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安全盒子——北京传统社区中的儿童安全成长模式

member 2005-11-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安全盒子——北京传统社区中的儿童安全成长模式

1、创作过程

  2005年IFLA-UNESCO学生竞赛的题目是“更为安全的城市和城镇”。联合国居住区协会实施了一项特殊的有关安全城市的计划,并就该计划寻求IFLA的帮助。因此,“更为安全的城市和城镇”便成了今年IFLA学生竞赛的主题,并希望其获奖项目成为IFLA对联合国居住区协会的帮助内容中的一部分,并激励人们就“景观怎样使城市和城镇变得更安全” 的问题进行探索。对于更加安全的城市,组委会将安全解释为“可达的、活跃和安全的;居民和访客感到有助于开展活动的;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感到可以接近的;公共空间的使用不存在过度的限制和障碍的形态。” 将安全性诠释为远离犯罪;远离由交通工具造成的各种形式的伤害;为各年龄段提供用于游戏和休闲的安全的地点和场所。提供安全性还意味着创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场地,在那里,年轻人可以检验自己面对危险的能力,学习怎样在不危及他人或不把自己不适当地置于冒险之中的情况下跳跃、平衡和躲避危险。
  面对这样一个题目,面对诸多的可供选择的安全问题,从哪里入手以什么样的角度来阐述我们自己对安全问题的理解成了关键的问题。
  由于我们开始组队并着手工作已是四月中旬,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这样才能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随后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各自谈了对安全问题的理解和对选题的看法、意见,大家谈到了城市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城市中的城中村带来的安全问题、一些中小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安全问题等等,甚至考虑过构建一个虚拟的城市模型把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加载进去然后去逐一解决,但最终大家还是没有在选题上达成一致。
  而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正和日本千叶大学的章俊华教授有一些联系,于是发了电子邮件询问章老师能否提供些建议,次日便有了回信,信中章老师建议我们可以从儿童安全的方向考虑。
  随后,在导师李雄老师的帮助下,大家把所有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比较后,认同了章老师提出的儿童安全方向的建议。李老师还建议我们在北京的传统胡同社区中考虑儿童安全问题,而具体的场所就是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一方面,作为北京传统胡同社区中的一部分,它集聚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北京城几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在建筑师的试验场上再进行我们自己的尝试,再加上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就好比登高远望,这样的选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其大量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为工作节省了不少时间。
  紧接着,便开始了对菊儿胡同中的威胁到儿童安全的因素的分析。胡同和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居住模式,在现代居住方式的影响作用下,势必会产生诸多问题。狭小的胡同空间内,机动车的行驶和随意停放是对孩子们最大的威胁;社区中大量年久失修的四合院和随意搭建的棚屋不但在本身的牢固性上存在问题,还极易引起火灾;作为传统的内向型居住模式,胡同和四合院中公共空间的缺失使得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不得不集中在车辆拥挤的胡同之中;社区中众多的出租房屋,服务设施凌乱,居住与商业并存,导致人员结构的复杂,加重了本来就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因素。
  经过对菊儿胡同中现存问题的分析之后,虽然有所收获,但我们还是觉得对胡同中的儿童安全问题的考虑和分析太表面化了,总是针对眼前所看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继续在这种层面上进行下去,那么最终的成果也会趋于平庸,而且对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会是治标不治本。
  面对这种疑虑和困惑,虽然时间越来越紧迫,但我们仍旧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因为与其这样做表面的文章还不如停下来再思考一番。最终,大家在结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大量的关于儿童问题的资料后,还是有所收获: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而我们先前对儿童安全的考虑仅仅局限在目前存在的对儿童身体方面的安全隐患的解决上,而没有考虑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所缺少的那些影响其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因素。我们最终想达到的目标不仅是消除胡同中现存的不安全因素,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使生活在胡同中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格。至此,消除目前现存的对儿童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利因素、增加能够引导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架起了我们解决胡同中儿童安全的大框架。而我们对儿童安全的认识也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
  有了对儿童安全的重新认识和解决胡同中儿童安全问题的大方向,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手段加以解决和实现了。
  (1)消除菊儿胡同中现存的对儿童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利因素。对于机动车和交通问题我们想通过将地上交通转为地下交通来加以解决,在胡同与外界城市干道的结合处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在胡同社区中选择适当的位置设置出入口,并结合出入口在其地下部分设置停车场,使胡同社区内部以步行交通为主,而将机动车完全转移到地下;对于火灾隐患问题则尽可能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和棚屋加以解决。
  (2)增加能够引导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首先必须了解生活在胡同中的孩子们都缺少哪些有利于其成长的引导因素,而这其中的哪些因素又是我们能够通过景观的手段来营造并展示给他们的。在参考了许多的关于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建筑竞赛的获奖作品之后,我们决定以方形盒子的形式来营造胡同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并向孩子们展示上面提到的8个方面的因素,并将其命名为“安全盒子”,盒子的放置位置则是由从多个方面的分析数据叠加出的结果决定的。
  盒子的形式受四合院建筑、人和树这3种胡同中的构成元素的启发。
  带着对儿童安全的重新认识、总体的构想以及一些具体形式的想法,我们又与李雄老师进行了交流,李老师肯定了我们的想法以及“安全盒子”的概念,并帮我们进一步确定了题目:安全盒子——北京传统社区中的儿童安全成长模式。
至此,整个方案的框架结构已经成型,时间也已经过半,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头脑中的构想转化成图纸中的内容。

