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及其实践

admin 2005-09-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实质上源于城乡磁体的概念,描述了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引力。事实上,我们理解的城乡磁体应当指的是广义上的城乡磁体,涵盖自然与文化两方面的含义。霍华德在他给出的三块磁体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它的田园城市磁体。这不单是喜爱田园城市字面上的生态意义,而是在田园城市中所能兼顾享受到的旧有城市和乡村的美好生活方式,即复合的城乡文化体验。

1、全球化语境的文化维度诠释

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空间文化更深刻地表现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当代城市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各系统要素高度自由流动和紧密作用,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创造性、内部空间文化生态网络联结的微妙与复杂程度已远非历史的城市所能比拟。城市的天性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社会生态位不断地进行创造和再分配,随着创造过程边际效益的降低,城市内部集聚、竞争与协同的各种要素自然向外寻求扩张。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的繁衍推波助澜。目前世界上几大跨地区、跨国界城市带的存在与发展即是重要的标志。

2、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文化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2.1 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文化特征及其景观

区别于西方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更多的源于政治布点,军事防御或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要素构成基本对应于这些需要,简单而自成体系。历史城市空间的中观层面上,各种空间要素的布局通常依据自然风水定位,模拟“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模式,围绕宫城、府衙等政治中心按一定的等级秩序展开,并以厚重的城墙层层环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2.2时代背景:全球化影响下的世界城市空间文化动态

概括全球化影响下的世界城市空间文化动态,可以总结为:城市社会文化联结性的空前复杂化导致了城市空间景观的高度复合。全球化的潮流推动了世界城市社会文化网络联结的复杂化进程,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全球化进程引发的城市社会分化导致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增加。其次,全球化也在努力实现城市空间文化的同质化。

世界城市社会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就是这样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又交织在一起共同增加城市文化联结的复杂性。从现代建筑革命到其国际化潮流,直至世界城市空间文化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特征,以及近来的新城市主义倾向,这一历史充分展现了全球化世界城市空间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空间文化异质与同质变化的复杂过程。当代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景观也反映了这一复杂进程,类似中国南京秦淮河边的传统城市空间与全球化空间文化物种—五星级酒店并置的空间景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普遍存在的。

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变迁及其空间景观

3.1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文化宏观结构的变迁及其空间景观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状空间结构,它是一个柔性体系。在与外围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顶多是网络的边缘或某一节点的消解,整个庞大的体系仍然按惯性扩展,自我修复,直至形成中国文化大同的局面。位于网络节点的城市文化与其腹地的乡村文化是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这一链状结构的节点,依次为中国各个等级的城镇。上海、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处于链条的顶端,中国诸多的小城镇则普遍位于链条的末端,整个链条与乡村完全脱离。全球化的强势性决定了全球化文化强烈的主导性,这个链条因之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即文化要素从结构顶端至末端的单向流动。

单向的链条状区域空间结构显然是一种不利于中国城市文化的长远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乡村传统文化的萎缩,直接导致小城镇传统文化的萎缩,自下而上的文化流被阻断。纽约、伦敦、巴黎的城市文化经过中国所谓的国际大都市的吸取后,他们的实践经验渐次传及下级城镇,或是由东部传至西部城镇。中国城市的文化实践过程在这样的潮流中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边缘化。空间景观的总体格局表现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体现出被同化的特征,西部城镇的边缘化特征则较为明显。

3.2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文化中、微观层面的变迁及其空间景观

具体到城市个体的中观层面,当代城市规划普遍以现代经济理论和原则为核心思想,与传统城市的建设理念彻底决裂。新城建设或新区开发大多直接效仿西方现代城市进行建设,深圳、浦东的建设模式具有代表性。与之相应,历史城市高速、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亦表明他们与传统文化割裂的坚定决心。在这一发展阶段,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要素组织与残存的传统城市肌理并置的强烈反差,体现出中国城市文化转型期的景观特征。

全球化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表现出的是混乱的景象。北京长安街的建筑符号特征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创作的现状。透过像国家大剧院这样反映全球化文化与中国文化直接冲突的标志性作品,可以对中国建筑文化所处的尴尬局面一目了然。

4、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实践方向及其宏观结构体系建构

4.1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的实践方向

可以肯定地说模仿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是不长远的。《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指出:世界不再仅仅是国家的组合,更是城市相互联系构成的体系。这揭示了全球城市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令人遗憾的是,在全球城市体系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西方城市已经俨然处于能量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如果按照目前的城市化发展态势进程,本世纪的上半叶城市人口就将增加一倍以上。在世界城市化的浪潮中,近邻印度以及发展中国家另外那20亿人口将面临同样的发展趋势。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水资源以及能源危机显然不可能支撑这种城市模式的持续发展。在全球资源稀缺的现实状况中,发展中国家借用这种模式进行经济起飞尚可,若按此模式谋求进一步发展,与西方城市争夺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位置,将引发的冲突及其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以上分析或许也暗示了中国城市文化应当走生态的、地域的、技术创新或其它某条具体的全新道路,阐明了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实践方向决不能在全球化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亦步亦趋,首要的任务是致力于将现有的单向链条状宏观结构作根本性的改变。

4.2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实践的宏观结构体系建构

欲建构良性的宏观结构以适应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实践方向的要求,必须首先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联系,缩小城乡文化差异,逐步恢复历史上中国城乡文化的一体化格局。这一格局的建立可以最有效地提升中国城乡文化的整体水平,并将其作为最基础的文化交流平台参与全球化文化互动。小城镇界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是促成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交流与转化的关键枢纽,也将是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进程发展的生力军。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实质上源于城乡磁体的概念,描述了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引力。事实上,我们理解的城乡磁体应当指的是广义上的城乡磁体,涵盖自然与文化两方面的含义。霍华德在他给出的三块磁体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它的田园城市磁体。这不单是喜爱田园城市字面上的生态意义,而是在田园城市中所能兼顾享受到的旧有城市和乡村的美好生活方式,即复合的城乡文化体验。

既然城乡文化磁体中乡村的一极已经开始表现出它自然的引力,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居民对异于自己现状的一种“回归式”的文化追求与消费已经开始。那么,中国的城市文化实践,若在现代大中城市周边培育起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镇,依靠文化磁体的功效可望兴起城镇的文化产业。

欲建构良性的城市空间文化宏观结构,在重视城乡文化磁体,恢复历史小城镇文化复兴的同时,还不能忽略大城市这一块分量颇重的文化磁体。许多大都市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集中代表,譬如北京。在过去的20余年中,中国的大都市以其前所未有的气概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进程。这些大都市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中,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并得到重视和缓解。

按上述思考,若这样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磁体建立起来,中国的区域都市文化圈建设则已显现雏形。可以想象,最终形成且通过现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所展现的中国城市文化宏观结构,将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网络结构。位于这一结构底部的将是为数众多的小城镇,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坚实的交流平台所在,而其上部的区域都市文化圈支撑着最顶端的区域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结构兼有传统平面网状结构的柔性和文化双向流动性的优势特征,同时亦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城市体系垂直分工协作的经济构成方式。

文章在此认为,中国城市空间文化以如此的宏观结构体系为母体参与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与实践,也许不再会困于被同化或被边缘化的两难选择;中国城市的空间文化更能以其传统的地域特色为本,真正走向世界文化和不同的多元化道路。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