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把瑞士雪山上的缆车搬进世博馆

admin 2009-08-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乌利·希克说,瑞士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运用缆车的国家馆。“我们这次特意搬来了瑞士雪山上的缆车。只需要几分钟,缆车就能把大家从总展馆底部送到顶部;俯瞰下方,呈现在眼前的是由360 度环绕幕墙播放的瑞士风光,一大片蒲公英随风起舞,简直跟在瑞士的山间旅行一模一样!”   

  乌利·希克说,瑞士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运用缆车的国家馆。“我们这次特意搬来了瑞士雪山上的缆车。只需要几分钟,缆车就能把大家从总展馆底部送到顶部;俯瞰下方,呈现在眼前的是由360 度环绕幕墙播放的瑞士风光,一大片蒲公英随风起舞,简直跟在瑞士的山间旅行一模一样!”
  关于世博会这件事情,瑞士人乌利·希克一直保持着挑剔的品味。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是在1970 年代,当时还在加拿大做记者的乌利·希克听说美国要举办世博会,便过去参观,顺便写一些报道。不过,大失所望的乌利·希克潦草地写了几篇报道。
  他第二次参观世博,是在2000 年德国的汉诺威,那是一次计划之外的短暂参观。当时,乌利·希克刚刚卸任瑞士驻中国大使。那一届的瑞士馆由今年的普利兹奖得主、瑞士建筑师彼特·组索尔设计。这位喜好自然的设计师堆砌出一个全木材结构的国家馆,但当时的这个作品没有博得乌利·希克的好感,“主题极简,缺乏感官冲击力。”
  这一次,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乌利·希克终于能够自己做主了。早在2007 年,他就被瑞士世博局邀请参加瑞士馆的设计方案甄选工作;紧接着,他又被邀请担任瑞士馆的总代表、代言人。在这个位子上,他被赋予了更多的“沟通”职能,“既要代表瑞士方面与上海世博局沟通,也要负责将上海世博的概念在瑞士进行推广。”可以想象,这些工作对这位前瑞士驻中国大使而言是得心应手。
  几个月前, 乌利·希克完成了作为瑞士馆总代表在上海的第一次亮相。他当时的主要责任是对上海人民宣传瑞士馆,并与上海世博局工作人员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他对上海世博局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非常开明、务实并且易于沟通。”
  8 月,总造价达1.4 亿人民币的瑞士馆正式动工。“对于明年的上海世博会,我真的非常期待。当年我做记者的时候,没机会就世博写出什么好文章,希望明年你们能带给大家许多精彩的故事。”他以一个媒体人的口气这样向记者感慨道。
世博会瑞士馆外立面效果图

最适合的人选
  “左转,左转!”瑞士世博局一行人刚刚从位于浦东的世博园区回到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上,乌利·希克正在用他那极不熟练的中文娴熟地为司机指路。
  乌利·希克对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非常熟悉,“说老实话,因为是他这样的人出任总代表,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负责瑞士馆宣传事务的中国公关表示。当天采访结束后,乌利·希克撇下公关人员,独自离开酒店,就如同任何一个在上海生活、工作的老外一样,熟门熟路地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乌利·希克现在的身份是瑞士苏黎世荣格传媒集团的董事会副主席,他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80 年代,他帮助迅达电梯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并任公司副总裁,这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不过,他在中国最知名的还是他的兴趣爱好——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他被誉为“完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人”。
  “乌利·希克博士曾是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办公司的先驱之一,与中国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另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全球最大的收藏家,无论是在瑞士还是在中国,他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我们认为他是瑞士国家馆总代表的不二人选。”2010 年上海世博瑞士馆馆长马努埃尔·萨尔赫利这样告诉记者。
  于是,我们有机会在瑞士馆推广周上看到这样的乌利·希克。穿着深色西装,捧着一堆宣传手册,被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与记者包围着。不过,这一次,他要面对的问题没有一个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
  “听说瑞士馆里装置了缆车,一架缆车能坐多少人?”有观众好奇地问。“我很高兴你注意到缆车,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项目。我们会在馆内装置缆车,只需要几分钟,缆车就能把大家从总展馆底部送到顶部,俯瞰下方的景色,简直跟在瑞士的山间旅行一模一样!”他一边解释,一边细心地嘱咐一旁的工作人员再核实一下相关数据。
  缆车,可以算得上是瑞士馆整体策划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设计。在乌利·希克的眼里,缆车也算得上是瑞士的一个标签,“来瑞士旅游,登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你可以选择徒步登山,也可以选择搭乘缆车登山。”他透露说,在瑞士馆内搭乘缆车的感觉将会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乘坐一辆循环往复的缆车由底层的城市渐渐升到馆顶,呈现在眼前的是由360 度环绕幕墙播放的一大片随风起舞的蒲公英图像,深深地呼吸一口,仿佛空气中有淡淡的青草香味。
  瑞士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运用缆车的国家馆。为此,自豪的瑞士人早早地就将一部缆车空运到上海,并在世博瑞士馆的推广周上亮相。 那是一部可以搭乘六个人的白色缆车,预计世博会期间,将不断循环运送游客至馆顶,体验6 分钟的瑞士自然景观。

