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访谈:IFLA学生竞赛获奖者谈参赛经历

admin 2008-06-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获奖作品“Waving Mat”  6月11日,IFLA学生竞赛评委会主席Beverly Sandalack教授公布了今年的获奖学生名单,中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李晶竹、赵越、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获奖作品“Waving Mat”

  6月11日,IFLA学生竞赛评委会主席Beverly Sandalack教授公布了今年的获奖学生名单,中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李晶竹、赵越、袁守愚、凌春阳、陈靖作品“Waving Mat”获得佳绩。对此,景观中国网对获奖者进行了独家专访。 

  景观中国:今年的竞赛主题是“水的变革, 通往伊甸园的路?”( “TRANSFORMING WITH WATER, THE WAY TO PARADISE?”),请问您的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
  获奖团队:今年的主题是“transforming with water”,即“因水而变”。我们的设计围绕“潮水”这一富于变化的自然水体要素,选择水陆交错地带作为设计基地,顺应潮水变化规律和变化范围,提出潮间带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策略,来体现这一主题。

  景观中国:当初,在选题上有没有经历什么挫折?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这一选题?
  获奖团队我们的选题基本没有经历挫折。首先,我们的指导教师龚清宇老师长期从事水环境友好的城市设计研究,2005年以来尤其关注河口和感潮河段的城市设计,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和设计经验。同时,天津滨海新区和2007年中新政府签署的生态城项目备受瞩目,使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保护、土地开发、潮洪灾害应对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专业关注的热点。开学前,指导教师给硕士生和本科毕业生分别布置了与城市水环境相关的课程设计题目,当看到本次学生竞赛的任务书时,指导教师将硕士生和本科生的题目合并,想选定天津蓟运河河口及其北侧的潮间带区域城市设计,来参加这次学生竞赛。

  景观中国:在你们的设计过程中,导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获奖团队导师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本届竞赛的主题是导师长期以来的研究领域,因此,可以说我们的选题基本上是由导师确定的,并且她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不断为我们提供设计思路,以及图纸、文字表达和构图上的建议。

  景观中国:你们五个人在团队配合上,当意见不统一时,是如何实现沟通、协调的?
  获奖团队关于团队协作的积极经验是,期间我们有一段时间采用workshop的形式在设计教室完成设计阶段,最后阶段也是每天都在一起画图,随时沟通和交换意见,基本避免了出现大的分歧。(但整体来看,团队合作并不顺利,最初我们的团队由1名硕士研究生带领3名本科毕业班学生组成,概念基本由硕士生和指导教师讨论产生,不存在争执。中期由于本科生各自有事,主要方案仍由研究生完成,不存在分歧的机会。后期截止时间临近,另一名研究生在时间紧迫的前提下加入小组,大家各自完成分配的图纸,唯一目标是争取按时交图。)

  景观中国:最后,您感觉你们胜出的关键是什么?
  获奖团队关于此次获奖的关键,首先是指导教师引导我们正视跟国际尤其是欧洲国家在设计上的差距,关注生态的工程措施和生态技术的研究进展,努力在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上缩小这一差距,避免一味地将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概念强加于设计成果。再有,对于我们团队来说,能够按时交图是关键。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由于各种困难曾经准备放弃参加竞赛,但最后还是在导师鼓励和大家的坚持下,在截止时间前15分钟完成了图纸上传。
  
  设计团队人员名单:李晶竹、赵越、袁守愚、凌春阳、陈靖。本访谈内容由五位获奖学生共同协助完成。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