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信息爆炸的时代,你看到什么会愿意分享呢?

雨半青荷 2018-07-30 来源:好奇心日报
那些你想要分享时点击“发送”,却又收回了手的瞬间,或许都是出于这些顾虑。

20180730_101417_000.gif

我们都知道分享是一种美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然而如今在线上,喜欢的音乐只会默默点收藏到歌单,即使分享给别人也不一定会去听。转发按钮让分享这件事变得更加轻而易举,但是身处“共享时代”的人们却似乎越来越不爱分享了:

1.分享的内容并不想被所有人都看到,但屏蔽和分组又太麻烦

2.看到超棒的电影想分享给朋友,怕无人问津甚至被人妄加评论

3.这东西挺有趣但不符合我朋友圈的人设啊,还是不发了

4.不想被过度解读:刚发两句伤感歌词就被亲切关怀“是不是分手了?”

5.一些独特有趣的观点想发但是忍住了,因为怕碰到杠精

......

根据好奇心研究所的观察,这些普遍的现代人分享困境主要是因为:

分享成本变低了,人们对待分享的态度更加随意

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手分享既快捷又不费力,人们每天也在不断被各类榜单推荐“安利”,其中不乏“帮孩子投票”、“秀晒炫”一类招人烦的分享举动,习惯了这些都会让分享这一举动变得不再珍贵。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某个明星、某种观点不敢轻易分享的原因。审美趣味因人而异,你分享的内容别人并不一定喜闻乐见;而且转发之后,每个看的人就有了观看和参与的权利,也有可能会得到一些随意的评论。所以说,现如今不会轻易分享的主要担忧是怕不被珍惜,更多的人干脆选择了“默默收藏”。

人设包袱有点重

网络上的分享让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公之于众的可能性,所以你的每一次随手分享都是个人呈现,你分享的内容也成了人设的一部分,出于对潜在“观众”的考虑,你可能会遭遇到这些“退堂鼓”:

拍到很多满意的照片,担心九宫格显得有点虚荣,最后一张都不敢发朋友圈;

这篇观点清奇有趣,可是看上去有点“没烟火气”,怕转到朋友圈被指责为装逼,算了;

热议话题的爆料文章、深度剖析,会不会随后被辟谣是假新闻?还是先别转了;

看了不少有趣的东西,但还是不想分享太频繁,免得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闲;

20180730_101417_001.jpg

Giphy © Victoria Vincent 

隐私边界的触碰

人们变得不爱分享的一个客观原因,可能是担心自己的隐私在无形中暴露。

有些人不爱分享的原因很简单,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干嘛。除了每个人开放程度的差异,普遍来讲,分享这件事的确有暴露隐私的风险,你点过的外卖、点评过的餐馆,都可能被关联的社交好友一览无余,比如:7 月 9 日,大众点评就暴露用户行踪一事发表了声明,称初衷是希望有分享意愿的用户能够获得的美好体验。但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让用户体验并不美好,大众点评也对此功能进行了整改,类似的网络隐私泄露无形中让分享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会加重人们网络分享时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在网络隐私所剩无几的现在,现实中慷慨大方的人也未必有胆量在网络上放心地分享。

社交网络上,你都遭遇过哪些“这好像越界了吧”的时刻?的调查中,有一些社交中的分享行为无疑也会触碰到个人边界,比如:

朋友没打招呼就晒合照 or 聊天记录到朋友圈

有人问你要别人微信号/没打招呼把你的微信名片分享给别人

分享时社交软件自动帮你在其他平台上同步

一些技术障碍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线上分享困境也包括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安卓和苹果手机之间的蓝牙互不相认;

转发分享时有勾选陷阱,一不小心就关注了啥营销号;

各种软件之间分享受限制,不能直接转发分享;

朋友圈发视频格式受限;

想分享公众号文章里的文字,只能退出链接去对话框手动复制黏贴;

这些分享时的技术陷阱无疑增加了人们分享的成本——“算了,懒得发了”。

总而言之,互联网打破了分享的技术壁垒,也丰富了分享的形式,但也与此同时在改变着分享行为,或客观或主观地,身处“共享时代”的人们都对分享和被分享这件事变得不再热衷。

题图来自:Giphy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