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AECOM黄智聪:让我们来迈出低碳第一步

admin 2010-06-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从某种程度来说,世博会跟北京奥运会一样,因为事件而修建了场馆。我们的奥运,除了遗留下来的鸟巢和水立方,人们似乎都已经不记得奥运还留下了什么。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我们

  采访地点:北京华贸中心2座806

  采访时间:2010年6月2号  上午10:00

  被采访人:黄智聪(AECOM 规划+设计 亚洲区总裁)

  采访记者:杨江妮(景观中国网 总编) 
       卢继贤(景观中国网 高级编辑)


  黄智聪,现任AECOM 规划+设计 亚洲区总裁。资深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在美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规划和设计经验。他曾主持过众多总体规划项目,项目类型包括从具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到公共和私人的大规模区域用地和策略规划。黄先生自2003年初加入易道,担任香港公司的资深城市设计师和运营总监,并于2004年调任上海公司,任执行董事。他与公司亚洲区域管理层共同培育、管理和发展中国的客户关系及业务拓展,担任上海公司的决策领导。黄先生是易道公司建立在中国和亚洲坚实规划和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也至关重要。 黄先生在美国亚里桑州立大学获得建筑硕士,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和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记者:您认为上海世博会是否会为中国建筑或景观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吗?

  黄智聪:我个人觉得不会带来新的机遇。这些展馆建筑其实就像舞台上的道具一样,从设计功能上看,它们只是构筑物,从专业的角度看,除了作为单纯的展览馆,它没有真正实际的功能,但从真正应用和推广到建筑行业来说,我觉得实际意义不大,即使有些造型比较特别,有些技术比较特殊,但这些展馆就像时装一样,每一季的服装设计里面,每个设计师都会做少数特别的服装用于展示创意和表达某种设计手法,但不会将它们批量生产。因为这些少数作品不能够成为主要的潮流,它只是纯粹表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而已。世博会的建筑物也一样,它代表的是某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信息,是我们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如果真正将这些展馆作为推广建筑,希望它们能带动这个时代建筑的潮流,我觉得这个很难。

  就世博会景观而言,最初,我们期待世博会会有一些新的理念诞生,然而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生态理念上的突破性或创新性应用,真正跟生态技术有关联的先进景观技术的处理,或是空间手法的变换也没有展现出来。再者,世博园的建设时间紧迫,整个布局就像一个大的展示台,生硬地放上一个又一个的场馆,这使得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空间之间缺少了一丝内在的有机联系。当然,或许是我没有去深入探讨细节的原因,总体看来,我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错失的机会。

  从某种程度来说,世博会跟北京奥运会一样,因为事件而修建了场馆。我们的奥运,除了遗留下来的鸟巢和水立方,人们似乎都已经不记得奥运还留下了什么。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我们建设的结果与当时的初衷是相去甚远的,世博会和奥运会都只是做了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让大家在特定的瞬间看到一些很刺激眼球的作品,然而结束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因为大事件而做的建设,其理念跟常规情况下规划设计一座城市、建设一座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

  记者:这么多因为大事件而引发的大建设,您个人认为,从起初的规划到后期的延续利用,哪座城市是好的案例?

  黄智聪:亚特兰大奥运会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城市办奥运的出发点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来重新进行整个城市的建设,所以规划了足够的基础设施和预留空间,而现在,当初为奥运会而建的那部分设施已融入到整个城市里面。

  规划如果在最初就设定了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即使盛会结束了,这些事件设施也能变成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空间的利用一样需要长远的预见性。我个人还推荐加拿大的世博会,它跟上海世博做得很不一样,不是简单地挖一块地,画一个圈,在里面放上场馆,做完之后再想想怎么跟周边产生联系,而是用世博会来激活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未来城市该如何发展值得反思,我认为世博、奥运这些类似的事件可以作为带动城市改造的契机,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过程里,而不应该独立出现于历史进程中。

  记者:AECOM参与伦敦奥运会规划,在综合考虑拉动当地的经济和改善环境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考虑?

  黄智聪:从一开始选择场地,我们就希望利用奥运会重新激活伦敦一个重污染和经济落后的区域。整个规划里面,所有场馆规划和设施都基于一个长远且目标明确的规划,它们将成为未来整个区域的设施。

  伦敦奥运会区域原是一个污染工业区,所以在现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利用奥运会来处理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之外,还运用生态恢复的手法,把这里改造成一个真正适合生活的环境,使它可以完完全全从工业区演变成一个基础设施俱全的生活区。另外作为生活区,部分场地应该设计成文化中心,或者具备其他生活功能的场地。这个是我们规划的主要骨架,另外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开放空间系统或者说景观系统,这部分在整个区域中承担着体现未来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等最前端理念载体的使命。

  与平常改造一个地区相比,利用奥运会的契机来做规划有机会占用更多的优势。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甚至使其演变成房地产用地,建造高档社区。利用这种大事件进行的规划更利于规划的实施。

