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浙江林学院王欣先生历时8年翻译的著作《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与读者见面。本书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西蒙兹先生周游世界后对生活的所思、所想,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感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约翰•西蒙兹先生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世纪主席奖”,为表彰他在过去的岁月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协会在西蒙兹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之际特别出版此书。
书中,通过一段段日常经历,作者透过生活现象本身,将其本质的道理应用于园林设计中,浅显易懂,令人受益匪浅。
在快速城市化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似乎已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去体验、感悟生活,更不用说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再映射到真正的园林设计中。这首先需要一份平和的价值观念和心态。可惜的是,当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逐渐适应了现今社会的盲目随从和简单复制,便出现了很多相似的项目和近似的理论。
走进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景观规划专柜,你会发现园林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仅近两年新出版的园林设计教材就有二十本之多。表面上,这与我们行业的蒸蒸日上相吻合,但仔细翻阅,会发现在书籍的架构及内容编排上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
不久前网上热议,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一篇硕士论文除标题和作者名称是修改的外,其余基本全篇抄袭自一篇2006级南京财经大学的硕士论文。这一事件引发了很大的思考。特别是对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以及对个人和学术机构的硬性评估方式所导致的某些大学和个人的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心态的滋长,以致各种各样的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
近几年,由日本千叶大学教授章俊华先生编制出版的系列丛书《Landscape思考》、《Landscape思潮》、《Landscape感性》、《Landscape感悟》等,是一套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值得人们思考的书籍,书中详细反思了这个时代人们与自然及生活与园林之间的关系。这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认真分析、思索总结后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价值的书籍,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启迪。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书籍。
启迪会引发更多的思考,这是一个主观判断与思索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评判一个作品。其实,这也是风景园林评论产生的社会基础。它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反思的过程,其根基和出发点是哲学,但其核心却紧紧围绕价值观展开——正如前面所述,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一个作品的价值及其生命持久力。从生活中获取信息,从其他人的案例中感悟设计的精髓,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论,这才可能促进原创作品的产生,促进景观行业更好的发展。
今年九月末启动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其中的一大亮点是增设了“建筑评论奖”。这是建筑行业向社会大众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景观行业,还需要我们更多地从生活出发,从兴趣出发,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去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格局。
同时,通过《启迪》一书,我们也可悟出另外一个道理: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厚,而在于精。这部分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