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批判(二)
北京,最让人感到愤怒的是什么?骂在北京
北京服务行业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都极差,以至于差不多每次人大政协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意见。北京的服务员好像不是大哥大,就是大姐大,在顾客面前有摆不完的谱。难怪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一进北京就想吵架。许多外地人,到北京之前,都反复告诫自己,到了北京不要生气,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到北京,甚至还没有出火车站,北京就给你带来一大堆不愉快。一进北京城,更是处处不方便不舒服,让你气不打一处来,使你忍无可忍不得不起而应战。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女儿李文,自2002年12月搬到北京,至今她已投诉100余起,并且还写了一本叫做《我和李敖一起骂》的畅销书。
北京是真正的大,大到不需要说自己大的程度。不像上海、武汉这些大城市,还需要自己叫嚷着大上海、大武汉,你听说过北京人说自己是大北京吗?因为大,所以城市建设“摊大饼”的现象在北京得到了最具体最形象的体现。近二十多年来,北京由二环一直“摊”到目前规划中的七环,加之房地产热的推波助澜,整个城市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
北京是一本内容博大精深的书,一本丰厚得无从读起的书。北京没有实惠和精致,只有排场和马虎。东西不是贵得吓人,就是差得要命。北京本地小吃也是不敢恭维,又贵又难吃。一个城市的小吃,最能体现这个城市市民的活法。北京的小吃正体现了北京人的活法: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
但北京的学术成就尤其是文学艺术成就,无疑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还有众多权威性的媒体,北京的学术界不能不优秀也不会不优秀。然而,北京的学术界并不是世外桃源,它同样未能免俗地有着官气和痞气。表现之一便是特别热衷于操作各类学会协会。不少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图名图利才是真。
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规划上有许多战略失误。北京的一个小区通常要占地30-60公顷。小区的边界和路口的间距都在五六百米以上,道路越宽就越吸引车流量,北京的道路在很长时间就陷入道路越宽堵车越严重的恶性状况。人们常说“吃在广州、穿在上海、玩在杭州”,现在应该加上“堵在北京”了,北京成了名副其实的“堵城”。北京因堵车而闻名的事件不胜枚举,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9月15日到27日,八达岭高速公路长达13天的严重堵车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堵车的数量达一万余辆,从居庸关排到五十公里以外的河北边界。
北京的路宽是全世界都出名的,但它同样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大街两旁除了高楼大厦就是大厦高楼,居民的日常生活设施无处设置。最让居民头疼的问题是吃早餐和夜间购物,在北京想吃顿舒服的早餐非常困难,常常要跑很远的路。晚上10点钟以后买东西就非常不方便。
北京相对于沿海的上海、广州等城市,相当于内地,在改革开放上属于后卫。目前,北京大力发展周边的卫星城,在申奥成功的催化作用下,专家预计到2008年,北京可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问题是大了就好吗?首都沉重的负荷如果无法得到缓解,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就会下滑。
说了这么多北京的不好,是为了它能够更好。“2008”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吉祥数字,“中国印”也仅仅是一个运动会的标志,如今都成了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心中的精神图腾,我们有理由对北京的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那一天我们会看到北京这座城市的脸上浮现出真诚的微笑。走火入魔的上海
当全国各地许多繁华的中小城市纷纷自豪地以“小上海”自称时,上海就开始飘飘然了。如果上海能微笑着享受这些受宠的感觉也还不失大气,问题是上海硬是把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当真,许多上海人的做派,给人的感觉好像上海人不是中国人似的,或者他们属于高等华人。外地人到上海游玩,接待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外地人炫耀:这个叫作地铁,是日本的,那个叫作磁悬浮,是德国的,这个叫作咖啡,是巴西的,那个叫作香奈尔,是法国的。听来听去,就是没听说什么上海的。
真是应了那句俗话:给你点儿阳光,你就灿烂了!上海,是什么让你走火入魔?
石库门是老上海市民典型的民居建筑,从石库门里走出的上海人与从四合院里走出的北京人肯定不同。先从石库门这里拉开一道口子,让我们看看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