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批判(一)
中国城市怎么了?联合国公布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的20个著名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所以,我们有资格对我们朝夕相处的城市说三道四……中国城市病了,病得很深!侃爷北京
外地人常常抱怨北京人太“牛”了,“牛”到随时都会伤害人的地步。平心而论,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都,北京人想不“牛”都不行。人家出家门就能看见天安门,人家上下班买菜都是从国家部委大门经过,人家所住小区组织的文艺汇演可以叫来几个当红的明星大腕,不“牛”行吗?在北京,有权的人“牛”,没权的人也“牛”,有钱的人“牛”,没钱的人也“牛”,这种“牛气”与生俱来,根深蒂固。北京土著作家王朔敢说“我是流氓我怕谁”是需要点儿“牛”劲的。
生活在北京,想见明星和大腕,比外地人想见亲戚还简单,人家还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所以北京人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气质,的确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底气。然而,北京人的偏见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总认为,在中国,北京就是最好的,首都才这样,你下边能咋样?他们动不动就说人家美国怎样日本怎样,连一直在跟北京较劲儿的上海,北京人都闭口不提。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北京有大连干净吗?有威海空气好吗?有深圳开放吗?有成都休闲吗?由于职业的关系,我经常跟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胡侃”,发现许多北京人对外地知之甚少。
北京人说话字正腔圆,挺适合“侃”,因为爱侃,所以就要找话题,因为要找话题,所以就要练就一身找毛病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几乎对天下所有的事都看不惯,百般挑剔。北京本土出生的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这些领域里泰斗级人物少之甚少,但北京人侃大山的本事却是天下无与伦比的。王朔可以把侃大山侃成畅销的小说,冯小刚可以把侃大山侃成叫座的电影。有人说北京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政治敏感度远远超过了一个地委书记,这话真的一点都不过分。有的出租车司机可以在中央“两会”开会之前把中央及各部委领导人的名字一一侃出,而且差之不多。在北京,只要是国际国内出了点什么有影响的事,那就有好看的了,老老少少几乎都是专家和学者。
在我居住的南城右安门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个常年在那里维修自行车的中年北京男人,一天到晚边修车边侃个不停,感觉他的嘴比他的手还“油”。从风沙到蟑螂,从普京连任到工人下岗,从萨达姆被捉到台海紧张局势,眉飞色舞,唾星四溅。说着说着,突然大声叫住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人:“嘿,你怎么走啊?打一次气,一毛钱啦!”
到过北京的人或是已经成为“准北京人”的外地人,对北京都有一种距离感,无论你有多成功,好像都很难把“他们的北京”变成“我们的北京”。一个本土的北京下岗工人脸上自负的表情和骨子里透出的优越感,足以让一个外地来的高级白领感到自卑。北京男人往往痞气十足,他们跟人打招呼时,头不是从上往下点,而是从下往上点,不是颔首示意,而是扬首示意。有人说“北京人看外地人就像英国人看美国人”,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北京人的皇都气质和贵族精神。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喜欢喝二锅头、吃炸酱面的城市会有多少真正的贵族气质。实际上,北京人的贵族气质早已演变成了霸气、傲气、赖气和痞气。
北京人直性子,容易急躁,这不仅仅和气候有关。在北京城里只要是个人都能拍着胸脯,把天大的事应承下来。但北京人个个骨子里透着傲气,喜欢与人交朋友但不会轻易与人交心。初到北京的人都感觉北京人很热情,时间长了,就感觉到北京人热情得有些虚假,热情得有些居高临下,让人有点受不了。
相当数量的北京人由于放不下架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大多数要么在单位或公司里混着,要么女人在家闲着男人开出租挣生活费,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外地人自己再到郊区租便宜的房子住,整天打个小麻将混日子。北京的早餐和保姆市场被安徽和四川人占领了,服装市场被江苏和浙江人占领了,美食市场被广东人占领了,要不是北京出租车市场对外地人有限制,这最后一块蛋糕也会被外地人抢去。
北京人的居高临下和飞扬跋扈是时间和岁月养出来的,也是全国人民宠出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各地粮食匮乏,但逢年过节,各地都向北京输送粮食、蔬菜和肉类产品。在中国,哪个城市有此等待遇?哪个城市的人有此幸运?此外,还有一个让全国各地人都极感愤怒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