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环境的限制与环境的塑造——深圳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设计

member 2006-07-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环境的限制与环境的塑造——深圳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设计

  1988年竣工的仙湖植物园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历经6年完成的重要工程之一,当年很多先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开园后获得多方好评,并于1995年获得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多年来植物园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并充实其规划,又建造了沙漠植物园、盆景园等专类园。1996年仙湖植物园曾拟建国际友谊园,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院深圳分院进行设计。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项目没有实施,但植物园陈主任对我设计的方案颇有好感,一直都希望能再度合作。1997年初,陈主任在偶然的机会中从辽宁、新疆及内蒙古等省购得植物化石400余根,准备在植物园中建造一处展示这些化石及其它一些古生物标本的景区和一个小型博物馆,取名“化石森林”,并立即找到深圳分院的何方院长和我,希望为仙湖植物园设计一处有特色的专类园。

在听完这个项目的介绍后,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项目,化石园这样的题材在国内外都很罕见,带着亿万年历史沧桑的化石本身就能为园林带来无穷的魅力。这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项目,首先如何在仙湖植物园这一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创造一个与饱经风霜的古老化石相衬的环境。其次,化石森林的选址位于植物园“山塘野航”景区上方的山坡,是一块人工推出的缓坡地块,地势较高,位置显著,背景是中国地图状的97年香港回归纪念林。化石园,尤其是其中的古生物博物馆如何与周边环境和植物园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第三,时间紧迫。园林必须在当年雨季到来之前初步建成,以免堆放在基地上的化石由于雨水的浸泡而加速风化。照此进度计算,留给方案构思的时间只有大约10天。

化石森林的总体构思就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这些植物化石原产于北方省份,由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使古代森林瞬间被泥沙碎石或火山熔岩所淹没,树木中的有机物逐渐被二氧化硅取代,形成了与石头一样的硅林。树木虽然变成了化石,但其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仍然保留了树木的特征。这些化石是研究植物演化、环境变迁及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仙湖植物园中的这个化石园属于迁地化石园,这里的气候、地貌与其原产地相差甚远,基地的面积也不足2公顷,要创造出原产地的环境气氛显然是不可能的,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那么化石森林的理想景观又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应当是烘托植物化石,为化石的陈列和观赏提供理想的环境。方案提出了三种与化石的质感协调的地面肌理:草地、砾石、岩石加岩生植物,三者交替出现,作为化石的载体,将会使景观变得丰富。

对于化石森林与周边环境融合的问题,业主已有一定的考虑,如在基地外围种植了百余棵数十年树龄的榕树,用绿色的屏障使其融入周围山林之中。但是这对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古生物博物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仙湖植物园以自然山水园结合北方传统园林建筑形成了特有的风格,但黄琉璃屋顶仿古建的建筑形式从功能和气氛上显然不适合古生物博物馆。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弱化建筑的外部形式,以南方擅长的塑石手段掩盖建筑朝外的立面,屋顶种草,石间点缀灌木,将建筑融入周围山坡环境之中,而且塑石粗犷的外表也易与化石森林的整体气氛相协调;同时,强调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基本方形的框架内部以不规则的玻璃顶中庭和背面的曲线玻璃墙获得天然的照明及空间的活跃。设想中的博物馆室内应是一个完全现代的建筑空间,以素色的墙或隔断,坚硬光亮的金属材料,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以及射光灯的照明,创造一个简洁、理性、甚至有些冰冷的展览空间,不仅衬托出那些史前生命的痕迹,也与室外的自然式风格形成对比,让游人从园子进入博物馆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精神上的转换。

化石森林的最终方案是几个层次的叠加。底层是三种肌理,即草地、砾石、岩石加岩生植物,不追求不同肌理间的过渡,相反,强调它们各自的区域。第二层是岩石和水。最大的一组岩石就是古生物博物馆的两个塑石立面,位于基地的东北角,由此往西南顺坡而下,岩石一直延伸到园林中,从大到小,由密到疏,仿佛自然山体岩石崩落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景观。蜿蜒在岩石缝隙中间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源自博物馆前平台上的涌泉,顺地形曲折而下,汇至低处的一个小水面。岩石和水的这个层面与底层肌理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只是通过散布的岩石的点和水的线形穿插将三者贯穿起来。第三层是道路和场地,这是功能要素,设计时考虑了形式和材质的变化,并注意将其与草地、砾石、岩石及水面穿插起来,实际上引导游人在底面为不同材质的空间中穿行,产生丰富的感官体验。第四层是木化石,这是园子的主体景观。局部而言,化石三五成组,高低错落,富有自然情趣。从全园来说,它们的分布基本是均匀的,将不同地面肌理统一起来,统治了上部空间,形成真正的“化石森林”。第五层是植物层。由于要突出化石,展览区中不宜种太多的植物,少量的乔木作为与化石的对比和周边环境的延续,灌木用作改变三种地面肌理内部色彩、质地的单调性和过于平坦的表面。在外围和主交通路两侧用大量乔木作为分隔。

方案汇报后,立刻得到业主的赞赏,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提议园中植物选用一些古老的植物,用“活化石”与真化石的对照体现自然的变迁。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在种植设计中选择了苏铁、异木、罗汉松、南洋杉等植物。方案获得通过后,由于工作繁忙,我一时无法顾及此方案的细化。后期工作何方院长及其他设计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促使了这一项目的最终完成。时至今日,再看当时的设计,由于时间紧迫,有些问题考虑不够精细,加之未亲自深入方案和查看施工,有些原来的好的想法未能完全贯彻或出现了一些问题,留下了一点遗憾。但总的来说,化石森林的设计思想还是基本实现的,建成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受到游人的喜爱,也获得同行的赞扬。

项目负责人: 何昉
设计: 王向荣、林箐
施工图及室内: 邓宇煜、千茜
结构:谢金球
给排水:汪国明
电气: 林霆

作者简介  
林箐/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博士/法国凡尔赛国立景观学院访问学者  
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德国景观设计博士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