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黑川纪章:共生城市和历史与自然

admin 2004-05-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图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演讲   在今天(5月2日)举行的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世界文化名人对话:文化与城市性格高层论坛”上,应邀出席
图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演讲

  在今天(5月2日)举行的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世界文化名人对话:文化与城市性格高层论坛”上,应邀出席的东南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作题为《共生城市和历史与自然》的演讲。
  
  黑川先生首先指出:“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时代,城市是发展经济的孵化体和载体。到2010年,世界人口的50%将居住到城市来,城市中重要的一些历史遗迹将会失去。在这样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导致城市付出了丧失传统与自然的代价。不仅如此,城市中心地将由商务大楼、消费大楼,变为一个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造成都市中心区空洞化。美国和日本的大城市,都出现了这些现象。城市现在出现了这个现象,夜晚都市中心人口骤减。在这样的区域中,中小学校相继关闭。城市的中心或者叫CBD要成为可续居住的城市。教育设施,绿地娱乐等持续发展的保证。紧紧依靠产业集中,经济发展这些条件已经不能构成现代城市的魅力。”
  
  他深信城市应该成为人们乐于居住的地方,这才是城市的发展目标。那么文化性的设施应该在城市当中发挥什么作用?黑川先生就这一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世界人们普遍向往居住的城市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拥有历史传统,有新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支持艺术文化发展创新的文化设施,还要拥有教学研究机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为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空间。文化历史名城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东京、大阪、京都中心区重要的大学大多迁移了。原因是在于增建新校园时,着眼于价格低廉的土地,但是其结果导致城市对于外来来访者来说,魅力大减。对于希望与大学联合的企业来说,偏远造成了着很多困难与不便。大学校园是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一个城市引人致胜的美丽所在。近来城市有一种新趋势,重新把大学建在城市中间。名古屋便是如此。校园成为城市校园。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是西班牙的圣彼得堡,由于美国建筑家成功设计建设的美术馆。两年中有100多万人前去观光。重新唤回了城市的魅力。”
  
  他提到了他本人45年前的一本著作中阐述的观点:21世纪将是共生的时代。他认为这一观点已经被现实所证实。他已经新兴生物电子学为例,指出:科学技术与自然,已经不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生的关系,可以创造出最先端的研究课题。

  最后他特别指出:当下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追求技术化表面潮流的设计趋势是极其有害的。他认为:“建筑和城市规划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没有思想的设计,是不能成为文化的。只有表现出时代的作品才能代表时代。众所周知,象征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建造完工时,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与巴黎风景不符。但100年后,所有巴黎人都认为艾菲尔铁塔是历史性的景点,代表了19世纪末的挑战精神。历史与传统的共生,不应该简单的复制历史,更不应该以简单的经济利益而生产建筑。没有文化艺术就没有经济发展。只有对自然环境文化艺术作出努力的城市才能够持续发展经济。”

新闻附件:黑川纪章资料

  日本建筑师。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1960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在重要位置上。

  黑川纪章的代表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