  奥运会项目的时候,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为奥运进行的规划和奥运遗留下来的规划。这两个规划要衔接,如果奥运会结束,很短时间之内,都没有演变成生活区。这个规划怎么做?这也是一个挑战,但不是一个首创的做法,亚特兰大奥运会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加拿大的世博会同样如此,甚至是更久远的东京世博会,当初就利用这个理念来慢慢发展新的城区,或许演变速度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快。可是因为应用了一些新的诸如生态之类的理念,比如以生态标准规划的一个生活区,可能以后就会成为典范,带动整个伦敦慢慢地从一个比较旧的城市,变成一个走在世界前端的国际城市。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可持续,还有低碳,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是口号,而在设计公司里面只有AECOM提出了一套能够量化的低碳模型。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黄智聪:AECOM提出的低碳模型,其实是把基本功能量化成大家可以理解的状态。比如不同建筑由于其功能、系统、设备的不同,每天排出来二氧化碳的量是否有差异?用了设计手法后,每天各自排出来的二氧化碳减少多少?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是很难回答的。这个模型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第一、碳是从哪儿排出来的,第二、具备一般设施的建筑物,能够排出多少碳,第三、这些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少了一定量的碳,对我们有何好处。也就是说这个模型让人们在衡量减碳的意义时有所参照。

  低碳,低多少是低?零碳,零碳真的好吗?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的城市,其实大家对它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决策者、建设者对于这些专业概念也难以清晰把握。城市的建设,对于整个大环境都有影响,对于大环境中的我们更有影响。那么受影响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事实上能做的事情很少。只有当决策者确定了大方向,包括城市应该怎么建设或者项目应该怎样进行,执行者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能动性。这就要求决策者首先明了决策的前提。

  我们做这样的一个可量化的低碳模型,其实就是给决策者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来替代抽象的概念,使他们理解这些因素,并在做决定的时候,能够有所参照,使城市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因为各地的基本情况不同,标准可能就会产生差异,执行力度也会有折扣。而且做低碳也需要投入成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社会资源成本,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制约低碳概念发展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里大部分决策者可能都会一步一步来走,因为大家都不知道,真正所谓的影响是多少,所以还在摸索着前行,这个低碳模型可以算是我们行进路上的一支拐杖吧。可能会走得很艰难,但是若不走第一步,就永远走不出这个框框,也许我们提出来的这个模型还有它欠缺的部分,可是只有做了之后我们才知道要怎样去改善,才知道怎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NextPage]
  记者:现在回过头来,您如何看待易道到AECOM的演变?

  黄智聪:对于品牌的改变,无论从公司的角度还是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品牌其实只是代表一个符号、代表一种品质保障,或者代表大家对它的一个期望值。我们整个公司在做的都是顾问的工作,而顾问工作的主体是人,因而只要还是这群人在做这些事情,不管我是AECOM,还是另外一个品牌,其实对于真正的社会或者我们的业主来说,影响真的是不会很大。

  我个人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我的业主对我个人能力的认可,不会因为我所属公司的不同而产生改变。这代表所谓设计机构的服务品质,其实是跟着人走的,而不是跟着公司来走的。这个应该是由我们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

  记者:2009年ASLA最佳公司奖颁给AECOM规划+设计,2010年又拿到ASLA规划类的最高荣誉奖。从这些奖项我们可以看到业内对易道转变成AECOM规划+设计的肯定,您个人觉得优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智聪:首先是我们形成了一套更综合更全面的工作方法,以前我们主要从事规划景观设计,关注生态景观这些方面的工作,但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还有很多其他方面需要考虑,像基础设施的、建筑等等,这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涉及到的。但是现在团队多专业的整合,在考虑城市发展的时候,我们有条件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了。像排污系统和排水系统,其实对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并且在可持续发展、低碳建设里面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以前我们需要自己去找一些其他专业的顾问团队来合作,可是毕竟不是在同一个公司,由于工作理念或者工作方式不同,有的时候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而现在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面对任何一个业主的任何一个问题,并且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而且都在同一个团队里面,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可以一起工作。

  目前,AECOM依然在对不同城市、不同所属公司、不同专业的团队进行整合,这样,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平台上来说,我们在工作过程里的沟通都更加顺畅了,效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很多。一方面是对于业主来说,无形中省去了很多的周折,只要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口径,就找到了整个项目的统筹者,而不用再对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系统分别寻找不同的合作方,这样,沟通、交流、配合方面的障碍就都减少了很多。另一方面是对于我们来说的,在这样一个大的平台下做事,效率提高了,意味着我们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很多,作为景观设计师,以前我们在多数的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中扮演的都是配合者的角色,例如要配合交通系统、工程系统、建筑系统等等。而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我们和其他专业团队完全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去面对业主,景观设计师的态度会直接在项目过程中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来说算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记者:从市场反映来看,业主对于AECOM这个品牌的接受程度如何?

