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批判(五)
走进广州,你仿佛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因为发达所以时髦
在中原文化视为华夏正宗的时代,岭南文化理所当然地被视作“蛮族文化”,岭南人自然就是“蛮野之人”。广州人嗜食蛇、青蛙、蚂蚱甚至活老鼠、活猴子,这让许多北方人听起来就毛骨悚然,外国人听到后更是连声叫“NO”。广州人最先穿T恤、牛仔裤、迷你裙,最先听歌带和唱碟,最先使用冰箱,最先把诸如买单、打的、哇塞、炒鱿鱼等粤语音译或广东土著名词推向全国。一句话,因为经济发达的原因,广州许多在国人看来怪异的东西,如今已成为人人追赶的时髦。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风雨中粤人最先起步,可惜的是后来无法使广州在精神气质上成为现代文化与学术的大本营。直到今天,广州的思想与学术的文化氛围从总体上说仍不如意。
人们争相学说粤语,并不是因为粤语有多么好听;人们争相请吃海鲜,并不是因为海鲜有多么好吃。这一切都是因为改革开放成全了广州和广东,让他们成了全国人民羡慕的首富之区,在“嫌贫爱富”的人类孽根文化传统的驱使下,人们开始变得盲目欣赏和崇拜。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州只不过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南国边陲城市,尽管广州的花市、早茶和粤菜历史很早,但那时有多少人去模仿呢?
在古代,它的重要性还不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成都,并且岭南在古代历来都是流放罪犯的地方。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离广州的路程都非常遥远,于是广州就在这种夹缝中游刃有余地生活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广州经验:对于中央的政策,一定要用足、用好、用活。
广州人不喜欢争论,喜欢实干,北京人特别看重做事的动机,而广州人特别看重结果。事实上,做事的动机常常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如果仅以结果论处的话,人们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采取非法的手段。价值观不同,社会效果就不同。这也正是北京的社会风气明显比广州好的最直接原因。
广州在国内城市中的习惯性排名是紧随北京和上海之后的,但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国内许多城市相比都是落后的。广州近30年的城市建设,把广州近3000年的城市历史摧毁得所剩无几了。广州多年前率先失去理智喊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结果出力不讨好,许多人讥讽广州正在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大集市”。广州是第一批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但追求新潮的广州好像不太在意自己城市的历史,也不太珍惜和保护它古老的文化。具有岭南商业文化独创性的建筑形式———骑楼,现在只剩下不到1/3。再比如著名的南越王墓,现在就被商店、酒店和民居所包围,南越王虽然因此不会感到寂寞,但可能要永远被失眠的痛苦所折磨。
广州城正在变得越来越豪华气派,但广州也同时变得越来越拥挤和污浊。广州人务实求新,城市规划非常细致又爱不断调整,好像怎么整都不满意,所以就出现了拆了建、建了拆、填了挖、挖了填的混乱局面。广州的塞车现象也是全国有名,有些繁华的路段在凌晨两点还会出现堵车现象,不知道广州人怎么那么喜欢夜晚到外面活动。
广州人讲究迷信和暗示,这是广州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广州人对数字所代表的意义非常敏感。手机号、车牌号非6非8不要,带4的号再低的价格都无人问津。公司开张、婚丧嫁娶必须择日。按说,凡事求个吉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本无可厚非,但广州人信迷信达到如此疯狂的地步,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我知道,非要用文字去捕捉广州,是件愚蠢而徒劳的事情。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常常有始无终。在这座南方以南的城市,缺乏的正是信仰、布道和说教,有的只是数不清的人影和高楼。这些人彼此都不相识,谁也不爱谁也不恨,只爱自己只恨自己,自己拯救自己,成就自己的梦想。南下的人们,先是憎恨它冷漠的表情和冰冷的交易,憎恨它的拥挤和嘈杂,憎恨之后,还是不忍离去。接着,又有更多的人涌来……成都:砌在麻将桌上的城市
成都是天府,天子住的地方肯定很好。
先欣赏一段描写普通成都人生活的顺口溜:“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喝点盖碗茶,看点歪录像”。编这段顺口溜的人,不是什么天才,但肯定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古训曰:玩物丧志!这个“物”对成都人来说,就是茶和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