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批判(三
上海的走火入魔,也许就是从石库门开始的…… 石库门心态
石库门住宅最初是为一家独门独户居住而设计的,由于人多房少,后来逐步分隔成由多户人家群居杂处的大杂院。每家五六口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那一指厚的木板隔开的半间屋里进行。长期居住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们,从心理到灵魂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变态和扭曲,上海人的“石库门心态”就这样无可选择地形成了。近年来,上海人居住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纷纷告别了石库门,但沉积在上海人心灵深处的长久形成的“石库门心态”却不会随着石库门的消失而消失。
上海人的表情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表情。大街上,男人们总是西装革履,表情严肃,一身正派的模样;女人们个个时尚端庄,一脸平静,洋溢着充实而幸福的激情。他们嘴巴紧闭,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暗中使劲,他们目不斜视,一直望着远方一个不确定的方向,那是他们心中的目的地。一个人们总是敬而远之的城市,要想让大家喜欢它进而热爱它,大家显然失去了耐心。
上海人的伪贵族气和伪绅士风度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有了雏形并逐步泛滥开来。许多上海人家把旧家具、老照片、老式手摇唱机等东西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似乎这样一来,就会变得很优雅、很贵族、很文化。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名声一直不好。最让外地人容忍不了的是,上海人说并不好懂的上海话时那种旁若无人且嗓门极大的架势。到过上海的朋友都知道,所到之处,几乎所有的人都讲上海话,少数服务质量高的窗口行业除外。“外地人”三个字在上海人眼里,已经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人的等级划分。用“外地人”骂人是上海人的发明,在全国绝无仅有。上海人最瞧不起的就是苏北人,居然张狂到这种地步,是不是找踹啊?
上海人是小市民,胆子也小,缺乏探索精神,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间之长就是明证。在上海,面对入室抢劫的歹徒,主人一般都是给钱了事,很少发生流血伤亡事件。如果你听见上海人说“不得了”,你以为真的不得了,那你就老土了,这只是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上海这个城市充满着矛盾,而且似乎也是一个悖论:一个衔接中国古今、吞吐世界风云的大都市,居然有着那么多的小市民。这些小市民的“小”和大上海的“大”,实在不匹配。
上海是国内最早叫喊着要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的确,建设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优势是明摆着的,但上海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上海的国际性还远远不够。上海也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是接二连三地申办和举办一系列国际性的重大会议和展览。问题是一个城市的国际性,绝不是可以靠几个国际会议和展览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城市的国际性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魅力的综合体现。上海“贪大求洋”的性格闻名海内外。上海是一个“不管谁搞第二,自己只想当第一”的城市,所以上海对冠之以“第一”、“最”的事情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斜拉桥要建世界上最长的,金融大厦要建世界上最高的,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要在全球最先投入使用等,不一而足。
上海人很少愿意把上海的历史往前翻阅100年。上海的历史太短了,上海滩是上海人唯一能向世人展示的风景,上海滩宽阔但不厚重。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历史,所以上海除了有许多高档大气的西洋建筑外,没有什么名胜和古迹供人游览。
上海似乎要“横下一条心”来改变这一局面。又高又大各具特色的建筑物随处可见,但却没有让人看见中华民族的风骨;各种版本的《天鹅湖》一演再演,市民再也难以看到其他芭蕾经典;上海大小公园都竖起了各式各样的雕塑,然而看雕塑的人比雕塑本身的表情还无动于衷;酒吧里常年放的歌曲还是《夜来香》等几张老唱片。有人说上海是经济一流政治二流文化三流的城市,更风趣的说法是,上海的文化并没有衰落过,因为它从来没有兴起过。
上海的确是块宝地,既可以拥抱世界,又可以南北联手。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使上海没有理由也极不情愿输给别人。许多年来,上海对外界的批评总是采取兵来将挡的办法,甚至怀疑“来者不善”。对上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陶醉和得意忘形总是孪生姊妹,其结果总是可怕的。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阻碍上海发展的软肋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