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内容介绍

member 2005-11-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内容介绍

本作品荣获2003年第40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大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兹威•米勒奖)。

1 参赛心得

  竞赛过程虽然结束了,但对竞赛主题及竞赛本身意义的思索,却并没有就此终结,或许这就是此次竞赛对我们所起的最深刻的影响吧!反思本次参赛从选题、思考,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感悟颇深。
  第一,任何竞赛成绩的获得都不是偶然因素所致,必须建立在对竞赛主题很好的理解,以及对参赛题目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保证所选题目切题的关键;后者则是保证顺利解题的关键。换言之,选择准确的题目,是竞赛成功的第一步,而能够把这一题目很好地解出来,则是第二关键处。有题无解,则等于无题,有解而不对题,则只能是曲解。去年北京林业大学的一等奖作品“寻找远去的西湖……”是竞赛设计者韩炳越等同学,在王向荣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西湖西进”区域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今年的一等奖作品“逝去的20年”,以及我们共同参与完成的这一主题——“圆明园遗址保护”,也都是建立在对所选题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第二,任何学科领域设计竞赛之主题的确定,都与该领域之前沿问题密切相关,反映这一领域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竞赛使问题得到讨论。本次设计竞赛之主题“边缘上的景观”,也正是当前景观界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俞孔坚教授,在此次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演讲——“城市化与全球化边缘上的中国景观”,正是对中国当前边缘景观面临问题的思考,而本次竞赛获奖的两项作品,也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边缘景观问题之关键所在。
  第三,我们以“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为主题参赛,目的在于:借此机会唤起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对于圆明园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明确她作为伟大的园林艺术作品,而具有的真正价值,以及她曾经经历的沧桑历史,重塑她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使之能够永续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借圆明园之题,激发国内景观界对历史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所有濒于物质实体边缘,或精神虚体边缘的历史园林景观,得以有效的保护。  

2 参赛作品简介

  就参赛作品而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释题,即确定参赛题目(实际上是提出一个问题),并对这一题目进行详细的阐释;第二部分为解题,即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解答参赛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此外,还有结语部分,对整体构思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回扣主题。

2.1 释题——走在记忆的边缘
  此次参赛题目确定为“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主旨在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圆明园遗址公园,作为有形实体,存在于圆明园故址上,但是,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提升,相反,人们对她的记忆却越来越淡漠了。换言之,圆明园面临着从人类记忆中消失的危险,这是为什么?释题的关键,就在于阐明这个问题,即“为什么说圆明园遗址已经走在了人类记忆的边缘”。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城市化的发展将遗址置于城市的边缘,致使遗址外围良好的景观环境被破坏、遗址本身也面临着威胁,即圆明园物质实体受到冲击。其次,圆明园盛期皇家禁苑特征及圆明园遗址时期保护措施的滞后和不科学性,导致遗址的完整价值没有能够很好的认识,从而使之走向了人类记忆的边缘。  

2.1.1 城市的边缘
  150年前,圆明园处在北京旧城的西北郊,距西直门约5km,西有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南有畅春园、东有熙春园,形成以圆明园为核心,“三山五园”互相连属的北京西郊风景名胜区。当时的圆明园与周边园林,尤其是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等有很好的视觉联系,借景西山成为圆明园造景的一大特色。
  150年后的今天,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北京新城将圆明园遗址全面包围:西墙外为圆明园西路和新建住宅区;北墙外紧邻五环路,再北即为上地高科技产业园区;东墙外毗邻清华大学;南墙外与北京大学直接相接,再南即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的硅谷。昔日连成一片的“三山五园”被分崩离析,圆明园几成孤岛,与周围园林之间的景观视廊,被遗址周边的高楼大厦、高架的道路桥梁所割裂。除此以外,南北两侧的中关村科技园和上地高新技术产业园竞相发展,圆明园横在其中,成为限制两者发展之瓶颈,加之地块经济价值的不断提升,圆明园遗址去留问题,便被提上讨论的日程。于是便有人提出在"遗址内修路"、"建造别墅"、"创办大学"等建议。

2.1.2 记忆的边缘
  对圆明园遗址的完整记忆,应该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盛世的繁华;第二,遗址的悲凉。两者分别体现了圆明园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中,前者重点体现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后者则重点体现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缺少哪一部分,都会导致对圆明园整体价值认识的片面性。
  然而,根据对遗址公园游客所作的社会调查,以及对遗址现状所作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游客(甚至全部国人)对圆明园遗址的完整记忆,从来就没有机会真正完整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盛时的圆明园作为清帝禁苑,很少有人被获准游园,能够亲眼目睹其风采者寥寥数人。加之两度被焚毁以后,圆明园内建筑、植物景观消失殆尽、遗址现场仅留下山水残迹和西洋楼遗址上的一片断壁残垣,今人能够亲眼目睹的也就是这一残缺的遗址形象。  
  (2)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遗址全面、科学的保护工作,始终未能及时展开。截至目前,遗址范围内350hm2的土地,向游客开放的只是绮春、长春两园的大部分景区;三园中建成年代最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西部,却由于长期被农户或驻园单位占据,至今仍然处于一片荒芜状态。因此,所有来园参观的游客,只能看到不完整的圆明园。  
  (3) 已开放区,未能根据历史园林保护相关法规,采取严格、科学的手段进行恢复,致使已恢复景观与历史原貌相差甚远,使对圆明园盛期状况本来就缺乏了解的游客,对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是错误认识。
  (4) 视觉刺激是园林景观感知的主要方式,然而,圆明园遗址上广阔的中式园林景区部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传达景观意境特征的物质实体元素,只有长春园最北端的西洋楼一区,残存着一些砖石构件,能够激发游客产生悲凉感受。因此,许多游客误认为,西洋楼就是圆明园,以偏概全,忽视了圆明园作为传统园林精华而具有的真正艺术价值。
  (5) 开放区商业设施充斥,与遗址气氛不相符合的商业娱乐项目,严重损坏了遗址公园的形象,致使游客无法真正感受到遗址的悲剧美。

