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章鱼式”重庆
《当代党员》编者按:
市委书记薄熙来在“畅通重庆”建设动员大会上提出重庆应该采用“章鱼式”城市规划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什么是“章鱼式”城市规划,重庆应该如何规划建设“章鱼式”城市?为此,本刊特别约请长期关注、研究重庆城市规划问题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撰写了这篇文章。连玉明提出的规划建设“章鱼式”重庆要借鉴“运输带式”城市发展模式、引入“反规划”方法等观点颇有新意,值得借鉴。
大城市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摊大饼”,建二环、三环、四环,依次不断摊开;二是“章鱼式”,一个大头八条腿,一个主城,多个卫星城,向四周发展,中间用快轨连接起来,快轨两侧又是绿化带。“章鱼式”的城市规划适合重庆,如果能在扩大主城的过程中,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企业迁到卫星城,降低主城的容量,城市就会变得宽敞、舒适,重庆就有条件成为更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中心。
■ “章鱼式”城市格局的核心:“分散—紧凑型”城市组团
城市发展无非三种形式:一是沿城市边界向外延伸拓展,就是所谓“摊大饼”模式;二是城市以外地区的新城发展,即“卫星城”模式;三是建成区的再发展,即旧城改造模式。对重庆而言,单纯通过旧城改造所能增加的建筑空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其边界。
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的经验说明,“摊大饼”的方式有其合理性,但突出的缺陷是不能有效解决中心市区人口拥挤问题以及中心市区与郊区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当“饼”摊大到一定程度后(例如北京),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等问题便会非常突出;而脱离中心市区单纯建设自给自足、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市,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在实践中,卫星城市建设往往与中心城市外延拓展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多中心的“分散—紧凑型”城市组团布局形式。“分散”是指城市的“多中心”,而不是过度的城市蔓延;“紧凑”是指每个城市组团内部以步行距离为半径,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鼓励混合用地,尽可能地在控制密度的前提下提高其空间利用率;中心与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以城市快速公共交通为联系纽带,使城市成为具有混合功能的多中心有机体。这种“分散—紧凑型”城市组团布局形式就是“章鱼式”城市格局。
“章鱼式”城市布局能够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大城市最理想的发展形态。
■ 重庆已具备“章鱼式”格局的初步框架,但本质上还是“摊大饼”模式
长期以来,重庆山水分割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主城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中部、北部、南部、东部、西部五大片区轮廓分明,1个城市中心、6个城市副中心、16个组团和8个功能区特色鲜明,具备了“章鱼式”格局的初步框架。但这种格局,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在本质上还是“摊大饼”模式,只不过由于重庆的“锅底”不平,饼子摊不圆而已。重庆主城区存在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与北京等典型的“摊大饼”式城市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重庆的城市污染和交通拥挤矛盾会更加突出。
重庆自然形成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式与真正的“章鱼式”格局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头”太大,渝中区的人口密度是沙坪坝区的14倍多;二是“腿”太短,城市副中心发展不平衡,组团功能单一,城市布局还没有真正拉开;三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城市各组团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支撑。这些问题有待于通过建设“章鱼式”格局得以解决。
■ 规划建设“章鱼式”重庆要抓住两大重点:基础设施要突出“运输带式”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建设要引入“反规划”方法
采用“运输带式”城市发展模式,确保基础设施优先。
要建设“章鱼式”大重庆,必须牢固确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应该是交通设施建设优先,而在交通设施中要将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与全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山城”独特的地理条件,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特别大。综观国内外经验,我认为重庆可以借鉴“TOD”模式。“TOD”模式就是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章鱼的头和腿即主城与组团或“卫星城”之间建设快速轨道交通,利用轨道交通大容量的运输功能,以地铁站点为核心进行组团式开发,在站点附近建造综合性大楼,高密度、超容积开发,形成“运输带式”城市发展新模式。
引入“反规划”方法,确保生态建设优先。
重庆是“站立”着的城市,山水形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是城市竞争力的一张王牌,城市扩张绝不能以牺牲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目前,重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已成为建设健康重庆、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的重要瓶颈,规划建设“章鱼式”大重庆,必须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规划,优先保护,优先建设。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章鱼式”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如果说重庆城市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么自然生态空间就是美丽的“留白”。在重庆城市化浪潮中如何能够将这块“白”留下来,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引入“反规划”的方法。
所谓“反规划”,是一种强调通过对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引入“反规划”来规划、建设“章鱼式”重庆,需要重点控制的“不建设区域”,主要是为了维护山水格局的整体性和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和湿地系统,城郊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甚至可以将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在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
·链接·
哥本哈根的“手指形态规划”
■ 曾静康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拥有170万人口,其中城区人口50万。1947年,哥本哈根的规划者提出了“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采用了手形概念,五根手指从哥本哈根中心分别向北面、西面和南面等方向伸出,每根手指汇集到历史上有名的丹麦市古市场、古镇。城市沿着几条狭窄走廊发展,走廊间由限制开发的绿楔隔开,同时维持原有中心城区的功能。轨道交通系统采用放射形的发展模式,所支撑的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分别指向区域的五个方向,城市的发展大都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附近。
经过多年的建设,“手指形态规划”已变成现实。形似手指的走廊从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向外发散,走廊之间被由森林、农田和开放休闲空间组成的“绿楔”分隔。“手指”间满是绿地。这种“伸手可及”的亲近性,使城市森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