2、作品介绍

  参赛作品(图1)主要包括4个大的方面:第一部分为背景,即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选题和对题目的理解;第二部分为现状场地分析,也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第三部分是设计概念,也即如何针对问题并以我们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整体构思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回扣主题。

2.1 背景
2.1.1 儿童安全问题
  我们认为城市和城镇的安全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问题,而儿童又是人群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安全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儿童受心理与生理条件的限制,致使他们对危险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人身伤害,而任何一个伤害都会波及其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但实际上在很多社区中极度缺乏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因素。给儿童一个安全成长的环境,使其远离身心的伤害、健康成长是我们的目标。

2.1.2 北京传统社区---菊儿胡同片区
  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在北京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社区形态,作为国际竞赛,我们希望表达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社区形式,并且希望其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传统的四合院社区模式承载了北京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仍是北京市居民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图2)。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大片胡同与四合院的居住模式的没落,与此同时,中国的建筑师们正在就如何保护和发展它进行着探索和尝试,菊儿胡同片区正是这种尝试的代表。我们选择该地块进行儿童安全问题的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努力,能够改善传统社区中的儿童安全问题,进而提高整个社区的安全,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对传统社区的保护和发展有所帮助。

2.2 现状分析——问题的提出
  对于四合院改造,菊儿胡同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块(图3),对于菊儿胡同中的部分四合院的新形式的探索和研究曾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菊儿胡同以前的改造仅仅是对整个菊儿胡同片区的一小部分进行的试验,同时也带来了新旧四合院模式的差异和居住人员的差异。同时,现代化城市发展本身也带给传统四合院形式诸多问题。这个地区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了我们的研究兴趣。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2.2.1 新四合院的引入带来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新四合院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结构上的变化。现在大多数传统四合院的居住人群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同时也有外地打工者的租用。而新四合院的建成引入了一些中高收入人群和单位租用。人员流动的复杂带来的较多不安定因素与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少带来的邻里交流的匮乏,缺少互相关怀与信任,群体分化较严重,带来了儿童缺乏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等问题。

2.2.2 城市化发展给传统四合院带来的问题
  (1)交通安全问题    在传统四合院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由其最初形成时期的人力车为主发展成现在的以机动车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内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原有狭窄的道路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车辆的行驶和停放要求。车辆的随意停放加重了胡同的安全隐患,尤其成为了匮乏交通安全知识的儿童的最大的威胁(图4)。
  (2)火灾隐患问题    社区内一些年久失修的四合院、部分私自搭建的杂乱棚屋,加上出租店铺的服务设施零乱,电器、天然气设备老化和安全措施不完善,形成了严重的火灾隐患。儿童又恰恰是那些小店铺的常客,再加上他们躲避危险的能力较差,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2.2.3 四合院本身带来的问题
  四合院固有的内向型空间结构和胡同的布局限制了公共空间的存在,也限制了儿童的活动交流空间。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门口的大树就是儿童活动的场所,孩子们放学之后往往只能在小食品店周围聚集,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协作精神和避险能力。

2.3 概念构思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儿童安全问题不仅存在于身体的伤害上,而更多存在于儿童成长的过程本身。我们将影响儿童安全的问题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存的对儿童构成人身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是缺乏引导儿童安全成长的有利环境。我们分别对这两方面问题以风景园林设计为手段加以诠释和解决。

2.3.1 减少现存的对儿童构成人身伤害的不安全因素
  (1)对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机动车通行的主要胡同采用地下交通模式,创造完整的地下交通体系,结合我们设计的安全盒子设置地下停车场,设计合理的服务半径,把交通改在地下的同时,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社区内部以步行交通为主,进而减少交通隐患(图5)。
  (2)对火灾隐患的解决方案    通过交通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危旧四合院和棚屋的拆迁,对供电系统及天然气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降低火灾的发生率,同时交通系统的完善也使得救火救灾变得更加方便。