2.1.3 圆明园遗址面临的危险性
  (1) 遗址物质实体的完整性面临着城市化的威胁;
  (2) 遗址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正在逐渐消失;
  (3) 遗址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微弱,濒于从人类记忆中消失。
  上述三点中,第二点和第三点最为关键。正是由于遗址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体现,才导致遗址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遗址的物质实体,才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精神内容的空壳,面临被城市化吞没的危险。而所有这些因素,最终将导致圆明园遗址物质实体和精神虚体的完全消失。因此,我们说,"一座举世瞩目的人类文化遗产,正在走向毁灭的边缘"。

2.2 解题——找回逝去的记忆
  解题的关键在于给出一个正确、合理的答案。尽管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很多,但如何与历史园林保护相结合,却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圆明园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国家级文物,更应该慎重考虑。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保护好圆明园遗址,并使之永续发展,办法只有一个:即全面展现遗址的价值,帮助人们找回对圆明园形象的完整记忆,包括盛期的辉煌和遗址的凄美,两者缺一不可。遗址的凄美是近代的状态,比较容易把握;而盛期的辉煌,却由于时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景观形象的丧失,难于把握。因此,帮助人们找回盛期辉煌的记忆,并使之与遗址现场的凄美形成对比,便成为解题之关键。  

2.2.1 盛期总体特征
  明确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园林景观特色(即总体特征),是认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并展示其盛期辉煌的关键。因此,在制定具体的保护原则之前,归纳总结了圆明园盛期的总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工平地造园的典范;  
  (2) 集锦式的布局手法;
  (3) 因借自然低洼地势,挖湖堆山,形成一派烟水迷离的南国景象,因水成景,以水为特色;
  (4) 土山岗阜连绵而低小,成为划分园林景观空间的重要介质;
  (5) 搜罗天下奇花异卉,汇聚于一园之中,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6) 园林功能多样,囊括帝王生活的全部内容……,园林景观意境相当丰富;
  (7) 整体布局包括宫廷区和苑林区两个部分。

2.2.2 保护总原则
  充分研究圆明园相关史料和图档,明确遗址的历史面貌,并根据遗址现状特点,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科学有效地保护并展示遗址,同时采用各种辅助手段,展示盛期景观面貌,使游客在参观遗址的过程中,找回对圆明园的完整记忆,了解、学习前人高超的造园技艺成就。  

2.2.3 专项保护策略
  圆明园整体空间建构,可以解析为山水、植物、建筑、园路等基本景观元素的建构。因此,我们在探讨其具体保护策略时,分专项进行。理清每一景观元素的历史和现状特质,并据此制定专项保护策略。此种方法,条理清晰、细致深入、有的放矢、便于指导具体的操作。下面仅以山体为例,阐释专项保护策略。
  山体,首先阐明其历史特征,如:全园内范围内共有大小山体250多座,占全园总面积的1/3;山体形态多种多样……;土山岗阜连绵起伏,形成一个个山环水抱的空间……。然后分析其现状特征,如:虽然大部分山体轮廓依稀可辨,但山体完全缺失、局部缺失严重……;几乎全部土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石山倒塌,石材完全缺失……。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保护措施,如:对破坏的土山全部原地恢复,重新塑造原始的空间形态;对于石山,没有遗存石料的暂时保持现状,可设置解说牌进行说明……。
  对于水体、植物、建筑等构景元素,采取同样的分析方法,并分别制定保护措施。此外,对解说、服务设施系统进行了专门规划,特别提出:盛期的辉煌和遗址的凄美,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气氛,为了能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展示,具有正反两面的作用,激发民族情怀,加深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在某些具有重要文化、艺术价值的景区内,设立电子信息导览系统,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再现盛期的景观面貌。

2.3 结语——回扣主题
  圆明园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绝不能让她从我们的手中消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园林遗产。
  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圆明园遗址,别无选择,只有想方设法,帮助人们找回对圆明园的完整记忆,才能真正把她从边缘危机中抢救回来!

参赛者(排名不分先后,成功共同分享)
吴祥艳 吴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教师:朱育帆 导师:孙凤岐)

作者简介:吴祥艳/1973年生/女/河北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0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北京 100084)
参考文献:
[1] 韩炳越,等,寻找远去的西湖[J].中国园林,2003,(1):30-32。

\
参赛作品 (2003年摄于加拿大)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