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例

admin 2013-04-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建筑外型上,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四坡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形成丰富的屋顶形象,这是对传统园林建筑屋顶错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读。建筑色彩则是沿袭苏州传统建筑色彩。屋面采用“中国黑”菱形片石干挂在坡顶之上,墙身采用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形成粉墙黛瓦的景观形象。 建筑艺术装饰方面,庭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化领域出现日益趋同的现象,区域特色文化变得越发不明显。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则表现为各地规划设计中西结合、古今混搭风明显,结果导致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的雷同、地域性特色的流逝、城市文化没落、城市历史文脉断裂。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对以后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景观环境

  在景观规划设计既定的背景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之外,应充分体现该地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只有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活”的设计。

  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建筑、景观等方面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苏州博物馆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

  1.相关基础概念

  1.1地域特征

  所谓地域特征是指这一地区区别与其他地域的特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地域文化。

  融和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既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该地区原有的特色自然环境、特色文化的设计元素,使设计成果能体现该地区的特定的、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使设计成果是区别于其他地域,体现该地域特色。

  2.设计构思

  2.1地域文化的提取

  地域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阶段又具有稳定性。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主要体现在悠久的城市格局;

  ——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成就辉煌的文艺荟萃。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丰腴着吴文化。景观组织要做到以最小工程量取得最佳景观效果必然要以文化元素作为永恒的主题,其立意、布局、小品、地形、植物、水系,以及各建筑的功能布局,无处不包含文化的信息。


图一 吴风格建筑                 图二 吴文化牌楼

  2.2场所精神的体现

  在诺伯特•舒尔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

  如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园林便十分重视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对人们的交往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相对应。因此,要创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观就应注重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营造。

  苏州博物馆着重考虑到游人空间感受。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图三  庭院场所布局                    图四  庭院空间

  3.景观建筑构筑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地域文化。

  苏州博物馆建筑布局上,主体建筑他严格控制在6米之内,贝律铭追求保持中国传统的真是院落和庭院。材料上,新馆庭院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写仿苏州传统园林意境。贝律铭希望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水院中八角茶亭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木结构。玻璃屋面取代传统小青瓦屋面,给人晶莹剔透与轻盈的形象。传统园林中亭则通过屋顶的起翘给人以轻巧的形象。新馆由于主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体系,屋顶得以进行自由组合。

  建筑外型上,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四坡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形成丰富的屋顶形象,这是对传统园林建筑屋顶错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读。建筑色彩则是沿袭苏州传统建筑色彩。屋面采用“中国黑”菱形片石干挂在坡顶之上,墙身采用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形成粉墙黛瓦的景观形象。
建筑艺术装饰方面,庭院铺装亦采用花岗石。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模仿。灯具等小品造型简洁、色彩淡雅,与整个庭院氛围相融。新馆庭院设计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苏州园林灰、淡、雅的意境。


图五  粉墙黛瓦建筑轮廓              图六  现代建筑材料

  4.景观环境设计

  4.1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在对地块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情况下,结合地域文化与场所特征及论坛的特殊性,强调以建筑为轴线,周边分别以两个景观意境。为核心,散布多个景观节点,将整个地块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苏州博物馆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道德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


图七  博物馆平面图             图八  博物馆鸟瞰图

  4.2细部刻画

  “传统的符号,现代的精神 ”将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各种特征性构件、造型、色彩等提炼出来,进行简化或抽象后,作为一种符号插入到现代设计中,使其成为特色装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

  以主庭院为例,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图九  漏窗与小品             图十  北岸“层峦山水图”

  4.3植物特色

  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突出园林地域特色。在南方种植效果好的树种不一定适宜北方,盲目引种只会适得其反。乡土植物能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还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中,不仅能展示地域性特点。也可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在苏州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中,竹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能充分体现出苏州的地域特色。要克服现有园林绿地中物种多样性严重不足的劣势,同时为了降低栽培管理费用,选择合适的乡土树木加入园林植物造景是当务之急。


图十一  植物景观

  5结束语

  全球文化趋同之势日渐增强,如何维持具有地域特征文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提出是景观设计应具有地域性的充分肯定。希望本文对以后相关设计会有帮助。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