2.3.2 创建“儿童安全成长环境模式”
  在我们的设计中提出“安全盒子”的概念,通过合理设置“安全盒子”,形成“儿童安全成长环境模式”。“安全盒子”形成丰富的儿童公共活动场所,对其安全成长起引导作用。
  步骤1:在社区中,寻找并选择合适的位置放置“安全盒子”。“安全盒子”的设置是以儿童游戏习惯的调查为前提的,通过分析道路交通、保护现有传统四合院建筑和植物,叠加得出适宜位置(图6)。
  步骤2:通过对社区中儿童的调查分析,我们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缺乏的因素以及儿童安全成长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赋予每个“安全盒子”不同的主题。分别是冒险、自然(分为两部分)、运动、个性、协作、智力、想象力和道德,最终形成9个“安全盒子” (图7)。

2.3.3 关于“盒子”的形式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它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也希望 “盒子”的形式能够表达四合院元素和精神。
  我们看到:建筑、人、和树构成了传统的四合院的空间模式,他们是四合院的灵魂。我们提取了这3种元素作为盒子的外形,结合设计内容变化其形式(图8)。

2.3.4 盒子内容的表达
  “智慧盒子”(Intelligence Box)
  通过富有趣味的儿童活动设施使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潜能。在游戏中设置不同的障碍,每一个障碍都需要孩子们用智慧的手段想办法解决,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是多种的。通过游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懂得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如何想办法克服。
  “协作盒子”(Cooperation Box)
  现代的独生子女缺乏互相协作的精神,盒子内部活动的安排以促进儿童互相帮助,比如传统游戏中的跷跷板、秋千,拓展游戏中的浮桥等,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互相关心和合作。
  “个性盒子”(Character Box)
  建立一个室外的大舞台,给儿童一个展示才艺和个性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在这种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同时也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想象力盒子”(Imagination Box)
  通过营造一个充满梦幻色彩和奇特造型的场所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场地中设置梦幻通道,由于通道的扭曲和镜面反射以及设置的奇幻影像,如宇宙、星象等,给孩子们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
  “自然盒子”(Nature Box)
  对于四合院这样一个人口和建筑密度极高的居住形式,孩子们对自然的认识极度匮乏,同时他们对自然充满强烈的渴望,一棵大树就可以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利用相互关联的两个盒子充分展示这个主题。通过对风、水、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提炼,使孩子们能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向往自然。
  “冒险盒子”(Adventure Box)
  培养冒险精神对于儿童安全至关重要,在这个主题中我们设置了如攀岩等活动,在各种冒险活动中,需要孩子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自信心,不怕艰险,勇往直前,当然在冒险活动中我们设置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也使孩子们在冒险活动中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运动盒子”(Sport Box)
  通过营造特定的儿童运动场所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利用地形分割空间,孩子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利用不同的有趣地形进行如轮滑、捉迷藏、跑、跳等运动,同时,缓和的坡道和弹性材质也可以为残障儿童提供简单的活动场所,使他们能和普通孩子一起健康地成长。
  “道德盒子”(Morality Box)
  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示,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虽然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和人群中,但是通过观看展示过程中父母对传统美德故事的讲解,可以培养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增进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3、结 语

  通过这个竞赛,我们期望我们的“儿童安全成长环境模式”一方面能够解决传统社区中儿童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在满足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同时,使传统社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一系列“安全盒子”的作用,以儿童为纽带,恢复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给杂乱的社区注入新的秩序,使社区更加安全与和谐。期望我们在菊儿胡同中对 “儿童安全成长环境模式”的尝试能够在北京其他传统胡同片区中起到同样的积极作用(图9)。

致谢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李雄老师、梁伊任老师和日本千叶大学的章俊华老师给与我们的指导,感谢何华老师在翻译过程中给予的热心帮助,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

参赛者(排名不分先后,成果共同分享)
余伟增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导师:梁伊任)
高若飞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导师:李 雄)
耿 欣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导师:李 雄)
魏菲宇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导师:李 雄)
高 欣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导师:李 雄)

作者简介
余伟增/1977年生/男/广东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03级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高若飞/1981年生/男/内蒙古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03级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耿欣/1980年生/女/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03级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魏菲宇/1981年生/女/辽宁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04级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高欣/1981年生/男/贵州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03级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
参赛作品 (高若飞供稿)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