说,没有摆脱来自老学院派和苏联新学院派的模式。 19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使西方的建筑思潮涌入了我国。欧美和日本的滚滚流派横扫中国的大小城市。 而面对世界的各种矛盾,如全球化和地区化、传统和现代、高技术和人性化等问题时,建筑教育本身又陷入了迷惘和困境。 教育的不足反过来也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地导致了建筑市场的混乱局面。九十年代初,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更恶化了这个局面。 当时的建筑教育实际上满足的是泡沫经济的需要。在世纪末的社会渐趋平稳和回顾中,建筑教育该往何处走正是我们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北京宪章》的学习中,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对以前困扰我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问题一:对计算机的过于依赖

  一般建筑院校非常重视计算机的教学运用, 电脑辅助设计几乎与设计课同步进入了设计教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画图。 它极大地丰富了表达的方式,提高了图面效果,在设计的技术手段方面首先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参加学生国际竞赛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与此同时,不再"动手"完成设计作业的学生们,手头的基本功明显不足,这将极大地削弱设计过程中的构思能力和色彩设计中的敏感性。 如何才能把计算机的运用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呢?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运用的前景是什么?它能多大程度上取代传统教学?《北京宪章》认为, 建筑教育应能"随时吸收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化"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计算机的高效和快捷,并大力开发它的潜能, 在充分地利用它的同时,动手画草图思考方案的功夫绝不能丢掉,使计算机成为一定设计阶段的好助手。

问题二:对建筑设计专业课的偏科

  设计是最基本的专业课,是学生由门外进入专业殿堂的必要途径。 可它并不是专业教育的全部,也不是评价合格教育的唯一标准 。过于强调设计课的重要性会使学生们认为其它的科目并不重要,这是偏科现象的直接后果。全面素质由于狭隘的目的而被损害。 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被忽视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开阔的视野、综合能力等也被削弱, 对于商务、经济、组织管理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与业主之间难以沟通,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既不愿理解业主,也不能影响业主。《北京宪章》提倡"创造性地扩大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一进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并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只有将这些目标落实成具体的措施,真正运用于教学中,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问题三:两种错误的态度:抄袭和随意

  对建筑形式的关心现在愈来愈成为设计好坏或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 因而能轻松获得好成绩的抄袭和模仿代替了思考,创造性被曲解。 向西方学习被学生理解为是对建筑造型的学习,国外杂志和书籍的容易获得也加剧了这种趋势。可是,在否定抄袭的同时,有的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意。有学生这样说:"现在不过把瘾,以后哪有机会?"他们将随心所欲的信手涂抹当成了创造。建筑毕竟不是纯艺术,它是一门科学,应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的,有它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涂抹,"闭门造车"的做法是不对的。 

问题四:重形式而薄技术——建筑师不是画家

  偏科现象的产生也来自一贯的对技术的鄙薄。 有的建筑系学生认为象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和构造、建筑概预算等科目是其它专业学生的事,建筑系的学生不用在那上面浪费时间,好像能画一张漂亮的表现图就行了。 可是建筑师不是画家, 不仅仅能"纸上谈兵",更需要进行实践,他需要"作为专业人员参与各个层次的决策",成为真正的协调人。《北京宪章》中的"通才教育"即是对建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作出的更高要求。
问题五:盲目追逐和崇拜西方思潮的浅薄
  科技的发展、传媒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使"全球化"成为了现实。 西方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和发达的技术使追逐和崇拜西方思潮成为建筑院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学生中流行着对各种西方风格和流派的研究,还有另辟溪径在哲学和语言学中寻求答案的现象。《北京宪章》指出"设计的基本哲理是共通的,形式的变化是无穷的。"对西方风格和流派的追逐只停留在表面,"这是舍本逐末.为今之计,宜回归基本原理,做本质上的概括,并随机应变,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加以发展"。

问题六:"象牙塔"中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脱节

  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不光是学生,也是新一代建筑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们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很少真正接触社会,仅有的一点常识大多来自家庭和传媒的影响。 对于现存的社会问题,例如大都市超高层和贫民窟的并存,贫富的悬殊等问题,是象牙塔中的建筑学生们很少想到的,他们既无心也无力关注,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逃避态度。在进入社会以后,更现实的问题是谋求一个满意的工作并迅速"致富"。经济增长和机会增多带来的繁忙,使建筑师远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对贫困的关心。 但是"职业的自由并不能降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学毕竟是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建筑师的最终目标也应该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北京宪章》对建筑师的要求是"作为社会工作者"和服务人员,"要扩大职业责任的视野:理解社会,忠实于人民;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使’住者有其屋’,包括向如贫困者、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

问题七:不可持续的教学方式

  教育在于培养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面对刚进入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如何引导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高中教育体制使他们对建筑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要让这些毫无心理准备的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培养出新一代的建筑师,打好素质基础是最重要的。 因为"建筑师、建筑学生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高环境造德与伦理,关怀社会整体利益"。因此要求建筑教育工作者设计出一种更具适应性的教育计划, 应对未来和环境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按这种要求来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公众服务。正因为如此,建筑教育工作者更应提前"优先学习环境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和设计技巧’。我们应将建筑教育本身发展为"可持续性"的。(在此之前的建筑教育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教师传授一成不变或过时的知识、技巧和思维,学生能真正从中得到的就更少了。) "可持续性"的教育是"终生的教育,环境设计方面的教育是从学龄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到专业教育的长期过程" 《北京宪章》还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它认为:建筑教育应是个人的自我教育、对决策者的教育,对教育者的教育、对建筑师的教育的综合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再认为建筑教育仅仅是大学五年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制造出一个建筑师的体制,更不能抱持希望由这五年的积累来获益一世的想法。对建筑师本身的不断再教育是关键所在。当然,要使建筑师"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并不容易,也不能仅凭建筑师的个人愿望。服务的业主和决策者往往主导了建筑设计本身。 在需要建筑师负担其职业责任的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更需要政府行为的支持和正确引导。而只有建筑教育的范围扩展到全社会这个范畴,这些才能实现。
  怎样才能使当前建筑教育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降到最小? 世界的多元化和动态发展使我们不能继续呆板地沿着欧美的足迹前进,我国现在仍是处于一个工业化和农业化交织的社会, 还远远未达到后工业化即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因此照葫芦画瓢地模仿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是行不通的。 在承认"全球化"这个事实的同时,我们应直面先进与落后的存在、文化冲突和贫富悬殊, 结合《北京宪章》从自身现实出发来寻找对策:借鉴先进经验,立足于本国实际。而借UIA大会和《北京宪章》给与我们的重新思考的机会,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得以开阔眼界地看看当今的亚洲和世界,让我们了解所肩负的使命,并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未来并不乐观。 在清醒头脑、反思过去、认识现实,具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之后,才能在进入新的一千年时接受挑战。

作者单位:韩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98研)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