  黄智聪:至少目前来说,我们不仅和旧的业主合作愉快,还不断有新的业主前来委托。因为我们现在团队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交通、规划、环境、建筑、水务等,可以搭建一个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平台。所以我还是觉得业主看重的是我们的专业人员,我们的团队,业主在认清设计团队本身的能力和工作理念之后,只要团队还存在,不管这个品牌的名称怎么改变,都不会有什么顾虑。

  记者:原来易道的设计师关注的更多的是景观的范畴,而现在AECOM规划+设计师融合了多专业,您觉得原来团队的工作有什么改变吗?

  黄智聪:改变是有的。以前易道的很多业主找我们都是专做景观,如公共景观或房地产景观等,也有业主是找我们做规划的,但也只是单纯侧重景观效果,同一个项目的其他方面会委托给相应专业的公司。而现在AECOM的业主委托的项目相对来说复杂得多,例如无锡地铁项目,我们现在在做的是地铁站点的设计,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要从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经济规划、城市设计等多个角度综合来看地铁线路布局,要考虑这种布局未来会怎样影响交通系统的发展,土地系统的变化,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前途。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改变让人兴奋,毕竟我的专业背景是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规划、建筑、交通每一方面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以前很难有机会在同一时间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专业去处理这些城市问题。以前做设计,也许景观方面做的很好,可是还有某些欠缺,就像刚才说的排污、排水系统,在这个阶段就没有考虑清楚,现在则不然,这些问题一定要考虑,因为我们的团队里有这样的专业在做这方面的事情,这对我们的思维会产生很多冲击,我想对我们设计师来说是很好的机遇。

  记者:易道是个有70多年历史的品牌设计公司,而AECOM是世界500强的商业集团,公司的性质不同,您怎么看待这种改变?

  黄智聪:易道有七十年历史,茂盛有四十多年历史,Metcalf & Eddy有一百多年历史,每一公司本身都有独特的文化和做事的方式。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这些公司整合起来,希望融合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在最近六个多月的共同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在想法上还是会有差异。这很容易理解,每一个公司在做规划、做设计的时候,运作模式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当要整合在一起的时候,产生冲击是必然的,系统上怎么整合是个问题,思维上怎么整合也是个问题。无论是在亚洲区还是中国区,这种整合都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开始时候产生冲突的机会多一些,现在则在一点一点减少。作为管理者,我们也在慢慢反思、逐步改善,希望能够寻找到有效的途径。我想当大家能够理解这是一个必然的磨合过程的时候,就会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种改变、这种冲击。

  记者:作为AECOM规划+设计中国区总负责人,您对在中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如何展望?

  黄智聪:当然是希望能够做得更好。其实原来易道所做的工作,基本上涵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生态、经济分析等方面,但是在我们的业务范围里面,我觉得一直有两块东西很欠缺。

  一是交通。任何一个大的规划,交通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然而交通规划是我们以前一直都没有涉及到的。现在的AECOM有专业的交通规划的平台,这让我们在做城市设计的时候能与其有更紧密的合作,使得我们的规划方案能更加体现先进的交通规划的理念。尤其在中国的大城市里面,例如北京、上海等地,交通问题很棘手。若单纯从景观角度出发,很难解决这样的大手笔的交通问题,而若将城市设计完全交给交通部门去做规划,又有可能出现空间处理上的困境。所以我希望在以后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能跟交通部门有更好的沟通。

  二是建筑。原来的建筑专业不归规划设计部门管理,等于说建筑与城市设计是脱节的,可是城市设计到最微观的环节其实是建筑设计,这两部分如何结合也是我们要去处理的事情,这个其实也变成我的职责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整个AECOM公司所从事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桥梁、排污系统、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在内,大部分的系统由于实用功能更强,形式设计反而容易被忽略。真正能让大众普遍认知的,其实只有建筑和景观。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会对空间产生直接的反应,正因如此,建筑与景观的设计者更希望能够得到直接的认可,如果建筑和景观设计的项目得到专业和社会的认同,无疑就是为整个公司树立了很好的品牌。这也是我们希望这两个专业能够更好沟通配合的原因吧。

  记者:您对年轻设计师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何建议?
 
  黄智聪:我想不只是我们这个专业,任何设计都要求有较宏观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如果仅仅是细部,如铺装或者植物处理得很好,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设计师是既可以深入进去,耐心处理细节;又可以跳得出来,综合考虑方方面面因素,比如经济影响、与环境的互动、建筑物的排碳等等这些,也就是说你需要随时能够把握设计的度。尤其是现在作为AECOM规划+设计,我们接触的项目和人都要相对复杂些,心胸与视野任一方面狭窄都会影响长远的发展。

  对我们员工更长远的发展,我们更加着重人才储配和培养,一方面是我们会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专业团队工作效率,团队间的合作更加愉快。另外,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注意横向拓展,运用发散思维搞创新设计。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