“我们不怕竞争”
  5 月8 日中午,在结束了与上海世博局领导的谈话后,乌利·希克一行顶着大太阳来到了依然在兴建中的世博园工地。
  上海世博局给瑞士馆预留的空地在欧洲国家馆区。当时的瑞士馆还没有破土动工,工人们用小木桩将这块4000 平米左右的空地围了起来。瑞士馆的对面,正在兴建的德国馆已初露端倪。
  乌利·希克沿着瑞士馆的基地走了一圈,然后径直走到德国馆工地参观起来,一名工程师用德文向瑞士馆代表们介绍了德国馆的建造情况。
  对于2010 年上海世博会,瑞士人投入的热情出乎意外地高。瑞士是第一批确定并提交国家馆设计方案的国家之一;主要负责瑞士馆宣传工作的是瑞士联邦外交部办公厅下属的国家形象委员会。“在所有预计会参观世博的观众中,我们首先想要赢得的是中国观众的心。”馆长萨尔赫利表示,这也是他们请乌利·希克帮忙的原因。
  早在2006 年,瑞士馆的筹备工作就已经开始,当时首先启动的就是国家馆建筑方案大赛。为了征集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瑞士的组织者还专门制作了一本厚厚的标书。“我们希望展示瑞士可持续性的建筑和技术,我们同样希望瑞士馆引人入胜、卓尔不群,让参观者眼前一亮,并能契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我们把所有的要求都写在了标书上。” 萨尔赫利说。
  乌利·希克从2007 年开始担任大赛的评委会主席,委员会其他成员包括瑞士艺术委员会、旅游局、土地局和展览公司等单位。评选委员会最终收到了104 家公司和个人的标书,经过遴选,有12 家公司根据组织者提出的更具体的要求设计了方案。最终“自然乐园”方案胜出。
  “ 自然乐园”的主创人员安德列·布恩德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设计团队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并没有来过上海,只得通过Google earth 大概了解了上海这个城市。而他们最终获得的搜索结果却是一张过了期的上海地图,“上面连卢浦大桥都还没造好”。他们设计这个作品的初衷就是希望将瑞士的世外桃源带到上海。
  这个创作构思立刻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认可,“在最喧嚣繁华的城市中心,只需花费10 分钟就可以来到充满绿色的桃花源之中,安静地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这太令人向往了。”不过,这个设计的最初版本非常简单,也没有诸如缆车这样的设计。
  乌利·希克则认为,一个国家馆需要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必须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于是,我们看到最终的设计在“城市中的桃花源”里添加了许多吸引眼球的设计细节:瑞士馆的外墙设计是红色的帷幕,走近观察,你会发觉这片帷幕上安装了形如瑞士地图的11000 块太阳能电池;走进瑞士馆内,观众还可以选择通过大屏幕与千里之外的普通瑞士人交流,或乘坐缆车在瑞士馆楼纵览美景。
  “基本上来说,我们并不惧怕竞争。瑞士馆是所有国家馆中最早提交方案的国家馆之一,我们并不介意其他国家馆将是什么样子的。与其过分关注别的国家会怎么做,不如非常有诚意地完成自己的主题,这才是最重要的。”乌利·希克最后这样强调说。


B=《 外滩画报》

S= 乌利·希克 (Uli Sigg)


  B:这次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发现,许多国家馆都试图将城市生活与绿色环保相结合,从而导致一些概念有重复。在设置自己的主题方面,瑞士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S:说实在的,我并不赞成刻意为之的与众不同。我认为与独特相比,我们最先要做到的,是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反思自己的做法,做出符合上海世博主题并且兼具本国特色的设计;并且这些设计必须给于人们一些启发,这是最有趣的。
  虽然瑞士国情与中国不尽相同,但我们还是碰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些“易居”地区,人口都非常稠密。在瑞士我们有一个长期的传统,就是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大家或许都知道,瑞士有美好秀丽的山川,洁净的水源和空气;但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其实都是瑞士人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维护的,这也是我们瑞士馆的一个重要主题。
  B:我们知道,在更早的时候,你还参与了对瑞士馆设计方案的甄选工作,你当时是评审委员会主席,不知道你给了他们怎样的建议?
  S:我虽然是评审委员会主席,但关于设计方案并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我们的主要意见是,瑞士馆必须首先满足广大普通观众的审美喜好。我认为,在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上的瑞士馆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时选中的方案看似就是简单地用木材堆砌而成的一个建筑,观众走入其中,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当时这个设计引起了很多争议,有极少数欧洲人喜欢,认为这个极简设计包含着许多哲学层面上的东西;但更多的观众不喜欢,他们会说:“这是个什么鬼东西啊?”
  我认为,像那种东西在中国肯定也行不通。以我对中国观众的了解,大家应该更爱看一些具有直接感官冲击的东西。所以,我们这次特意搬来了瑞士雪山上的缆车,并且预备在馆里安装一个360 度的大屏幕播放瑞士的风光,这些也是我喜爱的元素。
  B: 如果将瑞士馆看作一个“当代艺术品”,你怎么给它打分?
  S:当然,作为艺术品收藏家,我个人是很希望每个国家馆都设计成一件艺术品。
  我认为,与所有艺术品一样,瑞士馆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也在于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注意。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炫目的帷幕,它可以在太阳下跟随观众的动作发出光亮。当然,它与艺术品还是有许多不同的,比如瑞士馆是有主题限制的,并且还必须具备一些功能性,这是最大的不同。不过,我不得不说,瑞士馆还是充满艺术元素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